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现代《伤寒论》研究三方向(三):刘力红解读伤寒辩

李茂春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17
帖子
3526
获得点赞
11
声望
0
刘力红解读伤寒辩
1:刘力红思路趋经典
“伤寒,是我们讨论的这部书的核心,有关它的涵义我们应该很清楚。伤寒这个概念,在《素问•热论》里有很明确的定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个定义说明了伤寒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发热的特征。凡是属于发热性的疾病,或者说凡是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都属于伤寒的范畴。《内经》对伤寒的这个定义,是从最基本的点上去定义的,但是,扩展开来却显得很泛化,不容易把握。为此,到了《难经》的时候,又给它作了一个更具体的定义。《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的这个定义说明了,这个具有发热特征的伤寒常见于五类疾病里,哪五类疾病呢?就是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稍稍具有临床经验的人就能感受到,《难经》给伤寒的这个定义确实很具体,临床所见的发热性疾病,大多也就见于这些疾病里面。所以,要研究伤寒,就应该着眼于上述这五类疾病。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难经》中谈到两个伤寒,第一个伤寒当然是总义的伤寒,也就是《素问•热论》讲的伤寒,现在的教材又叫它广义伤寒;后一个伤寒是分义的伤寒,又叫狭义伤寒。而我们这个论题上,书名上的伤寒,当然是指第一个意义上的伤寒,这一点不容混淆。这个问题弄清了,我们就知道张仲景并不偏重于谈寒,他也谈湿温、热病、温病。”
这段文字足以概括刘力红伤寒理论思维的总体框架,是追寻原始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理论来解读《伤寒论》。其思路完全与郝万山,胡希恕两位先生相反。是一种复原古代经典原意的研究思路。

2:刘力红理论源《内经》
“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它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是阴阳;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你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所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那么,神明怎么来,还是与阴阳有关;最后,就要谈到治病求本的问题,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当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了。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寻求。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不知大家对阴阳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是否达到了《内经》的高度?我在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时都喜欢提这个问题,而同学们给我的回答也就是《中基》教材的那几条,什么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等。而再往下问,答不出了。学阴阳,光懂这些还不够。怎么个对立,怎么个互根互用,这些你都要有真实的感受。对于任何事物的变化,你都能落实到阴阳上面,甚至一举手、一投足你都能分辨出阴阳来,都能感受出阴阳来,只有这样,阴阳才能为你所用,你也才能用阴阳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刘力红理论核心溯源到中医的基本概念:阴阳中去,可见中医几千年在中国流行,为大家所熟悉,但是研究到真正的核心机制,中医还是没能解释出来,大部分中医开口闭口挂在嘴边的阴阳五行,只不过是口头语言而已,在使用时,就会出现空洞的比类,而不知其中的真正含义,这就是中医学为何让西医认识批判质疑的地方,刘力红先生作为临床医生自然体会很深,因此其思维脱离开了纯粹逻辑思辨的层面向深层理论机制开始研究,这就是刘力红先生的研究思路。

