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4/27
- 帖子
- 354
- 获得点赞
- 30
- 声望
- 28
回复 1# 半月谈
我对中医变与不变的认识
中医既在变——从表面上看,它正在变质即“西化”,但从根本上说,它又没有变。作为天地之道的中医,作为“道法自然”的中医,它是永存的,它变不了。因此,要想在中医理论上取得所谓“质的突破”,那只能是妄想。
请大家不妨多思考一下马有度老先生说的一句话:“名老中医在消亡,中年中医很迷茫,年轻中医要改行。”——说得多么生动,多么实际,老、中、青三代中医都在变,这就是目前国内中医的现状。其中的三个关键词:消亡、迷茫、改行,是有点令人悲观和沮丧。
加拿大著名中医学者胡碧玲女士也说过,照现状发展下去中医会死。——依我看,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至少这是一个外国人为中医敲响了警钟!她还认为“中医的传承面临巨大的问题”,“有很多学中医的都改学西医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她又说,“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区,是完全的西化”;她“对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中国中医界成为主流感到很遗憾”。这些话可谓忠言逆耳。另外,她还介绍说"中医在国外发展得非常好”。——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其原因有两条:其一,它们都是以中医个体诊所的模式出现(而不是医院);其二,它没有搞所谓的中西医结合。
胡碧玲女士最后还说:“中医在中国没有发展的土壤”。——是不是这样呢?我不能妄下结论。但我们可以看出,她这个话说得相当尖锐,甚至有些难听,也许确实值得我们的一些中医药管理人士认真思考。虽然如此,我还是认为,对于中医的前景,我们不要悲观,不要沮丧,要看到生机和希望。寿人功德自绵绵的中医,自有人传承,自有人护卫,自有人发扬光大。一个“道经千载益光辉”的医学,从来不缺乏信奉者、践行者、拥护者,而“后继乏人乏术”的现象终将得到改观。我们的中医药论坛上不是就活跃着一大批铁杆中医吗?民间的中医药爱好者和自学者不是也不少么?
祝世讷教授说,现在“有大量的难病、新病和各种医学难题需要中医给出自己的‘解’,中医理论发展的前景不可限量。”但是,我认为,它一定要有
适合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一定要摆脱目前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从属和配角地位,一定要摆脱西医思维对它的束缚和干扰,一定要在学术领域自由和自主地发展,而不应当受制于行政命令,也一定要改变目前错误的“以西解中”、“以西化中”的研究方式和临床“结合”方式。现在对中医人来说,很重要的就是要增厚和扩大中医的“土壤”,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建设,纠正在中医临床、教育和科研方面所存在的种种失误,防止科学主义的继续泛滥和对中医的侵蚀即和平演变。
总之,中医要变,要进步,这是肯定的,自然的;但它又不能变,也不会变——这是指它的理论内核、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中医从来没有“坐拥祖产,长期休眠”,只不过它还在为避免另外一种“消亡”的趋势而继续努力地斗争着。
我对中医变与不变的认识
中医既在变——从表面上看,它正在变质即“西化”,但从根本上说,它又没有变。作为天地之道的中医,作为“道法自然”的中医,它是永存的,它变不了。因此,要想在中医理论上取得所谓“质的突破”,那只能是妄想。
请大家不妨多思考一下马有度老先生说的一句话:“名老中医在消亡,中年中医很迷茫,年轻中医要改行。”——说得多么生动,多么实际,老、中、青三代中医都在变,这就是目前国内中医的现状。其中的三个关键词:消亡、迷茫、改行,是有点令人悲观和沮丧。
加拿大著名中医学者胡碧玲女士也说过,照现状发展下去中医会死。——依我看,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至少这是一个外国人为中医敲响了警钟!她还认为“中医的传承面临巨大的问题”,“有很多学中医的都改学西医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她又说,“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区,是完全的西化”;她“对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中国中医界成为主流感到很遗憾”。这些话可谓忠言逆耳。另外,她还介绍说"中医在国外发展得非常好”。——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其原因有两条:其一,它们都是以中医个体诊所的模式出现(而不是医院);其二,它没有搞所谓的中西医结合。
胡碧玲女士最后还说:“中医在中国没有发展的土壤”。——是不是这样呢?我不能妄下结论。但我们可以看出,她这个话说得相当尖锐,甚至有些难听,也许确实值得我们的一些中医药管理人士认真思考。虽然如此,我还是认为,对于中医的前景,我们不要悲观,不要沮丧,要看到生机和希望。寿人功德自绵绵的中医,自有人传承,自有人护卫,自有人发扬光大。一个“道经千载益光辉”的医学,从来不缺乏信奉者、践行者、拥护者,而“后继乏人乏术”的现象终将得到改观。我们的中医药论坛上不是就活跃着一大批铁杆中医吗?民间的中医药爱好者和自学者不是也不少么?
祝世讷教授说,现在“有大量的难病、新病和各种医学难题需要中医给出自己的‘解’,中医理论发展的前景不可限量。”但是,我认为,它一定要有
适合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一定要摆脱目前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从属和配角地位,一定要摆脱西医思维对它的束缚和干扰,一定要在学术领域自由和自主地发展,而不应当受制于行政命令,也一定要改变目前错误的“以西解中”、“以西化中”的研究方式和临床“结合”方式。现在对中医人来说,很重要的就是要增厚和扩大中医的“土壤”,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建设,纠正在中医临床、教育和科研方面所存在的种种失误,防止科学主义的继续泛滥和对中医的侵蚀即和平演变。
总之,中医要变,要进步,这是肯定的,自然的;但它又不能变,也不会变——这是指它的理论内核、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中医从来没有“坐拥祖产,长期休眠”,只不过它还在为避免另外一种“消亡”的趋势而继续努力地斗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