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S 桑叶

shengjinqiang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0/01
帖子
458
获得点赞
5
声望
18
full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老叶。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尤以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桑区为多。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强。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临床上习惯认为经霜者质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饮片名称桑叶、蜜炙桑叶。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热出汗。
《本草拾遗》:桑叶、汁,主霍乱腹痛,吐下,研取白汁,合金疮。又主小儿吻疮,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椹,利五藏关节,通血气。
《日华子本草》:暖,无毒。利五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春叶未天,枝可作煎酒服,治一切风。
《开宝本草》:霜后叶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
《本草经疏》:《本经》无气味。详其主治,应是味甘气寒性无毒。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原禀金气,故又能除风。经霜则兼得天地之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地,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合痈口,罨穿掌,疗汤火,皆清凉补血之功也。
 
由版主最后编辑:
《本草纲目》: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止消渴。
《本草蒙筌》: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蒸捣扑损瘀血带凝。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汤调。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疼。炙和桑衣煎浓,治痢诸伤止血。
《本草备要》:甘寒,手足阳明之药。大肠、胃。凉血刀斧伤者,为末,干贴之妙。燥湿,去风明目。采经霜者煎汤洗眼,去风泪;洗手足,去风痹。桑叶、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湿去风,乌须明目。末服止盗汗,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本经逢原》:桑叶清肺胃,去风明目。取经霜者煎汤,洗风眼下泪。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须发不白,不老延年。《本经》言除寒热出汗,即《大明》蒸熟捣风痛出汗之谓。煎饮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酒服,治一切风。桑根烧灰淋汁,与石灰点面上风,灭痣,去恶肉。
《本草崇原》:《夷坚志》云: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湿透,如此二十年无药能疗,期待尽耳。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其方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每用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服。或值桑落时,干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采者,桑叶是止盗汗之药,非发汗药。《本经》盖谓桑叶主治能除寒热,并除出汗也。恐人误读作发汗解。故表而明之。
 
《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去风明目,
《圣济录》治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服三钱,只一服止,后用补肝肺药。
《千金方》治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尺。
《集简》治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扶桑丸除风湿,乌须明目,用黑芝麻同桑叶等分为丸。震亨曰: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
《得配本草》:甘,寒。入手足阳明经。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去风热,利关节,疏肝,止汗。
得生地、麦冬,治劳热。配生地、阿胶,治嗽血。
肝燥者禁用。
 
《本草经解》:桑叶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降寒热。汁者,心之液,得膀胱气化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
《本草新编》:桑叶之功,更佳于桑皮,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填脑明目,活血生津,种子安胎,调和血脉,通利关节,止霍乱吐泻,除风湿寒痹,消水肿脚浮,老男人可以扶衰却老,老妇人可以还少生儿。…桑叶采叶如茶,种大者第一,再大者次之,再小者又次之。与其小,无宁大也。过大,则止可煎汤以入药,有堪为丸散矣。洗目,宜取老桑叶,自落者无用矣。
 
桑叶
别名:铁扇子、蚕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桑叶是蚕的“粮食”。早在三千多年前从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有了“桑”与“蚕”的字样,可见“桑”历史悠久,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养生习性:代茶止消渴。”现代研究表明,桑叶中含有的蜕皮甾酮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桑叶
(别名:铁扇子、蚕叶)
简介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叶。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有的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
1
归经
【性味】 味苦;甘;性寒
【归经】 归肺;肝经
2
孕妇能吃吗
孕妇不能食用,本品属寒性,易导致孕妇身体虚寒。
3
功效与作用
疏散风热;清肺;明目。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风热及肝阳上扰;目赤肿痛
4
适宜人群
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
5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者慎服。
6
经期能吃吗
经期禁用,经期忌寒,本品性凉,不宜服用。
7
副作用
暂无副作用,服用后出现恶心,呕吐者应立即停药。
8
怎么保存
置干燥处。
 
Folium Mori

[来源] 为桑科(Moraceae)植物桑 Morus alba L.的干燥叶。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根皮红黄色至黄棕色。叶互生,具柄;叶片卵圆形,边缘有粗糙锯齿,有时具不规则分裂。花小,绿色,单性异株,常集成穗状花序。瘦果外包肉质花被,多数密集成圆形或长圆形聚合果,初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也有白色的。

