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B 白薇

shengjinqiang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0/01
帖子
458
获得点赞
5
声望
18
t01c584602318cb7c0a.jpg
t011150328fed0a6fda.jpg


白薇为萝摩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及根茎。均系野生。主产于辽宁、山东、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或树林边缘。喜温和湿润环境,耐寒。以土层深厚、向阳、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最宜生长。味苦、咸,性寒。归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临床用名有白薇、蜜炙白薇。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
《名医别录》:味咸,大寒,无毒。主治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
《药性论》:臣。能治忽忽睡不知人,百邪鬼魅。
《开宝本草》:味苦、咸,平、大寒,无毒。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
《汤液本草》:气大寒,味苦咸平,无毒。
 
由版主最后编辑:
t010a45e0a72dab1f08.jpg
t0103412f7de19f43ba.jpg


《本草》云: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疗惊邪风狂疒〖KG-*3/4〗[HT6”]至病。
《液》云:《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妇人,以《本经》疗伤中、下淋露故也。
《本草》又云:恶黄芪、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枣。
《本草纲目》:白薇古人多用,后世罕能知之。仲景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安中益气,竹皮丸方,用白薇同桂枝一分,竹皮、石膏三分,甘草七分,枣肉为大丸。每以饮化一丸服。云有热者,倍白薇,则白薇性寒,乃阳明经药也。徐之才《药对》白薇恶大枣,而此方又以枣肉为丸,盖恐诸药寒凉伤脾胃尔。朱肱《活人书》治风

温发汗后,身犹灼热,自汗身益多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萎蕤汤中亦用之。孙真人《千金方》,有诏书发汗白薇散为。
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
 
由版主最后编辑:
白薇

《本草经疏》:白薇全禀天地之阴气以生,《本经》味苦咸平。《别录》益之以大寒,无毒可知已。暴中风身热支满者,阴虚火旺则内热,热则生风,火气烦灼,故令支满。火旺内热则痰随火涌,故令神昏忽忽不知人也。狂惑邪气,寒热酸疼,皆热邪所致也。阴气不足,则阳独盛而为热,心肾俱虚,则热收于内而为寒,此寒热之所以交作,寒热作则荣气不能内荣,是以肢体酸疼也。先热而后寒者名曰温疟,疟必因暑而发,阴气不足则能冬不能夏,至夏而为暑邪所伤,秋必发为温疟。故知湿疟之成未有不由阴精不守而得者。若夫阴精内守,则暑不能侵,疟何自而作耶?上来诸证皆由热淫于内之所发。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此药味苦咸而气大寒,宜其悉主之也。《别录》疗伤中淋露者,女子荣气不足则血热,血热故伤中,淋露之候显矣。除热益阴,则血自凉,荣气调和,而前证自瘳也。水气亦必因于湿热,能除热则水道通利而下矣。终之以益精者,究其益阴除热功用之全耳。
简误:白薇苦咸大寒之药,凡伤寒及天行热病或汗多亡阳,或内虚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后内虚,腹中觉冷,或因下过甚,泄泻不止,皆不可服。
 
由版主最后编辑:
《本草蒙筌》:味苦、咸,气平,大寒,无毒。恶黄芪、大黄、干姜,及干漆、山茱、大枣。主中风身热支满,忽忽人事不知。疗温疟寒热酸疼,洗洗有时发作。狂惑鬼邪堪却,伤中淋露可除。利气益精,下水渗湿。
《本草乘雅》:白薇,白者,金色,坚刚之体也。微者,隐也,隐身而行。幕者,军行之幕,以隐身也。此指能治因所治证,以诠名耳。气平,味苦咸,平则不上不下,敦土德化,御所不胜也。炎上作苦,苦性走下,苦能入骨,润下作咸,咸性走血,咸能软坚,从巅及踵,沧肤彻髓,靡不周到者也。谓所胜因,善行数变,亦靡不周遍故也。故主因于暴风,隐身而为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此风气留其处,故隐身而尝在也,或隐身而行,而为温疟洒洒,发作有时,此风并卫居,随卫气之书行于阳,夜行于阳,沉以内薄,故发有期,而时作时休也。此皆暴风数变之证,金以制之,制所胜也。别录主淋露遗尿,即风隐膀胱也。若水气精损,即风隐于肾,致令肾虚精涸,肾虚水泛也。若忽如死人,即风隐于血,致令血厥也。若温病多眠,即风隐于脉道,致令卫气不得书行于阳也。若痉则风隐于筋,惊则风行致令气上也。咸以暴风为因,寒则非所宜矣。
 
