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訂補《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37
声望
113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岐伯對曰∶經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膈”,王冰本作“高”。並存。備參),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气病(“氣病”,王冰本作“心痛”。並存。備考),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也。反之,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臟滿,氣傷恐者(“盛”,王冰本作“勝”。並存。備參),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臟者,身之也(“匠”,王冰本作“強”。並存。備考),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時之應,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盈消(“盈消”,王冰本作“補瀉”。文意隨通,然脈氣之應四時也。四時更替,陰陽盈消也。“補瀉”,不足以天地四時論矣。當改之。)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師言:
“春應中規”。自然爲機。地溫以昇,啟如水淅。風化禁解,地象溫馨。蟄者將蘇,正气回生。天气活潑,景物初萌。青精元上,九炁合明。神光霞散,流映萅清。華景鬱勃,沖豁靈根。中弦見長,騰龍活欣,"如魚在水,濡虛而靈"。
“夏應中距”,溫熱自淅。物出土上,天元發激。陽龢中正,四圍蠢蠢。丹天玉堂,寶蘊活翔。溪水漾漾,生機昂昂。“萬象泛泛,韌韌洪長。風雲變幻,如火在陽。活濡無巨,神气自彊”。
“秋應中衡”,爽爽而蕩。秋風气高,景象茫茫。蕭蕭漸至,陰平抑陽。物現極象,燥而風揚。中見浮象,若毛在波。綿綿而活,气微枯荒。蟄蟲將去,盛象歸藏。“豚魚不躍,秋水茫茫”。星居中衡,以合台光。
“冬應中權”,地沂物藏。蠢動息蟄,水結土瘀。三陽下潛,二陰賜寒。土內存溫,表凝內眞。北上太玄,五炁徘徊。葆華流芮,流精內輝。“安守靈宅,貞藏潤輝。其來如石,沉數而滑。地位上見,靈活渙然”。
“若春乍規,若夏乍矩,若秋應衡,若冬應權。四時衡量,五氣爲依。六淫六氣,互鑒互倚,叨在時應,象即玄啟。且察長夏,丑未辰戌,四季之月,上下去七,觀物之應,鑒地之機。此即切道,慎悟勿疑”。

經曰: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擊毀傷;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筋”,王冰本作“骨”。並存。備考),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
何謂也?言以脈而知內臟之彊弱盛衰也,當以陰陽,時序五行爲之綱紀矣。知之陰陽時序,五行之綱紀。以明其內中之循,動也,違時則爲病。此六者,持脈之大灋。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環消(“環消”,王冰本作“消環”。並存。備考)自已。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而散者,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骨行)腫,若水狀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脈鼓而長,爲脹。弦而長,爲气爲痛。細緊,爲冷爲痛。沉而細長,爲泄。(王冰本作“胃脈實則脹,虛則泄”。宗源按:本句當是王冰本所考訂原文殘缺脫字而致錯訛。臨癥“胃脈虛”亦未必瀉,反以痞滿腹脹食不消多見。故知當有殘損矣。理當改之。且並存。備考。)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
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傷巽坤之風,而爲癰腫,坎震吹來而爲筋攣骨痛。(王冰本作“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夫“八風之變”可解;而“寒氣”二字,實不知所出。並存。備考。)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气乏而神彊,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神持而邪淩其气,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神气俱衰,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
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浮而散者為眴僕。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陽脈之中也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陰脈之中也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