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04/19
- 帖子
- 101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0
- 年龄
- 48
中医存废之争,在中国已有百年。至今,中医的玄幻依然让人诟病。喜欢方舟子,因为他说实话。让人不快,但说实话。话语中充满盈利的味道,但是,对和错,不在乎从那张嘴说出来。
中国的医学,无论中西,糟糕得一塌糊涂。西医尽是老外的影子,至今,外科手术的术式和内科各专科的用药标准,恕我辈无知,我不知道哪一条是中国人所立。标准是一个高度。现实的中国,没有这个高度。你说人家老外垄断,好像不尽然,屠呦呦和陈竺得到认可,不是吗?打破人家垄断的方法是靠实力,不是靠拳头。中国是盗版的天堂,不止具体的产品,包括无形的标准,但是缺乏更新的土壤,所以,盗版成瘾,整个学术体制几乎为盗版而生,诚所谓饮鸩止渴也。临摹别人的东西,临摹的越像,你就无穷接近于权威。有了老外这个主子,中国的西医越来越懒,越来越不要脸。
中医方面,没有偶像,所以混乱,更典型的体现了“官威”。不止今日,千年来尽是如此。一直以来,困惑于一个问题,中医学界关于《伤寒论》的注解,百种之多,但是医疗实践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那么多关于《伤寒论》的解读,如果对的,一本足矣。后来想明白了,前代的太医院中某些人和一些所谓的“大家”,需要一种扯淡的东西维护他们“学阀”的地位。这种体制下,若想中医实实在在出点东西,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方舟子之辈,中医至此,非中医之过,实在是做中医的人无能。
(一)关于中医的定位:医学界关于中医和西医有两个绝对极端的观点,
其一,西医的绝对科学,做的不好也是科学,对于科学地态度,小民们就应该绝对服从,哪怕牺牲掉自己的价值观和性命也要绝对的服从,质疑就是愚昧。中医就是迷信,信中医等同于求神拜佛。这其中隐含的就是国家的、民族的价值标准的缺失。我们经常大骂“全盘西化”,在骂声中“全盘西化”既成事实。是人家的错吗?自己没有标准,国家作为一个集体又恰恰需要标准,西方的标准自然登堂入室。在谈判中一遍遍要求西方放开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不是人家不给你出口,真正的高科技产品的价值不是产品本身。打个比方,中国就好比一个土财主,看中人家公司的女明星,就跟人家说,我买了这个女明星,多少钱都行,人家也卖了,但是,这土财主不知道,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不全是因为长得漂亮,有化妆,有话题炒作,又量身打造的MV,电影,广告,有配套的公司运作。人被你买来了,别的啥都没有了,时间长了,女明星泯然众女人矣!人家公司呢,再来运作女明星2号。于是,这土财主大骂,没把好东西卖给自己。决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
其二,不信中医的人就是抛弃了自己的国家、民族,就是背宗叛祖,中医能不能治病都要坚持中医,保护中医。为了中医而中医,全不去思考中医只是为民众疗疾的医疗服务的手段之一。因为内容的缺失,从而导致中医逐渐玄幻化,逐渐失去了她本来应有的位置。这种悖逆潮流的做法,源于虚无的自卑。整部《道德经》就在说上善若水,要包容,要拿来为我所用。不会,不敢使用现代医学,这种闭关的办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吗?只是在保护某些中医学阀的既得利益而已!就冲全国主流中医的这种态度,所谓的中医大家,其水平充其量只是义和团之流。把中医的胡子作为中医水平的标准,与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相去甚远。所谓神道设教,不过如此!
(二)关于医患关系的非主流思考:
哈医大的案子,医生没有错,患者可理解,问题在哪儿呢?医患纠纷的根源,还没有探讨,两部委就开始重拳打击。然后,在网络上,医疗行业摆出来一堆事实证明自己委屈,患者一方也摆出来一堆事实证明自己被不公正对待。试问,国家部委是卖狗皮膏药的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政管理就是我们伟大国度的文化精髓吗?
