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0/01
- 帖子
- 458
- 获得点赞
- 6
- 声望
- 18
清肝和胃法治愈胃病阴虚火旺嘈杂证一例
谈×,女,36岁。
初诊:1963年5月11日。
主诉:嘈杂善饥,咽干舌燥,面易烘热,大便干结。
诊查:脉弦细而数,舌红少苔。
辨证:阴血不足,中州失濡,虚热犯胃。
治法:甘凉濡润,清肝和胃。
处方:南沙参9G麦冬9G白芍9G乌梅炭3G
黑栀5G白术12G柏子仁9G熟枣仁12G
法半夏6G炒竹茹5G龙眼肉9G红枣4枚
二诊:1963年5月18日。服药后上述症状均已消失。但停
药之后又有脘次嘈杂感。头昏,大便较干,脉弦细,舌少苔。肝
阳初潜,阴血当亏,原方加减。原方去竹茹、加炙甘草3G。
三诊:1963年6月1日。阴液不足,津不上承,咽干口燥,
心膺仍觉嘈杂,脉弦细,舌质红少苔。拟养血生津。
处方:南沙参9G麦冬9G石斛12G白芍9G
乌梅炭3G生地黄12G阿胶珠6G炙甘草3G
柏子仁12G龙眼肉12G红枣4枚
四诊:1963年6月10日。药后诸症均消失,因大便尚干结,
给服桑葚膏调治而愈。
[按语]嘈杂是指脘中如饥如嘈,甚则有懊?不宁之状,病位主要在
胃。其证有虚有实,必须仔细辨别。本例嘈杂,据其见证为营阴不足,胃
失濡润,阴虚火旺,肝逆犯胃,因此治以养胃阴,补营血,甘凉濡润,稍
佐苦泄以清肝。在二三诊时肝火已清,即去苦寒之味,加入甘寒生津之生
地黄、阿胶、石斛等,加重养阴,俾津液濡润,胃气和降,虚火自平。
谈×,女,36岁。
初诊:1963年5月11日。
主诉:嘈杂善饥,咽干舌燥,面易烘热,大便干结。
诊查:脉弦细而数,舌红少苔。
辨证:阴血不足,中州失濡,虚热犯胃。
治法:甘凉濡润,清肝和胃。
处方:南沙参9G麦冬9G白芍9G乌梅炭3G
黑栀5G白术12G柏子仁9G熟枣仁12G
法半夏6G炒竹茹5G龙眼肉9G红枣4枚
二诊:1963年5月18日。服药后上述症状均已消失。但停
药之后又有脘次嘈杂感。头昏,大便较干,脉弦细,舌少苔。肝
阳初潜,阴血当亏,原方加减。原方去竹茹、加炙甘草3G。
三诊:1963年6月1日。阴液不足,津不上承,咽干口燥,
心膺仍觉嘈杂,脉弦细,舌质红少苔。拟养血生津。
处方:南沙参9G麦冬9G石斛12G白芍9G
乌梅炭3G生地黄12G阿胶珠6G炙甘草3G
柏子仁12G龙眼肉12G红枣4枚
四诊:1963年6月10日。药后诸症均消失,因大便尚干结,
给服桑葚膏调治而愈。
[按语]嘈杂是指脘中如饥如嘈,甚则有懊?不宁之状,病位主要在
胃。其证有虚有实,必须仔细辨别。本例嘈杂,据其见证为营阴不足,胃
失濡润,阴虚火旺,肝逆犯胃,因此治以养胃阴,补营血,甘凉濡润,稍
佐苦泄以清肝。在二三诊时肝火已清,即去苦寒之味,加入甘寒生津之生
地黄、阿胶、石斛等,加重养阴,俾津液濡润,胃气和降,虚火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