3:刘力红易医汇通辩
中国阴阳学说最早起源于中国《易经》理论,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研究得出的一种理论体系,引发中国先民取类比象思维的产生,这一思想在中国流传很久,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到来普及化的程度,渗透到这一时期各个学科领域之中,因而被尊为万经之首,自然《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出现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这一点从《素问》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因此中医体系与《易经》体系有着十分相似之处,自《黄帝内经》体系出现之后,就出现易医汇通研究,这一点不容置疑,这是因为中医体系是汇通比类《易经》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后世一直有医家在医汇通研究,旨在探究《黄帝内经》最原始的体系建立依据,刘力红先生也是这种研究思路,因此在《阴阳的工作机制》中就直接将《易经》原则,放置到《黄帝内经》之上,这一点十分清楚“对阴阳已经讨论了很多,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了解。现在我们来讨论“阴阳的工作机制”,弄清楚这个以后对理解《伤寒论》的许多问题就会很方便。阴阳是一体两面,一分为二。它的来源与《易》很有关联。孔子在《易•系辞》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是什么?两仪就是阴阳,因此,阴阳是从太极来的。太极是《易》系统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弄不清楚,中医的很多问题就不容易搞究竟。“太”这个字经常用,像太公太婆、太上皇等,所以,比较容易理解,那么,“极”呢?极这个概念在《说文》叫做“栋”,就是屋脊的意思,是一个最高点。太极显然就是比这个脊更高的地方,比最高的地方还高。。”
但是提醒大家注意,《易经》文化早期是物候学,气象学研究,属于自然易范围,同时也伴随着卜筮文化一直流行,到孔子《十翼》问世,此文化进入到人文文化的层面,这些已经文化的现象的出现,《黄帝内经》作者不可能没有察觉,因此作者在构思医学体系时,必须在这种易经文化中的取择原则先确定下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易经热,我也是从此开始医医汇通,一直到现在也没有间断,也一直在沉思这一原则问题,逐渐体悟出《内经》作者的原则是取法易经的原始理论基础,气象物候学机制,即五运六气理论,主要集中于运气七篇大论中。以此建立常规的理论体系,即常识问题,因此冠以“素问”为题目,已经给我们讲明白了,为防后世医家盲目套用《易经》文化,提出“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的观点,防止后世医家依据《易经》研究者盲目机械的套用易经文化议论中医,因为作为医学毕竟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对于人体生理结构功能必须细化研究绝对不能简单用易经术数机械来议论医学问题,所以《难经》作者提出六不治中有“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医生戒条,其中含义有二,迷信宗教的人不知,迷信卜筮的人不治。
同时这也告诉我们易医汇通绝对不能简单用易经理论简单比类,但是这一思维误区自古至今没有在社会上消失过,刘力红先生也对此非常谨慎,这从他的书稿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正因如此,《内经》理论与《易经》理论汇通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永远不能得出结果,因为毕竟这是不同德学科汇通,气象学物候学两者汇通还可以,但是要与人体医学研究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了,很容易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这一点在伤寒理论研究中特别明显,因此研究中要特别注意,特别是用术数学比类中医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很多中医研究者根本就否定这种研究。
而从刘力红先生的著作中我们也会看出混淆概念的成分在。

刘力红六经定义错在何处?
“ 《易》这个系统在讨论两仪四象以后,就跳到八卦这个层面,当然,八卦也有三阴三阳,但是,阐述的角度显然与医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医系统的三阴三阳应该说是很独特的。我们看《素问》,在《素问》的前几篇里,只讲二阴二阳,特别是《四气调神大论》,它只提少阳少阴,太阳太阴,直到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才明确提出三阴三阳。就是在二阴二阳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厥阴,一个阳明。阴阳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能找到,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在用它,但是,像厥阴、阳明这样一对概念,则几乎只限于医家之用。可见这两个概念对中医的关系很大。什么叫阳明?什么叫厥阴呢?《素问》里面有专门的定义:两阳相合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而其他的二阴二阳,《素问》里没有专门的定义。这就说明了厥阴阳明的引入,对于中医理论的构建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厥阴是粗调,阳明是微调。有了粗,有了微,这就在多层次、全方位上与天地建立了相应关系。有这样一些专门的机制,有这样一些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人与四时相应就有了保证。可见中医理论的建立,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过程,她很严密,有理论,有实证,不是想当然。”从这段经文中看出刘力红先生对于三阴三阳的划分标准还是没有明白,请看一下的《阴阳的离合机制》一文。
“怎么叫“阴阳离合”呢?首先从“合”的角度讲,合就是从综合来看,从总体来看,它谈的是很基本的层面,这个层面就是一阴一阳。阴阳的这个合的层面,在易系统里又叫做“道”,故《易•系辞》里面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前面讲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主要是从合的这个层面谈。那么离呢?离就是分开来讲,《素问》里面谈到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如果这样来分,那我们怎么能把握?所以,谈阴阳的离,我们不需这样来分,分成三就行了。阴分为三,阳分为三,这就是三阴三阳。用道家的说法,这叫做“一气含三造化功”。因此,阴阳的离合实际上就是谈一个分工合作的问题。合作就是要实现第二章所谈的阴阳的生长收藏,阳气的释放和蓄积,而要实现这样一个过程,就必须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这就要牵涉到分工,这也是《素问•阴阳离合论》最关注的一个问题。”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刘力红先生没有理解三阴三阳的划分标准,已经陷入到术数学纯逻辑思辨的陷阱中去了,可以继续看他的详细论述就知道。