《药性解》:白薇,味苦咸,性大寒,无毒,入心、肾二经。主暴中风、身热腹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鬼邪、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下水气,利阴气,定惊益精。恶黄著、大黄、大戟、干姜、大枣、干漆、山萸。
按:白薇味苦入心、咸入肾,故主治如上。
《本草备要》:苦咸而寒,阳明冲任之药。利阴气,下水气。主中风身热支满,忽忽不知人,阴虚火旺,则内热生风,火气焚灼,故身热支满,痰随火涌,故不知人。血厥,汗出过多,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而厥,妇人尤多此证。宜白薇汤:白薇、当归各一两,参五钱,甘草钱半,每服五钱。热淋,温疟洒洒,寒热酸痛,
 
寒热作,则营气不能内营,故酸痛。妇人伤中淋露,血热。《千金》白薇散治胎前产后遗尿不知时,白薇、芍药等分,酒调服。丹溪曰:此即河间所谓热甚廷孔郁结,神无所依,不能收禁之意也。廷孔,女人溺孔也。产虚烦呕。仲景安中益气竹皮丸用之。《经疏》云:古方调经种子,往往用之。盖不孕缘于血热血少,而其源起于真阴不足,阳胜而内热,故营血日枯也。益阴清热,则血自生,旺而有子矣。须佐以归、地、芍药、杜仲、苁蓉等药。恶大黄、大戟、山茱、姜、枣。
 
《本经逢原》:白薇咸平降泄,抑阳扶阴,为足阳明经本药,兼行足少阴、手太阴。《本经》主暴中风身热肢满,是热郁生风,痰随火涌,故令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皆热邪气所致。温疟乃冬时伏邪,至春而发。缪氏《经疏》言暑邪所伤,秋必发为温疟,恐非经旨。《别录》疗伤中淋露者,女子伤犯阴中营血,而成淋露之疾,用以除热益阴,则前证瘳矣。下水气,利阴气者,总取益阴之功,真阴益而邪水下。性善降泄,故久服利人。《金匮》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安中益气,竹皮丸中用之。《千金》治风温发汗后身灼热,自汗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萎蕤汤中用之。又治妇人遗尿,不拘胎前产后,有白薇芍药汤,取其有补阴之功。而兼行手太阴,以清膀胱之上源,殊非虚寒不禁之比也。古方多用治妇人者,以《别录》有疗伤中淋露之功也。凡胃虚少食泄泻,及喘咳多汗,阳气外泄者禁用。
 
《本草崇原》:凡草木皆感春气而生,唯《本经》号白薇为春生。谓其能启水天之精气,随春气而生升也。其味苦咸,咸者水也。苦者火也。禀太阳寒水之气在下,标阳之气在上也。根色黄白,又得阳明秋金之气,而秋金之气,合肺气于皮毛,亦太阳之气主也。太阳标阳之气,行于肌表,故主治暴中风。太阳寒水之气,周于一身,故主治身热肢满,风邪淫于四末也。忽忽,眩晕貌。忽忽不知人,风邪行于头目也,夫风者,百病之长,善行数变。狂惑邪气,风淫血分而涉于心包矣。寒热酸痛,风淫肌腠而涉于经脉矣。白薇禀秋金之气,故治诸风之变证。先热后寒,名曰温疟。温疟洗洗,如水洒身之寒也。温疟发作有时,白薇禀寒水之气,上行外达,故治温疟。又得太阳之标阳,故治温疟之洗洗。
 
