- 注册
- 2008/10/02
- 帖子
- 1838
- 获得点赞
- 65
- 声望
- 48
中医经典临床导论
按:这是前几天和同行讨论中医的经典临床时,所做的课件的一个提纲,选取前半发在此,供同道讨论、批评、指正。这是个人学习应用经典的一些感想或是心得,依此提纲而谈的一个大概,后面概论部分相对具体些,时间关系未及细谈。欢迎大家就经典问题各谈高见,此帖权当抛砖引玉。
一、什么是经典
经者,恒常不变,如日月经天,
典者,标准也。
二、四大经典:
灵枢 素问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难经
神农本草经
温病条辨
三、活水源头
医学思想的灵魂
技术的源泉
智慧的根本
四、内经是天人之学
老子,道;
易,阴阳;
内经,天地人;
诸经方家,具体技术。
五、道以术显,术以载道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验天今;
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己。
六、经典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1、角度法天
平视,不仰,不俯。
2、方法则地
求真,求实,求验。
3、成就在人
开放、包容、变化。
1-1、平视的态度
古今如一
今乃后之古
古是前之今
内经已是法往古
1-2、盲目崇古,致成虚玄
道无鬼神独往独来
重实验重解剖
经络是什么?
为什么不食水谷七日死?
重临床重标准
骨度、脉度、中人
1-3、盲目自大,流于浮浅
朴素的观点
原始的观点
简单的想象
不必有古今厚薄
2、求真 求实 求验
文献之真
可见之实
临床得验
2-1文献之真
文字训诂
原始本初
流传演变
注释误入
错简杂编
真伪混杂
六经注我
借医言志
2-2诊断之实
视之可见
触之可及
操之可应
处判能断
色、脉、形、
音、气无不皆然
2-3治疗之验
易用难忘
传之后世,百世不殆
可操作,有标准,可重复
从 桂枝汤
麻黄汤
柴胡汤
到 安宫牛黄丸
乌鸡白凤丸
小儿至宝丸
七、 成就在人 开放、包容、变化。
古往今来一切方法,皆可纳入此理论体系为我所用。
技术的各个方法,适合不同的病种和人群各有其用。
一切技术和发展和成就,皆可为医学所利用,修正临床的诊疗方法和操作。
八、中医就是古代的医学吗?
当国粹当遗产可以不?
当养生当保健是进步?
治慢病治未病是中医?
范围天地,与时俱进,小器有限,大道无垠。
九、中医的范围到底包括什么?
中医是相对而言,在中国,就是医学。
《周礼·天官冢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十、现代临床中医的优势和特长是什么?
理论的高度,对现代临床复杂情况的指导和示范意义。如非典、艾滋病的研究成就。
临床方面,数千年经验方剂和药物应用的成就,在现代临床的重复验证。如青蒿抗疟。
外科、急救,传统的智慧作为有益的补充。
概论:
1、上古只在传说中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真人至人是道,不是“人”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2、圣人贤人,世人益寿有极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协议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3、顺从四时就是得道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4、通天就是顺四时,就是得道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5、通天得道之脉法,就是法本四时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6、则天之道以论人形
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7、病理之道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8、身形之道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9、治疗之道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10、三百六十五穴之秘
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11、十二经脉之来历
12、通天脉法之秘
13、万全诊法.
14、独诊寸口的依据
..(插图全略去,不会发。此处略去后半部分,帖子太长看了会儿困 )
按:这是前几天和同行讨论中医的经典临床时,所做的课件的一个提纲,选取前半发在此,供同道讨论、批评、指正。这是个人学习应用经典的一些感想或是心得,依此提纲而谈的一个大概,后面概论部分相对具体些,时间关系未及细谈。欢迎大家就经典问题各谈高见,此帖权当抛砖引玉。
一、什么是经典
经者,恒常不变,如日月经天,
典者,标准也。
二、四大经典:
灵枢 素问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难经
神农本草经
温病条辨
三、活水源头
医学思想的灵魂
技术的源泉
智慧的根本
四、内经是天人之学
老子,道;
易,阴阳;
内经,天地人;
诸经方家,具体技术。
五、道以术显,术以载道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验天今;
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己。
六、经典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1、角度法天
平视,不仰,不俯。
2、方法则地
求真,求实,求验。
3、成就在人
开放、包容、变化。
1-1、平视的态度
古今如一
今乃后之古
古是前之今
内经已是法往古
1-2、盲目崇古,致成虚玄
道无鬼神独往独来
重实验重解剖
经络是什么?
为什么不食水谷七日死?
重临床重标准
骨度、脉度、中人
1-3、盲目自大,流于浮浅
朴素的观点
原始的观点
简单的想象
不必有古今厚薄
2、求真 求实 求验
文献之真
可见之实
临床得验
2-1文献之真
文字训诂
原始本初
流传演变
注释误入
错简杂编
真伪混杂
六经注我
借医言志
2-2诊断之实
视之可见
触之可及
操之可应
处判能断
色、脉、形、
音、气无不皆然
2-3治疗之验
易用难忘
传之后世,百世不殆
可操作,有标准,可重复
从 桂枝汤
麻黄汤
柴胡汤
到 安宫牛黄丸
乌鸡白凤丸
小儿至宝丸
七、 成就在人 开放、包容、变化。
古往今来一切方法,皆可纳入此理论体系为我所用。
技术的各个方法,适合不同的病种和人群各有其用。
一切技术和发展和成就,皆可为医学所利用,修正临床的诊疗方法和操作。
八、中医就是古代的医学吗?
当国粹当遗产可以不?
当养生当保健是进步?
治慢病治未病是中医?
范围天地,与时俱进,小器有限,大道无垠。
九、中医的范围到底包括什么?
中医是相对而言,在中国,就是医学。
《周礼·天官冢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十、现代临床中医的优势和特长是什么?
理论的高度,对现代临床复杂情况的指导和示范意义。如非典、艾滋病的研究成就。
临床方面,数千年经验方剂和药物应用的成就,在现代临床的重复验证。如青蒿抗疟。
外科、急救,传统的智慧作为有益的补充。
概论:
1、上古只在传说中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真人至人是道,不是“人”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2、圣人贤人,世人益寿有极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协议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3、顺从四时就是得道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4、通天就是顺四时,就是得道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5、通天得道之脉法,就是法本四时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6、则天之道以论人形
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7、病理之道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8、身形之道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9、治疗之道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10、三百六十五穴之秘
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11、十二经脉之来历
12、通天脉法之秘
13、万全诊法.
14、独诊寸口的依据
..(插图全略去,不会发。此处略去后半部分,帖子太长看了会儿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