“ 《素问•阴阳离合论》在具体论述阴阳的离合时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一个开,一个合,一个枢,这是针对什么而言呢?很显然,它是针对门户而言。门户的作用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要有开合,开则能够出入,合则出入停止。那么,门要能够开合,它靠什么起作用?它靠枢的作用。所以,门户这样一个总和的概念,要是把它分开来,就是开合枢这三部分。没有开合,门户就不成其为门户,而要实现开合自如,没有枢又不行。前面我们说了,天地阴阳的变化,无外乎就是一个升降出入的变化,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有升降出入,当然就有生长收藏。那么,怎么个升降出入呢?古人在这个问题上动了很大脑筋。设想如果没有一个门户,一个理想中的门户在把持,这个出入的变化怎么进行呢?什么时候出,什么时候入,从什么地方出,从什么地方入?它总要通过一个地方。因此,在理论上,就有了一个门户概念的产生。有了门户的概念,我们认识阴阳的升降变化,阴阳的出入变化就方便多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大家看,门户的概念就这样在《内经》系统里构建出来。”
这段文字分析,就可以看出刘力红先生对以三阴三阳的划分出现了错误,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那么就与阴阳五行不就矛盾了嘛,其实这一矛盾在易经文化中也是如此,中医中阴阳六经和阴阳五行矛盾,易经文化中五行生克与六十四卦的矛盾,历史上没有人能够解释的清楚,都不能自圆其说,本人自少年时期看《易经》也拜访过很多易经大师和知名中医问过这个问题,没有人解答清楚,曾经很长的时间开始怀疑中医理论体系的错误,因此开始转向西医学研究,后来逐渐明白,原来《黄帝内经》中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物候学模式,用投影式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就是五运模式,也就是伏羲卦模式;一种是气象学模式,用立体直角坐标系模式,就是六气模式,也就是文王卦模式。两种不同的坐标系演绎出两套阴阳验算体系:阴阳三才五行,阴阳六气模式;《素问》主要讲述阴阳三才五行模式,《灵枢》主要讲解阴阳六气模式(这些原理在《中医生理学》《生命时空构象原理》一书中详细讲解)。刘力红先生还没有区分开两种模式的建立原理,因此也同历史上很多医学大家一样在这里被卡住了,当然这一点也不能怪刘先生,因为《黄帝内经》本来讲了一半的体系,另一半在《黄帝外经》中,自然也就没法搞清其中的核心内容了。

阴阳的开合枢机制的错误
基于以上的认识,刘先生开始这样讲解六经的开合枢机制
“ 我们先来看三阳这个门。在阳门里,太阳的作用是负责开,“太阳为开”指的就是这层意思。随着太阳主开功能的启动,阳门打开了,阳气得以逐渐地升发释放出来。这个在自然界就表现为春夏,万物逐渐地发陈、蕃秀,而在人体呢?阳气方方面面的作用,就得到充分地发挥。但是,太阳老是这样开,阳气老是处于这个升发释放的状态,就像我们人,老是工作不睡觉成不成呢?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作了讨论,知道它绝对不行。所以,开到一定的时候,就有一个关闭的机制,将阳门逐渐关闭,使上述这个蒸蒸日上,升发释放的过程减弱下来,这个就是阳明的合,“阳明为合”指的就是这层功用。前面我们讲过,一个开,一个合,它靠什么来转动呢?靠枢机来转动。所以,太阳的开,阳明的合,就要靠少阳枢机的作用。”
这种解读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只是在用比喻法来模糊解释,为何就会有这种开合枢的机制存在呢?不能讲清。
六经脏腑对应关系机制不清
刘先生模糊解读六经开合枢之后,接下来就必须解答六经与脏腑对应关系解释,同过去的伤寒诸家一样又开始陷入症候群总结的怪圈中去:
“1:太阳开机的病变 太阳主开,负责阳门的开启,太阳的开机为什么会发生异常呢?这个原因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或兼而有之。外部的因素往往比较典型,如我们常见的伤寒、中风,就是因为外邪侵袭,障碍、束缚了这个开机,使阳气的开发受限,于是太阳病就发生了。除了外因,内在有哪些因素呢?有阳气虚,本身的力量不足,太阳这个开的作用会成问题,或者由于水饮、湿等因素障碍了阳气的外出,太阳的开机也会出现问题。总而言之,太阳开机的功能是帮助阳气外出,帮助阳气发挥作用。而阳气的作用前面讨论过,有宣发,有卫外,有气化等等,如果太阳开机出现障碍,阳气的作用就会受到影响,太阳病的发生就与这些影响直接相关。如太阳篇见得最多的是表病,表病就是因为阳不卫外,遭受外邪侵袭所致。另外,阳不化气,水液的代谢谢就会失调,从而导致水液代谢谢障碍相关的疾病。我们看看整个太阳篇,表证、水气、痰饮、蓄水占了绝大多数,这些都是与阳用障碍有关,都与太阳开机不利有关。因此,从太阳开机不利的角度去理解太阳病,就抓住了它的纲领。”
其他五经的解读也是如此,这种解释还是症候群总结,没有机制解释,以上的症候就一定是最太阳膀胱经吗?这些症候现代医学可以定位到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其他五经也是如此,难怪自固以来就有医家批判这一点,现代中医名人郝万山先生,胡希恕先生直接放弃六经经络学术就在于此,刘力红先生也很难拿出合理证据来说服两位先生,更谈不上一半中医来说服西医人士了,中医自己也相互说服不了啊。

