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是五脏六腑还是六脏六腑

zjj716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10/03/05
帖子
4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我今天翻了一下《中医入门》(第二辑人民卫生出版社),发现是讲六脏六腑第一章第一页,但不是讲五脏六腑吗?哪位可以帮我解答一下啊,拜托了
 
一般而言,有两种说法,
1是心、肝、脾、肺、肾、心包
2是心、肝、脾、肺、左肾、右肾。
说五脏其实是把心和心包算一个,或者是左肾右肾算一个。
 
回复 2# 老青蛙


那心与心包有什么不同啊?
 
中医的脏和西医解剖学所谓的内脏是不一样的。中医指的是完成某种功能的系统。中医所谓某一脏可能包含西医的多个内脏的部分功能,且要包括目前解剖学并未发现的相应的经络。单就经脉而言,心经与心包经是不同的两条经。
关于心包,就我所知,其实也是有一定争议的。大抵多数观点以为,心包是指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以及相应的厥阴经。且少阴心经络小肠,厥阴心包经络三焦。
心与心包功能上有所不同,但也有时候是交杂在一起的。但它们病候却有时不尽相同。其实我倒觉得,有时候心与心包算作一脏更好一点,有时候却要分开来看。功能与病候,其实我也有些迷糊,还得仔细学学。
 
回复 4# 老青蛙


哦,谢谢了
 
[原创]中医的藏(脏)象为什么是五脏六腑?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1 藏(脏)象的概念

由于汉字的演变,藏(读为zang音),演变为“臓”,是为古今字。古字在先(前),今字在后;古字简,今字繁。臓后演变为“脏”,是为繁简字。藏象演变为脏象,此乃脏象之来源。

另,“府”字的演变亦同“藏”,即府→腑,是为古今字。藏府,即脏腑。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五个功能单位。

又,脏指藏神气的地方。如《难经·三十四难》载:“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难经本义》注云:“脏者,藏也。人之神气藏于内焉。”

2 藏象学说“皆自谓是”的多种说法

在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中,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最后定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最早有多种说法,这在中医经典《内经》和《难经》中可以见到。

《素问·五脏别论》载:“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的“皆自谓是”之说。这在当时,对于何者为脏或腑的制定,尚未成熟和统一,故而说法不一,莫衷一是。

2.1 最早的有九脏说

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载:“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此句当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的九脏说。

“形脏四”,指藏有形之物者为形脏,有四即胃、大肠、小肠和膀胱,因“皆受不净”(《难经·三十五难》);“神藏五”,指藏无形之气者为神脏,有五即肝、心、脾、肺、肾。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注云:“形脏四,谓膀胱、小肠、胃、大肠,所以藏有形之物,故曰形。神脏五,谓肝心脾肺肾,所以藏无形之气,故曰神。”五脏所藏之神的具体名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关于九脏之说,又有“五正藏、四正府”之称。

如《周礼·天官冢宰·疾医》载:“参之以九藏(脏)之动。”

汉·郑玄注:“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肠、小肠。”

唐·贾公彦疏:“云‘正藏五’者,谓五脏,肺、心、肝、脾、肾。并气之所藏,故得正藏(脏)之称。……云‘又有胃、膀胱、大肠、小肠’者,此乃六腑中取此四者,以益五脏为九脏也。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以其受盛,故谓之府(腑)。亦有脏称,故入九脏之数。然六腑取此四者,按《黄帝八十一难经》说:胃为水谷之腑,小肠为受盛之腑,大肠为行道之腑,膀胱为津滴(液)之腑……此则正府也,故入九脏。其余,胆者清净之府,三焦为孤府,故不入九脏也。”

腑有六者,为何只有四腑入围正府(腑)?

因胃、大肠、小肠、膀胱,此四腑“皆受不净”而入正腑,与正脏五合为九脏。其余,胆者清净之府,三焦为孤府,故不入九脏也。

形脏四、神脏五,其数有九,以应天之制数,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黄钟制数,以九为数之极。此盖系九脏之来源耳。

《素问·六节藏象论》载:“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经文中之数字,如“三三、六六、九九”,虽美其名曰“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实乃牵强附会、勉强凑数之义,不可深究,亦不必深究。

诚如时贤胡天雄先生《素问补识》所云:“九九,各家皆无明确解说,或以黄钟之数,起于秬黍,以九重之;或以为九州九野(九天之野);或以为神农大九州(出《淮南》)。原文本为勉强凑数……不可深究,亦不必深究……实在牵强之至。”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这在中医经典《内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无“天人相应”学说,中医学则不好讲理。在《素问》有不少篇单看题目就是讲“天人相应”的,如《素·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等。但是多数“天人相应”的说法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故牵强附会的倾向很明显(语出时贤·赵洪均先生《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2.2 “胆”腑属奇恒不属六腑之说

再如《素问·五脏别论》载:“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的“胆”腑属奇恒不属六腑之说。将胆虽定为一腑,“清净之腑”(《难经·三十五难》),却属奇恒之腑,而“藏而不泻”,但却不能进入六腑,去“泻而不藏”。胆腑不能与其他脏腑并列,在《素问·灵兰秘典论》则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未算做一腑。

2.3 《难经》的五脏五腑与五腑六脏说

如《难经·三十八难》载:“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简言之,三焦之腑只不过是个空名,等于说只有五脏五腑。

更为奇怪的尚有五腑六脏说,如《难经·三十九难》载:“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止有五腑也。然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三焦不属于五脏,等于说,当时尚未有相匹配的脏,故《灵枢·本输》篇载:“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将三焦主水的功能隶属于膀胱,属“孤之腑”。或认为膀胱、三焦是一腑,后世医家如日本人·丹波元简《素问识》和明·张介宾《质疑录·论三焦有几》中有详述。

3 藏(脏)象学说中为什么是五脏六腑

在脏象学说中为什么最后定的是五脏六腑呢?为什么五、六凑十一呢?这主要受“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

《汉书·律历志》载:“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

天六地五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从天干地支来的。干支二者,干为阳,支为阴。天干本来有十,地支本来有十二。可是,在一甲子(即六十花甲,古人先是用它记日)中,甲出现六次,子出现五次。其中的数学道理本来很简单,因为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在这一循环中,天干只能循环六次,地支只能循环五次。古人则认为这是妙不可言的天意。关乎人的生命。所以阳经有六,阴经有五。腑有六,脏有五。不如此就违背天数。《难经》的作者,未能站到这一高度说清问题。(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这就是五脏六腑的最后定型。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主要是受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观及古代有限的解剖知识共同来统帅的。其统帅的结果,“并非使理论更圆满细密,相反,它们引起混乱或模糊。”(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语)牵强附会之处非常多,不能自圆其说者亦不少。至今很多理论问题仍未能解决,仍是未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