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1/26
- 帖子
- 7109
- 获得点赞
- 27
- 声望
- 38
从麻沸散说开去
华佗在《三国演义》中几次出现,以神医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医术之神的重要一点是他发明的麻沸散。
《三国演义》中的麻肺汤或麻肺散,即麻沸散。麻沸散并非罗贯中的杜撰,它源于《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华佗根据《神农本草经》中关于乌头、莨菪子、羊踯躅等功效的记载,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造了麻沸散。这是几种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组成的一个复方,经过多次试验,确有良好的麻醉作用。华伦又从多喝酒能使人醉而不省人事中得到启发,将麻沸散和酒在外科手术前一起吞服,加强了麻醉效果。这一方法在外科手术中广泛使用。据记载,华佗曾用酒服麻沸散做过肿瘤切除、胃肠吻合等手术。
据现代研究,麻沸散的主药是莨菪子。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莨菪子“多食使人狂走”。莨菪子是莨菪的种子,“狂走”是由于服了一定量莨菪子之后,发生了麻醉作用而出现神智错乱的现象。现在,人们已经弄明白了莨菪子中的主要成分是东莨菪碱和阿托品碱。
西方**的发明是在十九世纪中叶。1844年,美国化学家考尔顿在研究了笑气(氧化亚氮)对人体的催眠作用后,带了笑气到各地作旅行演讲,并作笑气催眠的示范表演。有一次在表演中出现了意外,表演者在吸入了笑气之后,突然从半昏睡中一跃而起,大叫大闹,神志错乱地跳过围栏去追逐观众。在追逐中又不幸划破了腿部,伤口出血不止,一时会场大乱,观众惊乱着四处奔走,一场表演就这样收场了。
当时牙科医生威尔斯也在场,在他看到表演者腿部受伤后不觉疼痛的时候,深受启发。
威尔斯开始科学实验了,即用笑气进行麻醉。1845年1月,他在波士顿一家医院里公开表演在麻醉下进行无痛的拔牙手术。表演开始后,由于麻醉不足,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大喊疼痛。表演的失败引起了指责,他们把威尔斯当作骗子,并把他赶出了医院。威尔斯的表演是失败了,但他的青年助手摩顿却对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因为他参加了以前几次威尔斯的实验,他认为表演失败的原因是该药的麻醉效力小。因此,必须寻找更有效的麻醉剂才行。
摩顿从化学家杰克逊那里得到了启示,决定用乙醚来进行麻醉。1846年,经过反复多次实验,终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于是乙醚麻醉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各个医院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拔牙手术,而且可以用于多种外科手术。乙醚麻醉解除了病人在手术中的痛苦,对人类的贡献很大。
乙醚作为吸入性全身**沿用了100多年之久,直到本世纪60年代,先后出现了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异氟醚等新型全麻药物之后,乙醚才逐步被淘汰。
临床麻醉学是外科发展的开路先锋。近三四十年来,临床麻醉学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外科手术的发展,并为外科手术深入到人体各个“禁区”创造了条件。如低温麻醉、控制性低血压、体外循环技术的开展,使许多复杂的心脏血管手术、颅脑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使无数患者因手术治疗而重新获得健康。
毒泉之谜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南征凯旋、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中,曾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来概括他南征用兵的艰险。《三国演义》在第88回对此进行了艺术的描写。
在一擒一纵孟获之后,孟获以泸水为天然屏障阻挡蜀军。马岱的追兵来到泸水边,“因见水浅,大半不下筏,只裸衣而过,半渡皆倒;急救傍岸,口鼻出血而死。”马岱大惊,连夜回告孔明。孔明唤向导土人问之,土人说,现在天气炎热,尤以白天为甚,毒气正在发散,有人渡水,必然中毒;若饮此水,其人必死。想要渡河,须待夜静水冷,毒气不起,饱食渡之,方可无事。于是蜀军扎起木筏,半夜渡水,果然无事。
据专家考证,这里所说的泸水,就是现在的金沙江。郦道元的《水经注》“泸江水”云:泸水特有瘴气,三、四月“经之必死”,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
泸水有毒,也许还与西南地区的地质生态环境有关。许多涉及南方风情的小说如《野叟曝言》,曾经提到一种“瘴疠之毒”,就是一种传播疾病的毒水。在那炎热的地方,苍蝇、蚊子、蟑螂等昆虫繁殖得很快,细菌繁殖的速度也加快,各种有机物如树木的枯枝烂叶,更易腐败;动物的排泄物也更易发酵、分解、腐败,产生一系列的毒性物质。这些动物的尿液、粪便、尸体污染了水土资源。随水流进入泸水,或者渗入地下,又从泉水涌出,污染泸水。
在大型污水沟、污浊的水井附近,我们经常可以测到有害气体,有时有害气体的浓度达到了异常高的程度,能致人于死地。这些污染,在古代是自然发生的,在现代,则是人为造成的。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称为泉。泉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好的泉水是无色的,但坏的泉水则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颜色。如含有氧化亚铁的水,呈浅蓝色;含有三氧化亚铁的水,呈红褐色;含有腐殖质的水,呈暗黄褐色。