“伤寒传足不传手”的解读错误
“ 《素问•热论》这样一篇论述“伤寒”的祖文,也是论足不论手,这就给后世的许多人产生一个误解,认为伤寒传足不传手,温病传手不传足。大家都知道,中医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是整体观念,人与天地都是一个整体,天地的变化都会不时地影响人体,怎么可能手足之间不会产生影响、不会相传呢?但是,《内经》、《伤寒》在谈到上述问题时,又的确是偏重在足的一面,这是什么原因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我们从文化的含义上谈,人是什么东西呢?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大家得到这个人生着实不容易,应该真正做一些对自己、对人民有利益的事情。有些事做了对自己有利,但,对国家对人民不一定有利,而医这个行当,只要你发心不邪,对人对己都会有利。《素问》里常说“人禀天地之气生”,所以,考察人我们应该把他放到天地这个框架里。有关天地,古人常把它与经纬联系起来谈,我们看《三国》就经常会碰到“经天纬地”这个词。天以经言,地以纬言。经贯穿南北,连接上下,纬贯穿东西,连接左右。经纬这个概念看上去很简单,可是我们是否可以透过这个简单的概念去思考一些与中医相关的问题?大家想一想,人为什么叫万物之灵?在所有的动物中,除了人之外,其他的都是爬行动物,它是横行的,只有人是直立动物。所以,从天地这个角度,从经纬这个角度,人是沿经线走的,而其他动物是沿纬线走的。从禀气的多寡而言,当然人禀天气最多,而余者禀天气较少。这是造就人成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因素。 ”
如果找照刘力红先生这样解释,那么历史中兽医经典《元亨疗马集》完全错误,中兽医应该彻底取消,中国中兽医理论完全错误。笔者认为刘先生没有读懂《黄帝内经》关于解剖观察体位的原则,中医理论将背部督脉定位为阳,将腹部任脉定位为阴,本来就是讲人体当做非直立行走的动物体位来观察的,刘先生这一基本错误,可谓全国中医同一的错误认识,基于这一基本解剖体位错误,后面的解读错误多少可想而知。