越来越理解为什么老聃要出关避世,正确的东西源于基层的诉求,因为违逆高层的利益无法见诸于世,高层的“教化”是取祸之源,但是谁又会把自己牺牲给正确的道理呢?走吧,既不想牺牲于主流的口诛笔伐,又不愿丧失基本的做人原则,只有西去,或者生,或者死,谁又在乎呢?
佛教自西汉进入东土,原生态的佛教并未真正融入中华文明,至唐朝,六祖慧能依《金刚经》,糅合庄老“无为”,始为国人接受,开始登堂入室。中国包容万物,狭隘民族性的东西从未成功,慈禧为了保护政权的洋务运动、宪政改革,包括暗中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支持,最终验证了“神马都是浮云”这句名言。但是,外来之物的本土化从未失败。 佛教如此,西医也是如此,包括马克思主义亦是如此。西医随西学东渐,不过二百年,因其强大的资本科研和适合于商品经济的运作模式而大行其道,但是对于患者的漠视导致其水土不服。医患纠纷,既非医生之错,又非患者之错。为其商业服务本质所定。
(三)纯粹西医为何行不通?
1、产业化:国外的医疗为什么发达?通过临床提出需求,通过科研解决问题,厂家整合成果,转化为商品,比如药品、器械。医学会的垄断和厂家的定价权保证高利润,利润反哺临床和科研。这一条产业链完美无缺。
但是,中国,即便能研发出新药,但是定价权掌控在政府手中,由物价局定价,厂家根本没有利润投入再研发,更没有利润保障医学会等行业协会的垄断权力。在这种政府定价的情况下,高精尖和创新的路子根本走不通,带来小的、个人的利润尚且可以,但是,想带来整个行业的繁荣,绝无可能。
2、人性化:中国是一个缺乏标准的国家,很多的事情需要当事者双方协商解决。但是,纯粹的西医只是把患者当成自己实验医学的工具,在患者一方,感觉医师责任心的缺失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尺度的缺失,这种责任心的衡量本没有标准。患者不懂医学这个专业,仅凭主观判断衡量是非。再加上和权势、僵化的官僚体制等因素结合,这是靠任何一方都无法解决的矛盾。
3、西医自身之弊:
建立在静态试验基础上的西医学基础理论是现代临床医学体系的基石。但是实验室的静态科研结果需要和逻辑思维方法相结合,才能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外源性的疾病可以通过“形而上”的简单思维来解决,但是对于多系统疾病,以及例如癌症等复杂疾病,这种简单哲学或许是导致学术科研高投入、低产出的重要原因。单纯的西医,只有实验,没有思维。例如慢性病,西医的治疗只是被动地控制症状和指标,对于导致这种临床表现的根源无力分析。国家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在满足于西医这种被动控制症状的商业行为之上。而对于中医的气血阴阳失调等根本性原因,因为中医学阀思维的僵化以及中医医疗唯学阀马首是瞻的管理模式(中医学阀主要精力花在和西医较劲,而对病家的需求极端漠视),极端不去重视。任何问题,只要找准了点,解决起来花费甚微。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目的。
4、关于诺贝尔医学奖:
诺贝尔医学奖实际是西医产业化的工具。不是为解决民众需求而存在,而是为学术成果产业化、商业化所作的预演。就是说,具有商业价值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国自己的精髓不可能获得,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是为民众而生,不是为经济而生。即便学术成果在实效上超越诺奖的水平,也不可能得到诺奖主委的推崇。这世界,最差的东西不会登堂入室,最好的东西也不会登堂入室。盛行的东西只是中流水平。
结语:中国财政的非市场化,导致不可能全盘承接产业化的西医。强行接受,财政会被掏空。中医在慢性病的预防方面应该成为中医界的主流,可以有效配合国家的医疗支出,但是,对于中药使用的优惠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强令执行。重预防应该成为中国医学的主流。中国对于中医的保护不应该是保护中医机构,而是保护中医思维,西医的中医化,即西学中,但是,学什么?需要放开中国中医学术,创新全赖于此。丢掉学阀,鼓励青年。把中医打造成中西皆精的现代医学。西医必须本土化,否则,医患纠纷不可能消除,国家财政不可能承受。
