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医案 丹溪医案评析系列(2)

孙曼之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8
帖子
197
获得点赞
16
声望
0
“族叔祖年七十”案

“族叔祖年七十,禀甚壮,形甚瘦。夏末患泄利至深秋,百方不应。予视之,曰:病虽久而神不悴,小便涩少而不赤,两手脉俱涩而颇弦。自言膈微闷,食亦减。因悟曰:此必多年沉积,僻在胃肠。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喜食鲤鱼,三年无一日缺。予曰;积痰在肺,肺为大肠之赃,宜大肠之本不固也,当与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茰、陈皮、青葱、蔍苜根、生姜煎浓汤,和以沙糖,饮一碗许,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时辰,吐痰半升许,如胶,是夜减半。次早又饮,又吐半升而利止。又与平胃散加白术、黄连,旬日而安。”(《格致余论/治病必求其本论》)
按:此案以虽然久病而精神不衰减,并且胸膈满闷,而判断为肺胃痰积。脉弦为痰饮,涩为久病。痰饮为五谷所化生,虽然为病邪,亦能养人,所以说“病久而神不悴”,此为痰饮病的特点之一。用吐法者,吐法有宣泄痰饮之功并且可以升提气机以止泻。涩脉为瘀血,亦为痰气阻闭之久病,为丹溪心法之一。
又,蔍苜根,不详。又作“芦荟根”,或是。
 
痰饮为五谷所化生,虽然为病邪,亦能养人

没懂 望高人指教:011:
 
看看丹溪翁治痰饮之法可曾是大寒大凉之药?
人家可是扶阴派的立论者。
 
看看丹溪翁治痰饮之法可曾是大寒大凉之药?
人家可是扶阴派的立论者。
这才是窥豹一斑,呵呵。
人家创立的学派叫做滋阴派,不是扶阴派喔!
 
痰饮为五谷所化生,虽然为病邪,亦能养人

没懂 望高人指教:011:
呵呵,08年的帖子又被老师顶出来了。
家父常说“病能养人”,他的意思是:一个健康的人打几顿不吃饭,会饿的慌,难受,而一个有病的人如果几天不吃饭,可能并不感觉到饿,甚者还嗔胀。
 
丹溪虽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但并非持此一端
如此案,明显是继承了张子和的经验,用吐法不但可以去痰饮,还可以引气机上行
可惜,会用吐法的越来越少,能接受吐法治疗的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只能从中学习一些治疗的思路
 
呵呵,08年的帖子又被老师顶出来了。
家父常说“病能养人”,他的意思是:一个健康的人打几顿不吃饭,会饿的慌,难受,而一个有病的人如果几天不吃饭,可能并不感觉到饿,甚者还嗔胀。

这样解释,貌似跟他的意思还有不同
还是谢谢
 
这样解释,貌似跟他的意思还有不同
还是谢谢
这不是解释他,而是感觉由老师的提问,想到了老父亲的话,是在回想老父亲这几年对咱的教育。
 
转:
金元四大家之一中的朱丹溪,学医之路十分坎坷,为了向当时的顶级名医罗知悌学习,在他的府邸门前,连续三月的骚扰,他的诚心终于打动了罗老师,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后。回到自己的家乡,用倒仓之法治好自己的恩师许文懿公的瘫痪,声名初显;后往返于江浙之间,救治了无数的患者,且所到之处,向当地的人们介绍他理学思想以及健康的养生观念,使江浙一带的风气焕然一新。他的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等著作,别具一格。在学术上,他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影响明清的众多学者。今天,我将打开尘封的历史旧档,讲述朱丹溪的治病故事。

