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1120
- 获得点赞
- 5
- 声望
- 38
- 年龄
- 40
摘自:任应秋《药效随笔》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温而散,既能泻肺经郁滞之邪,使其宣肃,而愈咳嗽、气喘、水肿诸症;复能引营分羁留之寒,达于肌表,而发腠理固密之汗。故为宣肺解表要药。其根与节则甘平,反能止汗。
桂枝:功专调和营卫,温通经络。若卫受风伤,不能内护于营,津液不固而汗自出者,桂枝能驱卫分之风以固营,则津液敛而汗自止。复能温通心肝之阳,化膀胱水寒之气,凡心阳虚而悸动,肝阳虚而郁滞,膀胱之气不化而水气上冲者,均能治之。至肉桂,则为专补肾阳要剂。
细辛:为足少阴肾经主药。性味辛温,辛则善行,能引肾中阳气上升于脑;温则胜湿,凡下焦寒湿郁闭,能温化之而使其消散。故实为行阳散寒之品。
紫苏:辛温能散,芳香通泄,为疏肺利气之品。凡风寒之邪闭于肺,肺气失去宣肃之用时,惜其辛散通泄之力,则能开闭、行滞、降逆,而愈外感、咳嗽、胸痹诸疾。苏子开郁下气,用作消痰定喘药。
荆芥:辛温香散,气味轻扬,入于肝经气分。凡风邪客于皮、膜之间,而见肌肤灼热,头目昏眩者,用之最见良效,皆其轻扬之力所致。与防风相较,防风不如荆芥之轻扬,而以入于骨肉见著也。
防风:为驱风散湿要药,以其温通全身经脉,以至骨肉之间也,若与独活相较,防风自上以达于周身,独活自下以达于周身;防风以治风为主而兼散湿,独活则以散湿为主而兼治风。
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胃经驱风散湿要药。凡驱风药,往往有耗散津液之弊,惟白芷性极滑润,既能驱风胜湿,又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故头面诸疾如:眉棱骨病、牙龈痛、面黑瘢疵等常用之。
辛夷:清香入肺胃,味薄而散,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故凡风寒入脑而致鼻渊浊涕不已,或头痛、龈痛而鼻塞不利,均可用之。
生姜:带皮者,辛温入肺而开胃,肺气通条,故能解表而散寒;胃气运行,故能降逆而止呕吐。
煨姜:辛性减,温性增,故发散之力已不多,而温脾胃,除寒湿之力则较强。
生姜皮:辛而兼凉,专走皮表,行水散湿,故为五皮饮中之要药。
生姜汁:辛散温通之力最全,对于寒湿有所停滞,最能消除,所以寒痰、湿痰、痰结诸症多用之。
干姜:因久干,体质收缩,温性过于生姜,止而不行。与生姜相比,辛散性较少,而专用于温散里寒,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炮姜:性苦温,辛性已大减,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常用于血虚发热证(如产后)。因此热乃阴虚而阳无所附之热,忌用寒凉表药,惟用炮姜入肝引诸药生血,与补血药同用,其热自退,即“热因热用”’,“从治”之法。
葱白:善于发散阻闭的邪气,通彻上下。其解表是利肺通阳的作用,阳气被阻,不能达于四肢时,故亦用以通阳复脉(通脉四逆汤:炙草、干姜、附子、葱白。治少阴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
豆豉:应名淡豆豉,它的发散,主要是由于它的体质轻虚,能启发津液上滋的缘故。用于上焦阳气郁抑而不能宣导,有烦闷的感觉时最好。
柽柳:性温入血分,又善于发泄,故用以透疹甚效,因其通达之性较速而剧,一般不用重量。
胡荽:辛温祛风寒,香窜避秽气,内通心脾,外行腠理,凡属秽浊邪气,以及有表邪为滞气所阻,不能透达时多用之。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温而散,既能泻肺经郁滞之邪,使其宣肃,而愈咳嗽、气喘、水肿诸症;复能引营分羁留之寒,达于肌表,而发腠理固密之汗。故为宣肺解表要药。其根与节则甘平,反能止汗。
桂枝:功专调和营卫,温通经络。若卫受风伤,不能内护于营,津液不固而汗自出者,桂枝能驱卫分之风以固营,则津液敛而汗自止。复能温通心肝之阳,化膀胱水寒之气,凡心阳虚而悸动,肝阳虚而郁滞,膀胱之气不化而水气上冲者,均能治之。至肉桂,则为专补肾阳要剂。
细辛:为足少阴肾经主药。性味辛温,辛则善行,能引肾中阳气上升于脑;温则胜湿,凡下焦寒湿郁闭,能温化之而使其消散。故实为行阳散寒之品。
紫苏:辛温能散,芳香通泄,为疏肺利气之品。凡风寒之邪闭于肺,肺气失去宣肃之用时,惜其辛散通泄之力,则能开闭、行滞、降逆,而愈外感、咳嗽、胸痹诸疾。苏子开郁下气,用作消痰定喘药。
荆芥:辛温香散,气味轻扬,入于肝经气分。凡风邪客于皮、膜之间,而见肌肤灼热,头目昏眩者,用之最见良效,皆其轻扬之力所致。与防风相较,防风不如荆芥之轻扬,而以入于骨肉见著也。
防风:为驱风散湿要药,以其温通全身经脉,以至骨肉之间也,若与独活相较,防风自上以达于周身,独活自下以达于周身;防风以治风为主而兼散湿,独活则以散湿为主而兼治风。
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胃经驱风散湿要药。凡驱风药,往往有耗散津液之弊,惟白芷性极滑润,既能驱风胜湿,又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故头面诸疾如:眉棱骨病、牙龈痛、面黑瘢疵等常用之。
辛夷:清香入肺胃,味薄而散,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故凡风寒入脑而致鼻渊浊涕不已,或头痛、龈痛而鼻塞不利,均可用之。
生姜:带皮者,辛温入肺而开胃,肺气通条,故能解表而散寒;胃气运行,故能降逆而止呕吐。
煨姜:辛性减,温性增,故发散之力已不多,而温脾胃,除寒湿之力则较强。
生姜皮:辛而兼凉,专走皮表,行水散湿,故为五皮饮中之要药。
生姜汁:辛散温通之力最全,对于寒湿有所停滞,最能消除,所以寒痰、湿痰、痰结诸症多用之。
干姜:因久干,体质收缩,温性过于生姜,止而不行。与生姜相比,辛散性较少,而专用于温散里寒,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炮姜:性苦温,辛性已大减,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常用于血虚发热证(如产后)。因此热乃阴虚而阳无所附之热,忌用寒凉表药,惟用炮姜入肝引诸药生血,与补血药同用,其热自退,即“热因热用”’,“从治”之法。
葱白:善于发散阻闭的邪气,通彻上下。其解表是利肺通阳的作用,阳气被阻,不能达于四肢时,故亦用以通阳复脉(通脉四逆汤:炙草、干姜、附子、葱白。治少阴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
豆豉:应名淡豆豉,它的发散,主要是由于它的体质轻虚,能启发津液上滋的缘故。用于上焦阳气郁抑而不能宣导,有烦闷的感觉时最好。
柽柳:性温入血分,又善于发泄,故用以透疹甚效,因其通达之性较速而剧,一般不用重量。
胡荽:辛温祛风寒,香窜避秽气,内通心脾,外行腠理,凡属秽浊邪气,以及有表邪为滞气所阻,不能透达时多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