中国的医学,无论中西,糟糕得一塌糊涂。西医尽是老外的影子,至今,外科手术的术式和内科各专科的用药标准,恕我辈无知,我不知道哪一条是中国人所立。标准是一个高度。现实的中国,没有这个高度。你说人家老外垄断,好像不尽然,屠呦呦和陈竺得到认可,不是吗?打破人家垄断的方法是靠实力,不是靠拳头。中国是盗版的天堂,不止具体的产品,包括无形的标准,但是缺乏更新的土壤,所以,盗版成瘾,整个学术体制几乎为盗版而生,诚所谓饮鸩止渴也。临摹别人的东西,临摹的越像,你就无穷接近于权威。有了老外这个主子,中国的西医越来越懒,越来越不要脸。
中医方面,没有偶像,所以混乱,更典型的体现了“官威”。不止今日,千年来尽是如此。一直以来,困惑于一个问题,中医学界关于《伤寒论》的注解,百种之多,但是医疗实践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那么多关于《伤寒论》的解读,如果对的,一本足矣。后来想明白了,前代的太医院中某些人和一些所谓的“大家”,需要一种扯淡的东西维护他们“学阀”的地位。这种体制下,若想中医实实在在出点东西,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方舟子之辈,中医至此,非中医之过,实在是做中医的人无能。
(一)关于中医的定位:医学界关于中医和西医有两个绝对极端的观点,
其一,西医的绝对科学,做的不好也是科学,对于科学地态度,小民们就应该绝对服从,哪怕牺牲掉自己的价值观和性命也要绝对的服从,质疑就是愚昧。中医就是迷信,信中医等同于求神拜佛。这其中隐含的就是国家的、民族的价值标准的缺失。我们经常大骂“全盘西化”,在骂声中“全盘西化”既成事实。是人家的错吗?自己没有标准,国家作为一个集体又恰恰需要标准,西方的标准自然登堂入室。在谈判中一遍遍要求西方放开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不是人家不给你出口,真正的高科技产品的价值不是产品本身。打个比方,中国就好比一个土财主,看中人家公司的女明星,就跟人家说,我买了这个女明星,多少钱都行,人家也卖了,但是,这土财主不知道,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不全是因为长得漂亮,有化妆,有话题炒作,又量身打造的MV,电影,广告,有配套的公司运作。人被你买来了,别的啥都没有了,时间长了,女明星泯然众女人矣!人家公司呢,再来运作女明星2号。于是,这土财主大骂,没把好东西卖给自己。决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
其二,不信中医的人就是抛弃了自己的国家、民族,就是背宗叛祖,中医能不能治病都要坚持中医,保护中医。为了中医而中医,全不去思考中医只是为民众疗疾的医疗服务的手段之一。因为内容的缺失,从而导致中医逐渐玄幻化,逐渐失去了她本来应有的位置。这种悖逆潮流的做法,源于虚无的自卑。整部《道德经》就在说上善若水,要包容,要拿来为我所用。不会,不敢使用现代医学,这种闭关的办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吗?只是在保护某些中医学阀的既得利益而已!就冲全国主流中医的这种态度,所谓的中医大家,其水平充其量只是义和团之流。把中医的胡子作为中医水平的标准,与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相去甚远。所谓神道设教,不过如此!
(二)关于医患关系的非主流思考:
哈医大的案子,医生没有错,患者可理解,问题在哪儿呢?医患纠纷的根源,还没有探讨,两部委就开始重拳打击。然后,在网络上,医疗行业摆出来一堆事实证明自己委屈,患者一方也摆出来一堆事实证明自己被不公正对待。试问,国家部委是卖狗皮膏药的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政管理就是我们伟大国度的文化精髓吗?