《三国演义》给我们写了几种特殊的泉,使我们大开眼界。在三擒孟获之后,朵思大王想以毒泉阻挡蜀军。
华佗在《三国演义》中几次出现,以神医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医术之神的重要一点是他发明的麻沸散。
《三国演义》中的麻肺汤或麻肺散,即麻沸散。麻沸散并非罗贯中的杜撰,它源于《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华佗根据《神农本草经》中关于乌头、莨菪子、羊踯躅等功效的记载,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造了麻沸散。这是几种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组成的一个复方,经过多次试验,确有良好的麻醉作用。华伦又从多喝酒能使人醉而不省人事中得到启发,将麻沸散和酒在外科手术前一起吞服,加强了麻醉效果。这一方法在外科手术中广泛使用。据记载,华佗曾用酒服麻沸散做过肿瘤切除、胃肠吻合等手术。
据现代研究,麻沸散的主药是莨菪子。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莨菪子“多食使人狂走”。莨菪子是莨菪的种子,“狂走”是由于服了一定量莨菪子之后,发生了麻醉作用而出现神智错乱的现象。现在,人们已经弄明白了莨菪子中的主要成分是东莨菪碱和阿托品碱。
西方**的发明是在十九世纪中叶。1844年,美国化学家考尔顿在研究了笑气(氧化亚氮)对人体的催眠作用后,带了笑气到各地作旅行演讲,并作笑气催眠的示范表演。有一次在表演中出现了意外,表演者在吸入了笑气之后,突然从半昏睡中一跃而起,大叫大闹,神志错乱地跳过围栏去追逐观众。在追逐中又不幸划破了腿部,伤口出血不止,一时会场大乱,观众惊乱着四处奔走,一场表演就这样收场了。
当时牙科医生威尔斯也在场,在他看到表演者腿部受伤后不觉疼痛的时候,深受启发。
威尔斯开始科学实验了,即用笑气进行麻醉。1845年1月,他在波士顿一家医院里公开表演在麻醉下进行无痛的拔牙手术。表演开始后,由于麻醉不足,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大喊疼痛。表演的失败引起了指责,他们把威尔斯当作骗子,并把他赶出了医院。威尔斯的表演是失败了,但他的青年助手摩顿却对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因为他参加了以前几次威尔斯的实验,他认为表演失败的原因是该药的麻醉效力小。因此,必须寻找更有效的麻醉剂才行。
摩顿从化学家杰克逊那里得到了启示,决定用乙醚来进行麻醉。1846年,经过反复多次实验,终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于是乙醚麻醉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各个医院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拔牙手术,而且可以用于多种外科手术。乙醚麻醉解除了病人在手术中的痛苦,对人类的贡献很大。
乙醚作为吸入性全身**沿用了100多年之久,直到本世纪60年代,先后出现了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异氟醚等新型全麻药物之后,乙醚才逐步被淘汰。
临床麻醉学是外科发展的开路先锋。近三四十年来,临床麻醉学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外科手术的发展,并为外科手术深入到人体各个“禁区”创造了条件。如低温麻醉、控制性低血压、体外循环技术的开展,使许多复杂的心脏血管手术、颅脑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使无数患者因手术治疗而重新获得健康。
毒泉之谜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南征凯旋、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中,曾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来概括他南征用兵的艰险。《三国演义》在第88回对此进行了艺术的描写。
在一擒一纵孟获之后,孟获以泸水为天然屏障阻挡蜀军。马岱的追兵来到泸水边,“因见水浅,大半不下筏,只裸衣而过,半渡皆倒;急救傍岸,口鼻出血而死。”马岱大惊,连夜回告孔明。孔明唤向导土人问之,土人说,现在天气炎热,尤以白天为甚,毒气正在发散,有人渡水,必然中毒;若饮此水,其人必死。想要渡河,须待夜静水冷,毒气不起,饱食渡之,方可无事。于是蜀军扎起木筏,半夜渡水,果然无事。
据专家考证,这里所说的泸水,就是现在的金沙江。郦道元的《水经注》“泸江水”云:泸水特有瘴气,三、四月“经之必死”,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
泸水有毒,也许还与西南地区的地质生态环境有关。许多涉及南方风情的小说如《野叟曝言》,曾经提到一种“瘴疠之毒”,就是一种传播疾病的毒水。在那炎热的地方,苍蝇、蚊子、蟑螂等昆虫繁殖得很快,细菌繁殖的速度也加快,各种有机物如树木的枯枝烂叶,更易腐败;动物的排泄物也更易发酵、分解、腐败,产生一系列的毒性物质。这些动物的尿液、粪便、尸体污染了水土资源。随水流进入泸水,或者渗入地下,又从泉水涌出,污染泸水。
在大型污水沟、污浊的水井附近,我们经常可以测到有害气体,有时有害气体的浓度达到了异常高的程度,能致人于死地。这些污染,在古代是自然发生的,在现代,则是人为造成的。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称为泉。泉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好的泉水是无色的,但坏的泉水则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颜色。如含有氧化亚铁的水,呈浅蓝色;含有三氧化亚铁的水,呈红褐色;含有腐殖质的水,呈暗黄褐色。
《三国演义》给我们写了几种特殊的泉,使我们大开眼界。在三擒孟获之后,朵思大王想以毒泉阻挡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