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6/30
- 帖子
- 1390
- 获得点赞
- 2
- 声望
- 38
平和是中医的一个境界!《黄帝内经》就讲“中和”之理,而且所谓“大毒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实千古不易之至理名言,说明真正治病的是和缓之法!至今仍需继承和弘扬之……而医圣张仲景更是用药遣方十分注意分寸感,一本伤寒论实际就是通过各种逻辑句式来使医生判断当下病人满足的条件以便采取相应的方子,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为后世树立光辉的标杆。
但物极必反,中医发展到后来就有一等人采取很摸棱两可的办法来治病,即使薛已这样的大师级的人物,都被徐灵胎和陈修圆批为“庸医”,也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原因就是治病用药只强调一个稳妥和滋补,似乎这样就万无一失。当然温补一派,由脾胃而肾精本是很必要的,却也不能太过。把这当成万古不变的原则。当补则补,不当补绝对别补。反而成了搪塞病人的招数,所谓人参杀人无过,吃多少都不是害你。
实则当时一些医家采取温补和清肃相结合的法子倒是比较全面的,后者就是朱丹溪的理论。人们常讲丹溪用药特别少,可能就是为重点突出的结果。
又回到现在,不能把中医弄成死方剂的那种西医式的,这不如西医!也不能把传统中医就认同为只讲迂缓进补,然后坏不了什么事的方技,孟河费伯雄、费绳甫是我崇拜的医家,他们都主张用药要平和,但绝对不是敷衍、任病,相反二人常治疑难急症!而且效如桴鼓……
要达到他们说的轻病用轻药而不离题,重病用重药而不偾事的程度,是必须在对前人经验有一个深刻、透彻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才能做到的。这样的中正醇和才是货真价实的,中医的势头才能越来越旺。
但物极必反,中医发展到后来就有一等人采取很摸棱两可的办法来治病,即使薛已这样的大师级的人物,都被徐灵胎和陈修圆批为“庸医”,也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原因就是治病用药只强调一个稳妥和滋补,似乎这样就万无一失。当然温补一派,由脾胃而肾精本是很必要的,却也不能太过。把这当成万古不变的原则。当补则补,不当补绝对别补。反而成了搪塞病人的招数,所谓人参杀人无过,吃多少都不是害你。
实则当时一些医家采取温补和清肃相结合的法子倒是比较全面的,后者就是朱丹溪的理论。人们常讲丹溪用药特别少,可能就是为重点突出的结果。
又回到现在,不能把中医弄成死方剂的那种西医式的,这不如西医!也不能把传统中医就认同为只讲迂缓进补,然后坏不了什么事的方技,孟河费伯雄、费绳甫是我崇拜的医家,他们都主张用药要平和,但绝对不是敷衍、任病,相反二人常治疑难急症!而且效如桴鼓……
要达到他们说的轻病用轻药而不离题,重病用重药而不偾事的程度,是必须在对前人经验有一个深刻、透彻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才能做到的。这样的中正醇和才是货真价实的,中医的势头才能越来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