《本草求真》:[批]泻肺燥热。
白薇专入肺。味苦而咸,性寒无毒。凡人阴虚火动,则内热生风,火气焚灼,身体壮热,支满痰涌,勿不知人,与夫汗出血厥,酸痛淋闭,其在妇人,则或廷孔郁结,廷孔,妇人溺孔也。神无所依,而见淋露不净,并血枯热胜,而见虚烦上呕,非不同此苦泄咸降利水,使气自上而下,则热何由泄乎。是以《金匮》安中益气竹皮丸,用此以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经疏》云:古方调经种子,往往用之益不孕。缘于血热而少其源,起于真阴不足,阳胜而内热,故营血日枯也。益阴清热,则自生旺而有子矣。须佐以归、地、芍药、杜仲、苁蓉等药。《千金》萎蕤汤用此以治风温身热,汗出身重。又有白薇芍药汤以治妇人遗尿。白薇、芍药等分,酒调服。不拘胎前产后,皆能补阴平阳而兼行肺,以清膀胱上源,并非虚寒不禁之比也。但胃虚泄泻,阳气外越者禁用。
 
《得配本草》:畏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大黄、大戟、干漆。
苦、咸,寒。阴明冲任之药。利阴气,下水气。治风温灼热,自汗身重,多眠鼻鼾,语言难出,及温疟血厥,热淋溃尿。

得白芍,治血淋热淋及妇人遗尿。不拘胎前产后。配贝母、冬花、百部,治肺实鼻塞;配石膏、竹茹、甘草、桂枝,治胎前虚烦呕逆。佐人参、当归、甘草,治血厥。出汁过多,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故身如死。气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妇人尤多此症。
血虚气弱者禁用。
 
《本经疏证》:中风而至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决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乃曰暴,岂暴中风者固能如是乎?许学士曰:凡人平居无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哑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寤,此由身汗过多,乃至血少气屏于血,阳独上而不下,气壅塞而不行,故知如死状,气过血远,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名曰郁冒,亦名血厥,妇人多有之,宜白薇汤。此正与本经主治固少有参差者,惟本事方不言身热肢满,可见一有邪,一无邪耳。夫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故血暴虚而气代之充,液暴衰而阳袭以入,原理之常,无足深怪。第当其时而偶中风邪,则更引动一身之气,倾国之阳以敌邪,名曰御外侮,实则内已竭。然究以其得病之暴,受邪必微,设使徒缘外状,不辨夙因,而施之以或散或清,是不异于操刃杀之矣。于斯时也,解外更无庸急,安内断不可缓,故须藉白薇之遇春辄发者,一若使之转力解外,而不知正赖其味苦且咸,一径直下,纯乎降而绝无升者,以返其阳气于浮越失据矣。试参尔雅名之曰弭,曰春草,谓其绝无与于取透发之微,或弭乱之大,不可也。更参其根似牛膝,柔软易曲,谓其于导阳下返,系强制也可乎?邪气寒热酸疼,汗出后受湿也。温疟洗洗,发作有时,汗出热乃盛也。故仲景于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者,竹皮大丸中用此,而有热者更倍之。
 
《本草新编》:白薇,味苦、咸,气平、大寒,无毒。入心、脾二经。主中风身热腹满,忽忽不知人事。疗温疟,寒热酸疼洒洒,发作有时。狂惑鬼邪堪却,伤中淋露可除。利气益精,下水渗湿。此佐使要药,非君臣主药也。用之必须用参、苓、柴、术,始可奏功。然又不可出二钱之外,以其大寒损胃也。
或问白薇却邪定神,是有益于正气之药,多用荷伤?夫邪病多热,白薇寒以解热而却邪,非补正消邪也。大寒之物,多乃损胃,所以戒之也。
或问白薇功用止此乎?夫白薇功用不止此,而其尤效者,善能杀虫。用之于补阴之中,乃能杀劳瘵之虫也;用之健脾开胃之中,乃杀寸白蛔虫也。以火焚之,可以辟蝇断虱;以酒敷之,可以愈疥而敛疮也。
《本草分经》:苦、咸,寒。阳明冲任之药。利阴气,清血热,调经。
 