朱丹溪的一位族叔,七十来岁,身体体质很好,但是就是不长肉。夏末的时候拉肚子,怎么治都没效,迁延到了秋末。这位族叔觉得自己病得不轻,就把大名医朱丹溪找来了。朱丹溪一望,虽然病的时间较长,但是精神头很好;一摸脉,脉象是涩而颇弦。还有小便赤涩,胸闷,胃口不好这些症状。丹溪翁摸了摸胡子,心中初步有了答案。这是有多年的宿食沉积所致。丹溪再问其族叔,平常喜食何物,令人惊奇地是,其族叔三年来每餐都吃鲤鱼,真是个怪人!通过这么一问,丹溪就清楚了,就当场阐述其发病机理,他说道:“鱼是水里游的动物,鱼吃多了,不能运化,就会生饮聚痰,久而酿成湿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停留在肺中,肺气不宣畅,就会有胸闷之感。肺与大肠相表里且为水上之源,也与膀胱有密切的联系。肺气的正常肃降,使膀胱气化得利,小便通畅;肺气下降,大肠得到津液的濡润,大便顺畅。而现在肺络中贮满痰涎,肺的治节功能受损,不能正常生成肺气,肺气肃降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短少;痰湿下注大肠,故而整天拉肚子。”丹溪翁接着说道:“此时,停留在体内的痰涎为人体之大患,清除它,疾病就有转机,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其高者,因而越之”以及张子和的吐法理论,用茱萸,青葱,陈皮,苜蓿根,生姜煎浓汤,和以砂糖,喝了一大碗,然后用探吐之法。吐出了半升多的痰,这天晚上,拉肚子的情况就减少了。第二天,再喝一碗,再吐出了半升多的痰,拉肚子就停止了,。后用健脾胃,化痰浊的药调理,从此就恢复了健康。

实际上这个医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代人生活条优越,物质丰富,有些人不能合理地节制自己的饮食,以快感为乐,常吃甘油肥腻,或偏嗜一物,渐渐地就生出了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乙肝诸病,西医老想找出这是由于什么细菌.病毒引起的,个人认为全是无用功。这些病产生的原因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所致。我们脾胃负责运化生成水谷精微,有其一定的工作量,需要接触不同的营养成分。反其道而行,不照顾脾胃的本性,就会生成一些额外的东西。诸如痰涎.水饮之类。停留日久,就会危害人体的健康。丹溪翁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心中有欲火,有过多的杂念所致,所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灭人欲,不是让人没有欲望,是要限制人们的欲望。欲望过多,让人野心膨胀,最终损人害己。丹溪进而提出了收心.养心之说,即是要心神正常发挥其职能,而不妄动。这样的人才能身体康健。
为医者,帮人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固然是好;如能在未发病之前,教授常人养生保健之法,才能不治已病治未病,功莫大焉!
 
痰饮为五谷所化生,虽然为病邪,亦能养人

没懂 望高人指教:011:
呵呵,痰就是饮食精微物质被火灼而粘着在一起了,之所以说它养人是因为有时候被痰阻是为了保护机体,是机体的防御机制。比如大便干燥的患者,胆经痰阻,就是为了减少少阳相火的下驱,不过这又造成了火的上炎,相对而言机体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呵呵。
 
呵呵,痰就是饮食精微物质被火灼而粘着在一起了,之所以说它养人是因为有时候被痰阻是为了保护机体,是机体的防御机制。比如大便干燥的患者,胆经痰阻,就是为了减少少阳相火的下驱,不过这又造成了火的上炎,相对而言机体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呵呵。

不太认同,感谢参与:084:
 
四圣心源如此解释泄利

泄利者,肝脾之陷下也。谷入于胃,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消克,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肠,而后糟粕之后传者,不至于滑泄。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

谷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权,则在于肝。今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则乙木疏泄之令,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肠,是以泄而不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则生气不旺,而湿土郁陷,又复遏其发育之机,生长之意不遂,怒而生风,愈欲疏泄。膀胱空虚,既无可泄之物,大肠盈满,水谷停积,故乙木后泄而为下利。缘木气抑遏,郁极而发,为湿土所限,不能上达,势必下行,行则水谷摧注而下故也。其发之过激,冲突脏腑,则生疼痛。奔冲抵触,而不得上达,盘郁结塞,则生胀满。其一切诸证,皆缘土败而木贼也。