越来越理解为什么老聃要出关避世,正确的东西源于基层的诉求,因为违逆高层的利益无法见诸于世,高层的“教化”是取祸之源,但是谁又会把自己牺牲给正确的道理呢?走吧,既不想牺牲于主流的口诛笔伐,又不愿丧失基本的做人原则,只有西去,或者生,或者死,谁又在乎呢?
佛教自西汉进入东土,原生态的佛教并未真正融入中华文明,至唐朝,六祖慧能依《金刚经》,糅合庄老“无为”,始为国人接受,开始登堂入室。中国包容万物,狭隘民族性的东西从未成功,慈禧为了保护政权的洋务运动、宪政改革,包括暗中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支持,最终验证了“神马都是浮云”这句名言。但是,外来之物的本土化从未失败。 佛教如此,西医也是如此,包括马克思主义亦是如此。西医随西学东渐,不过二百年,因其强大的资本科研和适合于商品经济的运作模式而大行其道,但是对于患者的漠视导致其水土不服。医患纠纷,既非医生之错,又非患者之错。为其商业服务本质所定。
(三)纯粹西医为何行不通?
1、产业化:国外的医疗为什么发达?通过临床提出需求,通过科研解决问题,厂家整合成果,转化为商品,比如药品、器械。医学会的垄断和厂家的定价权保证高利润,利润反哺临床和科研。这一条产业链完美无缺。
但是,中国,即便能研发出新药,但是定价权掌控在政府手中,由物价局定价,厂家根本没有利润投入再研发,更没有利润保障医学会等行业协会的垄断权力。在这种政府定价的情况下,高精尖和创新的路子根本走不通,带来小的、个人的利润尚且可以,但是,想带来整个行业的繁荣,绝无可能。
2、人性化:中国是一个缺乏标准的国家,很多的事情需要当事者双方协商解决。但是,纯粹的西医只是把患者当成自己实验医学的工具,在患者一方,感觉医师责任心的缺失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尺度的缺失,这种责任心的衡量本没有标准。患者不懂医学这个专业,仅凭主观判断衡量是非。再加上和权势、僵化的官僚体制等因素结合,这是靠任何一方都无法解决的矛盾。
3、西医自身之弊:
建立在静态试验基础上的西医学基础理论是现代临床医学体系的基石。但是实验室的静态科研结果需要和逻辑思维方法相结合,才能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外源性的疾病可以通过“形而上”的简单思维来解决,但是对于多系统疾病,以及例如癌症等复杂疾病,这种简单哲学或许是导致学术科研高投入、低产出的重要原因。单纯的西医,只有实验,没有思维。例如慢性病,西医的治疗只是被动地控制症状和指标,对于导致这种临床表现的根源无力分析。国家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在满足于西医这种被动控制症状的商业行为之上。而对于中医的气血阴阳失调等根本性原因,因为中医学阀思维的僵化以及中医医疗唯学阀马首是瞻的管理模式(中医学阀主要精力花在和西医较劲,而对病家的需求极端漠视),极端不去重视。任何问题,只要找准了点,解决起来花费甚微。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目的。
4、关于诺贝尔医学奖:
诺贝尔医学奖实际是西医产业化的工具。不是为解决民众需求而存在,而是为学术成果产业化、商业化所作的预演。就是说,具有商业价值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国自己的精髓不可能获得,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是为民众而生,不是为经济而生。即便学术成果在实效上超越诺奖的水平,也不可能得到诺奖主委的推崇。这世界,最差的东西不会登堂入室,最好的东西也不会登堂入室。盛行的东西只是中流水平。
结语:中国财政的非市场化,导致不可能全盘承接产业化的西医。强行接受,财政会被掏空。中医在慢性病的预防方面应该成为中医界的主流,可以有效配合国家的医疗支出,但是,对于中药使用的优惠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强令执行。重预防应该成为中国医学的主流。中国对于中医的保护不应该是保护中医机构,而是保护中医思维,西医的中医化,即西学中,但是,学什么?需要放开中国中医学术,创新全赖于此。丢掉学阀,鼓励青年。把中医打造成中西皆精的现代医学。西医必须本土化,否则,医患纠纷不可能消除,国家财政不可能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