t0166b1d3ac3ef9bb33.jpg

白薇,别名:薇草、知微老、老瓜瓢根、山烟根子、百荡草、白马薇、白前、老君须,拉丁文名:Cynanchum atratum Bunge. 萝藦科、鹅绒藤属直立多年生草本,根须状,有香气。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两面均被有白色绒毛,特别以叶背及脉上为密;伞形状聚伞花序,无总花梗,生在茎的四周,花深紫色,花萼外面有绒毛,花冠辐状,外面有短柔毛,并具缘毛;裂片盾状,圆形,与合蕊柱等长,花药顶端具1圆形的膜片;长圆状膨胀;柱头扁平。蓇葖单生,向端部渐尖,基部钝形,中间膨大,种子扁平;种毛白色,花期4-8月,果期6-8月。根及部分根茎供药用,有除虚烦、清热散肿、生肌止痛之效,可治产后虚烦呕逆,小便淋沥,肾炎,尿路感染,水肿,支气管炎和风湿性腰腿痛等。
 
形态特征
直立多年生草本,高达50厘米;根须状,有香气。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8厘米,
t01bb2e74eecc98270a.jpg
白微相册宽3-4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两面均被有白色绒毛,特别以叶背及脉上为密;侧脉6-7对。伞形状聚伞花序,无总花梗,生在茎的四周,着花8-10朵;花深紫色,直径约10毫米;花萼外面有绒毛,内面基部有小腺体5个;花冠辐状,外面有短柔毛,并具缘毛;副花冠5裂,裂片盾状,圆形,与合蕊柱等长,花药顶端具1圆形的膜片;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长圆状膨胀;柱头扁平。蓇葖单生,向端部渐尖,基部钝形,中间膨大,长9厘米,直径5-10毫米;种子扁平;种毛白色,长约3厘米。花期4-8月,果期6-8月。

生长习性
适宜草丛、草坡、干旱地、干旱荒地、灌丛中、 海岸沙滩、 河边、林缘路边、 林中、
t01890da2a026f3140a.jpg
白薇林中草甸、 山谷、 山谷溪边林中、 山坡、山坡草丛中、山坡草甸、山坡疏林中、疏林中、溪边,宜温和湿润的气候。以排水良好、肥沃、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为宜。生长于海拔100-1800米的河边、干荒地及草丛中,山沟、林下草地常见。

地理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山地。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江苏等省区;西自云南西北经向东北方向,经陕西、河北直到黑龙江边,南至约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东至沿海各省均有分布。朝鲜和日本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北京附近。
分类学
白薇,别名:薇草、知微老、老瓜瓢根、山烟根子、百荡草、白马薇、白前、老君须,拉丁文名:Cynanchum atratum Bunge.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捩花目;萝藦科;鹅绒藤属;白薇。

属下种类
白薇(本草经)薇草(名医别录);知微老(药谱);老瓜瓢根(辽宁)
t01cf94341f386732af.jpg
白薇;山烟根子(北京);百荡草(广西);白马薇、白前(江苏);老君须(四川)图版123

Cynanchum atratum Bunge in Mem. Acad. Sci. St. Petersb. Sav. Etrang. 2: 1-9 (Enum. Pl. China Bor.). 1832: Forbes et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6: 104. 1889; K. Schum. in Engl. u. Prantl, Nat. Pflanz. 4, 2: 262. 1895; Schltr. u. Diels in Engl. Bot. Jahrb. 29: 543 (Fl. Cent. China). 1901; Chun in Sunyatsenia 1: 177. 1933: Hand. -Mazz. Symb. Sin. 7: 996. 1936; Kitagawa, Lin. Fl. Mansh. 362. 1939; Tsiang in Sunyatsenia 4: 115. 1939;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 479, 图4912. 1974. --Vincetoxicum atratum Morr. et Decne. in Bull. Acad. Brux. 3: 17. 1836; Decne. in DC. Prodr. 8: 523. 1844; Franch. et Sav. Enum. Pl. Jap. 1: 317. 1875; Maxim. in Bull. Acad. Sci. St. Petersb. 23: 362. 1877. --Anitoxicum atratum Pobed. in Komar. Fl. URSS. 18: 704. 1952. --Alexitoxicon atratum Pobed. in Taxon 11 (5): 174. 1962.

