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直立多年生草本,高达50厘米;根须状,有香气。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8厘米,
白微相册宽3-4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两面均被有白色绒毛,特别以叶背及脉上为密;侧脉6-7对。伞形状聚伞花序,无总花梗,生在茎的四周,着花8-10朵;花深紫色,直径约10毫米;花萼外面有绒毛,内面基部有小腺体5个;花冠辐状,外面有短柔毛,并具缘毛;副花冠5裂,裂片盾状,圆形,与合蕊柱等长,花药顶端具1圆形的膜片;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长圆状膨胀;柱头扁平。蓇葖单生,向端部渐尖,基部钝形,中间膨大,长9厘米,直径5-10毫米;种子扁平;种毛白色,长约3厘米。花期4-8月,果期6-8月。
生长习性
适宜草丛、草坡、干旱地、干旱荒地、灌丛中、 海岸沙滩、 河边、林缘路边、 林中、
白薇林中草甸、 山谷、 山谷溪边林中、 山坡、山坡草丛中、山坡草甸、山坡疏林中、疏林中、溪边,宜温和湿润的气候。以排水良好、肥沃、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为宜。生长于海拔100-1800米的河边、干荒地及草丛中,山沟、林下草地常见。
地理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山地。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江苏等省区;西自云南西北经向东北方向,经陕西、河北直到黑龙江边,南至约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东至沿海各省均有分布。朝鲜和日本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北京附近。
分类学
白薇,别名:薇草、知微老、老瓜瓢根、山烟根子、百荡草、白马薇、白前、老君须,拉丁文名:Cynanchum atratum Bunge.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捩花目;萝藦科;鹅绒藤属;白薇。
属下种类
白薇(本草经)薇草(名医别录);知微老(药谱);老瓜瓢根(辽宁)
白薇;山烟根子(北京);百荡草(广西);白马薇、白前(江苏);老君须(四川)图版123
Cynanchum atratum Bunge in Mem. Acad. Sci. St. Petersb. Sav. Etrang. 2: 1-9 (Enum. Pl. China Bor.). 1832: Forbes et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6: 104. 1889; K. Schum. in Engl. u. Prantl, Nat. Pflanz. 4, 2: 262. 1895; Schltr. u. Diels in Engl. Bot. Jahrb. 29: 543 (Fl. Cent. China). 1901; Chun in Sunyatsenia 1: 177. 1933: Hand. -Mazz. Symb. Sin. 7: 996. 1936; Kitagawa, Lin. Fl. Mansh. 362. 1939; Tsiang in Sunyatsenia 4: 115. 1939;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 479, 图4912. 1974. --Vincetoxicum atratum Morr. et Decne. in Bull. Acad. Brux. 3: 17. 1836; Decne. in DC. Prodr. 8: 523. 1844; Franch. et Sav. Enum. Pl. Jap. 1: 317. 1875; Maxim. in Bull. Acad. Sci. St. Petersb. 23: 362. 1877. --Anitoxicum atratum Pobed. in Komar. Fl. URSS. 18: 704. 1952. --Alexitoxicon atratum Pobed. in Taxon 11 (5): 174. 1962.
据研究,张刻重订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上,山草类下"白薇"图与蒙自陆刊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七,山草类"白薇"图相似,而以后者的形态更近本种。
《图经本草》:"白薇生平原川谷,今陕西诸郡及舒、滁、润、辽州亦有之,茎叶具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八月结实,其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今人八月采之。"实非本种。据谢宗万考证,苏颂所谓白薇恐即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Decne. )Schltr. ex Lev.之误。
鉴别方法
性状鉴定
干燥根茎类圆柱形,略横向弯曲,呈结节状,长约1.5-3-5cm,直径约0.5-1-2cm;表面灰棕色至棕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类白色。根呈细长圆柱状,有时弯曲或卷曲,丛生于根茎上,形如马尾,长约10-15-20cm,直径约1-2.5mm,表面黄棕色,有细纵皱。质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飞出。断面略平坦,类白色至浅黄棕色,皮部发达,木部很小,仅占直径的1/3。气微弱,味苦。以根色黄棕、粗壮、条匀、断面白色实心者为佳。
显微鉴定
根横切面:表皮为类多角形细胞,外壁稍增厚。皮层约为20余列类圆形薄壁细胞,含细小淀粉粒和草酸钙簇晶;内皮层细胞扁长,凯氏点明显。表皮为径向延长的细胞。中柱鞘为1-2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韧皮部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管胞、木纤维及木薄细胞壁均木化;导管直径8-56μm。
根茎横切面:表皮为径向延长的细胞。皮层于节处有石细胞。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常单个散在或者2-4个切向并列,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壁均木化;内生韧皮部筛管群环列。髓偏心性,有少数石细胞散在。
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草酸钙簇晶直径7-42μm,有的一个细胞含2个簇晶,有的含晶细胞纵向连接。 根茎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4-40μm,长至94μm,壁稍厚;表皮细胞组织中有分泌细胞,呈类多角形,直径14-23μm,长至45μm,内含黄色分泌物。断面观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略扁平,有的切向分裂为二,外侧细胞为黄色分泌
白薇细胞。
根下皮细胞类长方形,壁波状弯曲;下皮组织间布有类圆形分泌细胞,内含黄色分泌物。具缘纹孔、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0-50μm。木纤维多成束,直径10-25μm,壁厚2.5-11μm,有斜纹孔或细小圆纹孔。内皮层细胞表面观长方形,垂周壁细波状弯曲,微木化。此外,淀粉粒单粒圆形,脐点点状、裂缝状或三叉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纤维壁极厚,胞腔细或不明显,有的初生壁与次生壁分离。
白薇粉末:淡灰白色。
药用价值
根及部分根茎供药用,有除虚烦、清热散肿、生肌止痛之效,可治产后虚烦呕逆,小便淋沥,肾炎,尿路感染,水肿,支气管炎和风湿性腰腿痛等。
性味:苦咸,寒。
白薇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咸,大寒,无毒。
③《本草汇言》:味苦咸,气温,无毒。
④《本草备要》:苦咸,寒。
归经:入肺、胃、肾经。
①《纲目》:阳明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肾二经。
③《本草新编》:入心、脾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刀伤。
用法用量:煎汤,7.5~15克;或入丸、散。
备注:一般用于清虚热者居多,常与青蒿、银柴胡等配伍同用;治肺热咳嗽,可与前胡、枇杷叶等同用。(《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