中医数理量纲错误
“第二,我们对干支的这个概念很熟悉,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天干地支。但是,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叫地干天支呢?因为干是直立的,而长在干上的支是横行的,所以,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然都是长在地上,但是,这个地上的万物要很好的生长却离不开天,离不开太阳。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经常唱一首红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就说明了这个意思。花叶果实虽然都长在树枝(支)上,但,它必须靠树干提供营养。所以,一个干支的概念也体现了天地的含义,也体现了一个纵横的问题,也体现出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
刘先生如此阶段干支,完全陷入到易医汇通派中医纯粹逻辑思辨的怪圈中去了,显然没有理解五运六气是两个坐标系统的模式,五运六气公式中已经明显指出是两个坐标分析法:
五运太过不及计算公式:
“甲、己化土运;乙、庚化金运, 丙、辛化水运; 丁、壬化木运; 戊、癸化火运, 其中单数(甲、丙、戊、庚、壬)为中运太过之年 双数(乙、丁、己、辛、癸)为中运不及之年
为物候学计算公式。
地支化六气计算公式(司天之气)
子、午 ----- 少阴君火司天 阳明燥金在泉
丑、未 ----- 太阴湿土司天 太阳寒水在泉
寅、申 ----- 少阳相火司天 厥阴风木在泉
卯、酉 ----- 阳明燥金司天 少阴君火在泉
辰、戌 ----- 太阳寒水司天 太阴湿土在泉
巳、亥 ----- 厥阴风木司天 少阳相火在泉
为气象学计算公式。
干支是气象物候学模式的量纲系统,天干为物候学坐标量纲,地支是气象学坐标量纲,用干支纪年可以同时完成物候,气象的复合运动的表达,本质是将两种坐标系的量纲合并起来同时解析物候气象共同构成的地球生物圈系统的变化。这在五运六气七章大论中已经讲的很明白了,不知刘力红先生为何出现这样的理解错误。
头足阴阳解读错误
“ 第三,凡属于动物这一类,不管你是直立还是爬行,从象的角度而言,头都与天相应,足都与地相应。所以,《内经》说:“圣人象天以养头,象地以养足。”怎么养头呢?圣人说得很清楚,你就去思考天是什么一个样子,你按这个去做就是很好的养头,这样头脑就会发达。但是,这些都是后天的因素,而先天的东西已经固定在那里,没有办法改变。我们前面说了,人是走经线的,所以,从先天而言,他禀受的天气最多,而天象头。为什么人的头脑发达?为什么只有人类能够思维?为什么只有人类有智慧?为什么人类与其他动物有如此巨大的差别?根本的一个因素就在这个禀受天气的多寡。而其他的动物呢?它沿纬线走,所以,从先天而言,它禀受的地气最丰,而地象足。大家想一想,动物的脚力是不是比人好?你们有谁能跑过马?跑过老虎?跑过猴子?甚至你连猫、连狗、连鸡都跑不过。就是马家军也没办法!为什么呢?因为动物禀地气全,而人禀受地气相对要少得多。就这一点而言,人与动物是各有千秋的。当然,动物禀受地气全,脚力就好,这个问题还需相对来看。比如蚂蚁、乌龟,从行走的绝对速度上,那是没法跟人相比的,但是,从相对速度上、从耐力上,是不是也要比人强,这些问题恐怕需要大家从专门的角度来研究。 ”

刘力红先生这样解读手足阴阳,就有点附会比类的错误出来了,按照刘先生这样的解读,足部都是阴经,没有阳经。也许有的中医会这样诡辩,阴中又有阳了,这样的的逻辑诡辩没有意义。

纵横体位分析错误
“第四,也许有人会提问:人睡眠的时候不也是横卧的吗?对!这个问题提得好。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他的睡眠姿势与觉醒姿势不同,觉醒的时候直立,而睡觉时就放平了。直禀经天之气,横禀纬地之气,为什么说人禀天地之气生,天气和地气都很全,道理就在这里。所以,人不是光禀天气,他也禀地气,他是“头脑不简单,四肢也发达”。当然,从量上而言,他禀受的地气还是不如其他动物全。其他动物觉醒和睡眠的姿势有不有改变?除了这个位的高低有改变,横直并没有改变。马家军的脚力很不错,跑一万米用不了多少时间,因为马俊仁教练知道怎么超强训练队员的体能。但是,我想如果马教练多来研究一下中医,从禀受地气的这个角度想想办法,开发队员的脚力,那么,多拿几块奥运金牌应该不成问题。”
中医中有经络提出,经为纵,为为横,按照刘先生的解读,那么,动物只有络脉,没有经脉,这种解释牵强附后到了极点。

