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02/27
- 帖子
- 289
- 获得点赞
- 4
- 声望
- 18
其实万事万物很多规律都是一样的,自古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说明治国与治病相通的。如在改革开放前,人们思想僵化,把计划经济这个手段当做社会主义的标志,而把市场经济这个手段当做资本主义的标志,而这个僵化的思想差点把中国推向崩溃的边缘。邓小平上台后,解放思想,明确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转移的标志,两者都是手段,关键是看用谁的理论去指导。
其实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区别亦是如此,手段不能作为区别两者之间的标志。比如在跌打损伤,果是没有出现瘀血化热的情况,一般都不会用“黄芩,黄连,黄柏”之类的苦寒药的。但是在西医的理论下,他们认为三黄都具有消炎的作用,而跌打损伤所造成的局部反应,就是炎症反应,所以认为可以用。这个如果在中医理论下是很搞笑的,因为中医认为应该是以活血消肿为主,如兼杂其他病邪,在随证治之。其实有什么搞笑的?一点都不搞笑,因为很多时候人们都分辨不出手段和理论的区别。
再则就是西医赖以为傲的“抗生素”,为什么会出现“过敏”?为什么会出现“耐药”,这个些问题都搞的他们焦头烂额。其实这些问题如果用中医理论来解释的话,都是很简单的。抗生素在中医理论下是属于“苦寒之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1.在药物性能“四气”理论下,因为抗生素可以有效的对热症进行治疗,所以可以确定它的药性为寒,再者它有苦寒败胃的弊端所以应该是“大寒”(抗生素会引起胃粘膜损伤,而出现胃肠不适的副作用)
2.在“五味”理论的确定下,抗生素属于“苦”,因为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使用抗生素都会出现便溏的现象,也印证了“苦能泄”。
好了,我们在确定抗生素的药性为“苦寒”之后,对于那两个问题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会耐药呢?因为“寒之不寒无水也”,因长期使用苦寒之品有化燥伤阴的弊端,导致了虚热,自然再用苦寒之品无效。而为什么会“过敏”呢?这个又是西医的理论不行了,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可以客观的,正确的反应客观环境和条件是否可以使用抗生素。如虚寒证病症,用“大苦大寒之品”会出现什么后果呢?自然微火即灭,出现了“亡阳证”了。这个我也是有临床数据的,通过临床观察,几乎可以说具备中医所说的“虚寒”或“实寒”的皮试都会出现过敏反应。
再则就是急救药“洋地黄”和“急救措施电击”了,为什么中医就不敢喊此药有“回阳救逆”的功效?难道中药或中医的手段就是要神农氏尝一尝,或翻棺材出来的?为什么西医对“四逆汤”喊了一句,具有“强心”,“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就可以拿来用了?
中医也需要“解放思想”,也需要打破思想的枷锁,不要让手段成为区分中西医两者的标准,而让其重回符合客观规律的轨道上。而中医从业人员及爱好者也是在实践中不自觉的感觉这个客观实在,但是有些还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希望刚说的那些东西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实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区别亦是如此,手段不能作为区别两者之间的标志。比如在跌打损伤,果是没有出现瘀血化热的情况,一般都不会用“黄芩,黄连,黄柏”之类的苦寒药的。但是在西医的理论下,他们认为三黄都具有消炎的作用,而跌打损伤所造成的局部反应,就是炎症反应,所以认为可以用。这个如果在中医理论下是很搞笑的,因为中医认为应该是以活血消肿为主,如兼杂其他病邪,在随证治之。其实有什么搞笑的?一点都不搞笑,因为很多时候人们都分辨不出手段和理论的区别。
再则就是西医赖以为傲的“抗生素”,为什么会出现“过敏”?为什么会出现“耐药”,这个些问题都搞的他们焦头烂额。其实这些问题如果用中医理论来解释的话,都是很简单的。抗生素在中医理论下是属于“苦寒之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1.在药物性能“四气”理论下,因为抗生素可以有效的对热症进行治疗,所以可以确定它的药性为寒,再者它有苦寒败胃的弊端所以应该是“大寒”(抗生素会引起胃粘膜损伤,而出现胃肠不适的副作用)
2.在“五味”理论的确定下,抗生素属于“苦”,因为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使用抗生素都会出现便溏的现象,也印证了“苦能泄”。
好了,我们在确定抗生素的药性为“苦寒”之后,对于那两个问题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会耐药呢?因为“寒之不寒无水也”,因长期使用苦寒之品有化燥伤阴的弊端,导致了虚热,自然再用苦寒之品无效。而为什么会“过敏”呢?这个又是西医的理论不行了,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可以客观的,正确的反应客观环境和条件是否可以使用抗生素。如虚寒证病症,用“大苦大寒之品”会出现什么后果呢?自然微火即灭,出现了“亡阳证”了。这个我也是有临床数据的,通过临床观察,几乎可以说具备中医所说的“虚寒”或“实寒”的皮试都会出现过敏反应。
再则就是急救药“洋地黄”和“急救措施电击”了,为什么中医就不敢喊此药有“回阳救逆”的功效?难道中药或中医的手段就是要神农氏尝一尝,或翻棺材出来的?为什么西医对“四逆汤”喊了一句,具有“强心”,“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就可以拿来用了?
中医也需要“解放思想”,也需要打破思想的枷锁,不要让手段成为区分中西医两者的标准,而让其重回符合客观规律的轨道上。而中医从业人员及爱好者也是在实践中不自觉的感觉这个客观实在,但是有些还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希望刚说的那些东西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