患者脉涩弦,胸闷,为什么不判断是肝郁引起的,不以舒肝为主呢?可以这样理解吗?肝郁土虚,无力运化,水无法蒸化上至肺,故尿少。还是无法理解朱丹溪是如何精准判断是痰饮在肺所致的
 
四圣心源如此解释泄利

泄利者,肝脾之陷下也。谷入于胃,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消克,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肠,而后糟粕之后传者,不至于滑泄。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

谷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权,则在于肝。今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则乙木疏泄之令,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肠,是以泄而不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则生气不旺,而湿土郁陷,又复遏其发育之机,生长之意不遂,怒而生风,愈欲疏泄。膀胱空虚,既无可泄之物,大肠盈满,水谷停积,故乙木后泄而为下利。缘木气抑遏,郁极而发,为湿土所限,不能上达,势必下行,行则水谷摧注而下故也。其发之过激,冲突脏腑,则生疼痛。奔冲抵触,而不得上达,盘郁结塞,则生胀满。其一切诸证,皆缘土败而木贼也。

患者脉涩弦,胸闷,为什么不判断是肝郁引起的,不以舒肝为主呢?可以这样理解吗?肝郁土虚,无力运化,水无法蒸化上至肺,故尿少。还是无法理解朱丹溪是如何精准判断是痰饮在肺所致的
胸膈满闷,即肺下部和胃上部有胀闷不舒服的感觉,跟肝没啥关系。肝郁通常是腋下、肋下胀痛。此外,胸闷还可能是淤血,或肺气肿等症。黄元御的书总之初学者尽量少看,因为他只讲大道,看了也无助于治疗。等到你水平到了一定程度,有了丰富细节经验,再去看,很多之前的经验就会变得明晰而有条理。岂不闻,学之大者,往往都要经历由约而博之后,由博返约的过程?
 
胸膈满闷,即肺下部和胃上部有胀闷不舒服的感觉,跟肝没啥关系。肝郁通常是腋下、肋下胀痛。此外,胸闷还可能是淤血,或肺气肿等症。黄元御的书总之初学者尽量少看,因为他只讲大道,看了也无助于治疗。等到你水平到了一定程度,有了丰富细节经验,再去看,很多之前的经验就会变得明晰而有条理。岂不闻,学之大者,往往都要经历由约而博之后,由博返约的过程?
谢谢~
 
四圣心源如此解释泄利

泄利者,肝脾之陷下也。谷入于胃,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消克,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肠,而后糟粕之后传者,不至于滑泄。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

谷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权,则在于肝。今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则乙木疏泄之令,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肠,是以泄而不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则生气不旺,而湿土郁陷,又复遏其发育之机,生长之意不遂,怒而生风,愈欲疏泄。膀胱空虚,既无可泄之物,大肠盈满,水谷停积,故乙木后泄而为下利。缘木气抑遏,郁极而发,为湿土所限,不能上达,势必下行,行则水谷摧注而下故也。其发之过激,冲突脏腑,则生疼痛。奔冲抵触,而不得上达,盘郁结塞,则生胀满。其一切诸证,皆缘土败而木贼也。

患者脉涩弦,胸闷,为什么不判断是肝郁引起的,不以舒肝为主呢?可以这样理解吗?肝郁土虚,无力运化,水无法蒸化上至肺,故尿少。还是无法理解朱丹溪是如何精准判断是痰饮在肺所致的
在另一个帖子我已经回复了,这个是外感痰湿,不是吃鱼吃的。
胸闷,脉涩弦,完美对症,这是机体防御外感引起的症状,就像发烧一样,不是病因,反而是机体防御性措施造成的,所以不能对这个病症用药,不能按照肝郁治疗。
 
痰饮为五谷所化生,虽然为病邪,亦能养人

没懂 望高人指教:011:
瘦人身中,以湿为宝,有湿则润,无湿则燥。(喻嘉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