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1/26
- 帖子
- 7109
- 获得点赞
- 27
- 声望
- 38
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工作。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从而指出了易学对医学的指导作用。明朝张景岳则更系统地提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些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则多有发挥。医易相通,相得易彰。岂非偶然。
易学古称有三。《周礼·春宫》有太卜掌三易之法,周易为其一。三易是“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有人称《连山》首卦为艮。《归藏》首卦为坤,《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立言,故周适万物。《周易》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科学分类的框架,后来发展成为诸子百家都来研究的重要著作。
易理在医学方面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都是有史可微的。现在我们看到,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个方面,都明显地受到它的影响,并且逐渐地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易学的兴衰对其产生了很大作用。从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的演变,为中医的前进提供了理论上的武器。同时,也正是由于中医学的蓬勃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了对于易理的探讨和领悟。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的轨道而谈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对象数的理解始终囿于一隅,避免误入歧途。所以,在易理的指导下,中医始终是在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时空条件下来认识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形成了中医所独有的特色。
《周易》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内经》也说:“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周易》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出一国计民生。当代某种名医学家任应秋先生则认为:《易经》与《典帝内经》是出自同一个时期的产物。张景岳说:“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今夫天地之理具乎理,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已而后可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更进一步的说明医易相关的紧密关系。
《周易》的卦象中,首将人体配封,以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不仅如此,而且爻辞中直接使用医学术语来表达封的吉凶程度。例如:注血涟如,血去惕出、贞疾、恒不死,噬腊肉遇毒、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损其疾、使遄有喜、臂无肤,其行次且,妇三刚不孕,妇孕不育,这也从另外的角度说明易学的产生,医学在其中发挥了一的作用。并且渗透到易学的深层。易学在测病防病治病及养生方面也有着神气之功。
汉朝张仲景《伤寒娴病论》说:“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爻下,一阴爻上也。斯则冬夏二到,阴阳会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变易,人变病焉”。这是利用十二消息封来说明季节变化交替对于疾病的影响。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决病法。文中说:“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蜇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四月中,指辰。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戊。立科十月节,斗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导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调解之也。“。这是以艮巽乾坤四封为位,以定节气物候之变,用业判断病症状况。清朝汪琥在《伤寒论辩证广注》中说:“总按上时节气候决病法,此仲景《伤寒论》一部纲颂,以故为例之首。……用药之道,不无省差。所以伤寒之伤,一名时气,知时知气,斯医之为道,可判然于胸中矣。”在运用易理进行《伤寒论》研究中,代不乏人,各具精义。
易学古称有三。《周礼·春宫》有太卜掌三易之法,周易为其一。三易是“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有人称《连山》首卦为艮。《归藏》首卦为坤,《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立言,故周适万物。《周易》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科学分类的框架,后来发展成为诸子百家都来研究的重要著作。
易理在医学方面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都是有史可微的。现在我们看到,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个方面,都明显地受到它的影响,并且逐渐地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易学的兴衰对其产生了很大作用。从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的演变,为中医的前进提供了理论上的武器。同时,也正是由于中医学的蓬勃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了对于易理的探讨和领悟。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的轨道而谈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对象数的理解始终囿于一隅,避免误入歧途。所以,在易理的指导下,中医始终是在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时空条件下来认识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形成了中医所独有的特色。
《周易》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内经》也说:“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周易》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出一国计民生。当代某种名医学家任应秋先生则认为:《易经》与《典帝内经》是出自同一个时期的产物。张景岳说:“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今夫天地之理具乎理,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已而后可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更进一步的说明医易相关的紧密关系。
《周易》的卦象中,首将人体配封,以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不仅如此,而且爻辞中直接使用医学术语来表达封的吉凶程度。例如:注血涟如,血去惕出、贞疾、恒不死,噬腊肉遇毒、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损其疾、使遄有喜、臂无肤,其行次且,妇三刚不孕,妇孕不育,这也从另外的角度说明易学的产生,医学在其中发挥了一的作用。并且渗透到易学的深层。易学在测病防病治病及养生方面也有着神气之功。
汉朝张仲景《伤寒娴病论》说:“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爻下,一阴爻上也。斯则冬夏二到,阴阳会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变易,人变病焉”。这是利用十二消息封来说明季节变化交替对于疾病的影响。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决病法。文中说:“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蜇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四月中,指辰。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戊。立科十月节,斗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导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调解之也。“。这是以艮巽乾坤四封为位,以定节气物候之变,用业判断病症状况。清朝汪琥在《伤寒论辩证广注》中说:“总按上时节气候决病法,此仲景《伤寒论》一部纲颂,以故为例之首。……用药之道,不无省差。所以伤寒之伤,一名时气,知时知气,斯医之为道,可判然于胸中矣。”在运用易理进行《伤寒论》研究中,代不乏人,各具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