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脾瘅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脾瘅

中医学术语,古病名。

脾瘅,瘅,音丹(dan),是热的意思。脾瘅为脾热之病,即由于过食甘美肥味,导致内热中满蓄积于脾,脾气上溢于口,从而出现口甘(口中甜腻)之症状,日久可转发为消渴病。

《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王冰注云:“瘅,谓热也。脾热则四脏同禀,故五气上溢也。生因脾热,故曰脾瘅。”
丹波元简《素问识》:“脾瘅,《圣济总录》云:‘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肥甘之过,令人内热而中满,则阳气盛矣。故单阳为瘅也。其证口甘,久而弗治,转为消渴,以热气上溢故也。’”
森立之《素问考注》:“脾好燥而恶湿,今脾伤于肥甘,而内热熏灼,故名曰脾瘅。”

脾瘅治疗-“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王冰注云:“兰,谓兰草也。《神农》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祥,胸中痰辟也。’除,谓去也。陈,谓久也。言兰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疾病类六十一》注:“兰草味辛甘寒,能利水道,辟不祥,除胸中痰癖,其气清香,能生津止渴,润肌肉,故可除陈积蓄热之气。”
兰草,《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

兰草即今之佩兰,味辛平,气芳香,能化湿辟浊醒脾,用治口甘(口中甜腻)之脾瘅,有一定效果。
 
金栋按:脾气上溢为何是口甘呢?

此乃五行-五味之推演,即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配属而来,甘乃脾之本味,甘入(属)脾。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吴昆《素问吴注》:“五味所入,各以类从,《易》所谓‘同气相求’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森立之《素问考注》:“案: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者,此其常也。如此脾中无有津液,配其津液以灌四旁(《玉机》十九)。津、淡、液、浓犹曰水血,故脾者,配分所受于胃水谷精粹之气,上以达四藏,下以灌二肠焦胱之官也。津液常有而不可滞留也。若津液滞留在脾,则失脾气运转之化,湿热内郁之所生,故令人口自觉甘味,此脾气不化之所为,是脾土之本味,犹见真藏脉之例。王注云:‘津液在脾,是脾之湿。’一言而足矣。”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六•脾瘅》:“口甘一症,《内经》谓之脾瘅。此甘,非甘美之甘。瘅即热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赖脾真以运之,命阳以腐之,譬犹造酒蒸酿者然。倘一有不和,肥甘之疾顿发,五液清化,失其本来之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必腻,不饥不食之由,从此至矣。《内经》设一兰草汤,其味辛,足以散结;其气清,足以化浊;除陈解郁,利水和营,为奇方之祖也。……
脾瘅症,《经》言因数食甘肥所致。盖甘性缓,肥性腻,使脾气遏郁,致有口甘内热中满之患。故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陈气者,即甘肥酿成陈腐之气也。夫兰草即为佩兰,俗名为省头草。妇人插入髻中,以辟发中油秽之气。其形似马兰而高大,其气香,其味辛,其性凉,亦与马兰相类,用以醒脾气,涤甘肥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