据研究,张刻重订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上,山草类下"白薇"图与蒙自陆刊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七,山草类"白薇"图相似,而以后者的形态更近本种。

《图经本草》:"白薇生平原川谷,今陕西诸郡及舒、滁、润、辽州亦有之,茎叶具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八月结实,其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今人八月采之。"实非本种。据谢宗万考证,苏颂所谓白薇恐即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Decne. )Schltr. ex Lev.之误。

鉴别方法
性状鉴定

干燥根茎类圆柱形,略横向弯曲,呈结节状,长约1.5-3-5cm,直径约0.5-1-2cm;表面灰棕色至棕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类白色。根呈细长圆柱状,有时弯曲或卷曲,丛生于根茎上,形如马尾,长约10-15-20cm,直径约1-2.5mm,表面黄棕色,有细纵皱。质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飞出。断面略平坦,类白色至浅黄棕色,皮部发达,木部很小,仅占直径的1/3。气微弱,味苦。以根色黄棕、粗壮、条匀、断面白色实心者为佳。

显微鉴定

根横切面:表皮为类多角形细胞,外壁稍增厚。皮层约为20余列类圆形薄壁细胞,含细小淀粉粒和草酸钙簇晶;内皮层细胞扁长,凯氏点明显。表皮为径向延长的细胞。中柱鞘为1-2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韧皮部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管胞、木纤维及木薄细胞壁均木化;导管直径8-56μm。

根茎横切面:表皮为径向延长的细胞。皮层于节处有石细胞。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常单个散在或者2-4个切向并列,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壁均木化;内生韧皮部筛管群环列。髓偏心性,有少数石细胞散在。

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草酸钙簇晶直径7-42μm,有的一个细胞含2个簇晶,有的含晶细胞纵向连接。 根茎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4-40μm,长至94μm,壁稍厚;表皮细胞组织中有分泌细胞,呈类多角形,直径14-23μm,长至45μm,内含黄色分泌物。断面观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略扁平,有的切向分裂为二,外侧细胞为黄色分泌
t0130850f1a27ec6c9e.jpg
白薇细胞。

根下皮细胞类长方形,壁波状弯曲;下皮组织间布有类圆形分泌细胞,内含黄色分泌物。具缘纹孔、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0-50μm。木纤维多成束,直径10-25μm,壁厚2.5-11μm,有斜纹孔或细小圆纹孔。内皮层细胞表面观长方形,垂周壁细波状弯曲,微木化。此外,淀粉粒单粒圆形,脐点点状、裂缝状或三叉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纤维壁极厚,胞腔细或不明显,有的初生壁与次生壁分离。

白薇粉末:淡灰白色。
药用价值
根及部分根茎供药用,有除虚烦、清热散肿、生肌止痛之效,可治产后虚烦呕逆,小便淋沥,肾炎,尿路感染,水肿,支气管炎和风湿性腰腿痛等。

性味:苦咸,寒。
t013090fc236f089c42.jpg
白薇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咸,大寒,无毒。

③《本草汇言》:味苦咸,气温,无毒。

④《本草备要》:苦咸,寒。

归经:入肺、胃、肾经。

①《纲目》:阳明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肾二经。

③《本草新编》:入心、脾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刀伤。

用法用量:煎汤,7.5~15克;或入丸、散。

备注:一般用于清虚热者居多,常与青蒿、银柴胡等配伍同用;治肺热咳嗽,可与前胡、枇杷叶等同用。(《中国药典》)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