手足经脉解读离经背道的程度
“第五,以上几个方面都思考过了,我们就知道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因为他是禀天地之气而生,而且在这个天地,在这个经纬上,他又偏重于天经的一面,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也就是说人类是重经的,偏重于经,以经统纬是人的一个特点。这也使我们想到,中医的十二经为什么不叫十二纬?这也使我们想到了圣人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叫经典!明确了上面的这些原则,我们就可以来解答小节开首提出的问题。在人的十二经脉当中,我们看一看哪些经能够真正地贯穿南北,连接上下?是足经还是手经?很显然是足经。手经它只走到一半,它没有贯穿整个南北,它没有贯穿人的整个“经”,所以,手经它并不能完全的代表人的特性,惟有足经能够做到这一点。它从头到足,从天到地,走完人的整个“经”线,所以,足经才能真正地代表这个“经”。《内经》也好,《伤寒》也好,在谈到很重要的问题时都是举出足经为代表,道理就在这里。实际上,这是以足赅手,以足统手,言足经手在其中矣。并不是言足不言手,更不是传足不传手,这个问题大家应该这样来理解。 ”
刘力红先生这样解读经络和手足经,没有研究过《黄帝内经》的人士可能觉得有点道理,如果按照刘先生的解读之法,手经完全可以解读为手络脉了,何必叫手经呢?将《黄帝内经》的手部六经改为手部六络更好记忆,以防后人偷换概念。
盲目扩大伤寒理论的范围
“第六,上面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可以来思考另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是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有什么区别?当然,搞温病的肯定会强调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搞脏腑的会说只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才行,而我们搞伤寒的是不是就要王婆卖瓜呢?我想这个不完全是王婆卖瓜,你要有依据,有道理,不要光是感情用事。为什么六经辨证有这个优越性呢?这就是刚刚谈到的,它是一个纵向的辨证,是一个贯穿天地的辨证,是一个真正的“经”的辨证。因此,这样的辨证才最符合人的本性,最能够体现人的这个特征,所以,这个辨证方法最能揭示疾病的根本。《素问》说“治病必求于本”,可以说这个辨证模式是一个最方便的求本模式。难怪后世要把六经这个辨证模式称为能“钤百病”的模式。而其他的辨证模式,像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脏腑辨证,这些都是横向的辨证,都是注重纬线的辨证。所以,这些辨证在某方面都有局限性,而六经辨证或者说阴阳辨证没有这个局限性。”

这就说到核心点子上了,如果按照刘力红先生的观点和思路,六经辩症是经向主体,其余都是横向维体,这样就出现主从关系,六经为纵为体,维向为从,那么,中医脏腑辩证也就成为从体,中医教科书可以改为以六经辩证为主体,脏腑辩证为从体就好了,这样解读伤寒理论对吗?让人目瞪口呆。
 
李茂春 发表于 2012-2-7 18:41

单就伤寒论出现的这种新理论研究就足以将中医推到伟大的巅峰,但是中医这

字体再大也不可能了吧
 
李茂春 发表于 2012-2-7 18:41

单就伤寒论出现的这种新理论研究就足以将中医推到伟大的巅峰,但是中医

好大的字体啊!!!!!
 
伤寒六经理论脱离经络无从说起,研制经络又模糊不清,伤寒理论衰弱至此,令人担忧
 
无语!!!!!!!!!!!!!!!!!!!!!!!!!!!!!!!!!!!!!!!!!!!!!!!!!!!!!!!!!!!!!!!!!!!!!!!!!!!!!!
 
不想听骂仗!!!好好辩论,事情应该越变越清晰:可以知道不足之处;可以发扬优点服务大众;可以促进事物更合理发展!!!说大点也许可以找到中医目前困境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争议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不应该是一种自淫式的宣泄!!! 我接触并正式应用中医药给患者治病也就3年,伤寒论也就读了一遍,相关注解读了不少(包括刘力红的思考中医、郝万山伤寒论讲座电子版、刘渡舟部分论述、陈亦人伤寒论译释、近日正在看黄煌教授的相关书籍),临床应用很有效果,正好增强了我研读下去信心!!
所以我不想被打击! 希望听到正面的讨论。 说中医无用,我的临床应用结果告知我那纯粹是胡说!!!
 
不想听骂仗!!!好好辩论,事情应该越变越清晰:可以知道不足之处;可以发扬优点服务大众;可以促进事物更

好,我再看看这位慷慨激昂的“中医大师”为何如此激动!
 
中医研究? ---你巳发誓"不学中医了" --连学都不想学,还有资格讲 "研究" ?

中医界怎么出这样无聊的人,说明中医界的腐朽无奈到了极致。
 
李茂春 发表于 2012-2-7 18:41

单就伤寒论出现的这种新理论研究就足以将中医推到伟大的巅峰,但是中医这

美术字研究不进步,请你仔细研究美术字如何进步为好!
 

地球上最伟大的中医大师,不用说任何话,只要喊支持中医就是大师了,我很想与你一样聪明,可是不可能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