[药材性状] 叶多皱、破碎。完整的叶片有柄,展开后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5cm,宽7~13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脏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有的作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时可见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色较浅,叶脉突起,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叶腋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采集地] 购于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市场。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药用】本品桑科植物桑树的叶。
【性味与归经】苦、甘、寒。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症
桑叶善于散风热而泄肺热,对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常与菊花、银花、薄荷、前胡、桔梗等配合应用。
2. 用于目赤肿痛等症
桑叶不仅可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对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等配合应用。至于肝阴不足,眼目昏花,桑叶还可配滋养肝肾的女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同用。
【处方用名】冬桑叶、霜桑叶(深秋采集者,认为作用较好,洗净、晒干,切碎用。)
蒸桑叶(将桑叶蒸后用,主要用于明目。)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桑叶轻清发散,能散风热,但作用较弱。临床主要用于清泄肺肝,如风热袭肺、咳嗽多痰,或燥热伤肺、干咳无痰;以及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等症,为常用的药品。配牛蒡子、前胡,则散风清肺;配石膏、麦冬,则清燥润肺;配菊花、决明子,则清肝明目。
2. 前人说它又能凉血止血、止盗汗,值得进一步研究。
【方剂举例】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甘草、杏仁、桔梗、苇根
治风温初起、身热不甚、头痛鼻塞、咳嗽、咯痰不畅等。
 
为桑科落叶小乔木植物桑树 Morus alba L.的叶。味苦、甘,性寒。入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凉血止血。主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嗽、风痹、瘾疹、下肢象皮肿。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桑叶中含芸香甙(Rutin)、槲皮素(Quercetin)、异槲皮甙(Isoqercitrin)、槲皮素-3-三葡糖甙(Quercetin-3-Trigluc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昆虫变态激素牛膝甾酮(Inokosterone)、蜕皮甾酮(Ecdysterone)、溶血素(Hemolysin)、绿原酸等。
挥发油成分中有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异丁酸、异戊酸、异己酸、水杨酸甲酯、愈创木酚(Guaiacol)、酚(Phenol)、邻苯甲酚、间苯甲酚、丁香油酚(Eugenol)等。亦含草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柠檬酸、瑚珀酸、棕榈酸、氨基酸等。
尚含糖类、维生素 A、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维生素 C、胡萝卜素、麦角甾醇、胆碱、葫芦巴碱及铜、锌、硼、锰。
药理作用:
1. 对血糖的作用桑叶可以降血糖。以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肾上腺素高血糖的测定为指标,桑叶有抗糖尿病作用。桑叶中含有粗蛋白质,其中某些氨基酸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可为体内胰岛素分泌和释放的调节因素,并能降低胰岛素分解的速度。此外,一些无机元素对其降血糖机制也有一定作用。
2. 其他作用对麻醉狗股静脉注射稀释提出液,出现短暂的血压下降,不影响呼吸。桑叶对性周期的鼠的子宫有兴奋作用,对鼠肠肌有抑制作用。
桑叶水煎剂高浓度(31mg/ml)在体外有抗钩端螺旋体作用。桑芽在试管内对伤寒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且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体外实验表明:
鲜桑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亦有效。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下肢象皮肿10%桑叶注射液5ml,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2次,注射3天后,开始绑扎患肢,15~21天为1疗程。对一期象皮肿患者亦可采用25%或50%桑叶注射液4ml,每日肌注1次;对2~5期患者则可应用5%或50%桑叶注射液4ml,每日肌注2次,疗程以15~21天为宜。根据患肢缩小、软化程度,可考虑间隔15天后,再给予第2或第3个疗程。对各期象皮肿的病人,给予1个疗程(15~21天)的治疗,象皮肿病变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统计352条腿(血检阳性者占4.4%,有流火者占95.5%),基本治愈10.2%,显著好转和好转分别为44.2%和42.3%。〔中草药通讯1972;(6):32〕
2. 治疗红斑类皮肤病桑叶20~40g,蚤休、生地各10~15g,枇杷叶10~20g,生甘草5~10g。随证加减。治疗红斑类皮肤病(荨麻疹、多形性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湿疹)计22 例,痊愈15例,显效5例,无效2例。〔吉林中医药1990;(4):20〕
3. 治疗蝎螫伤桑叶、明矾各适量煎水浸洗伤口。治疗5例,效果显著。〔安徽单验方集. 第 1 版. 安徽人民出版社1972:232〕
方剂选用:
1. 治疗风眼下泪: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濒湖集简方》)
2. 治疗吐血:晚桑叶,微焙,不计多少,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匕,冷腊茶调如膏,入麝香少许,夜卧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后用补肺药。(《圣济总录》独圣散)
3. 治疗痈口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4. 治疗火烧及汤泡疮: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医学正传》)
5. 治疗小儿渴:桑叶不拘多少,用生蜜逐叶上敷过,将线系叶上绷,阴干,细切,用水煎汁服之。(《胜金方》)
配伍效用:
桑叶配伍菊花 二者均有疏散风热及清肝明目之功。但桑叶清疏之力较强,能走肺络,可宣肺泄热、润肺止咳,功擅散风;菊花清肝平肝之力较胜,兼能益阴,长于清热。二者相须为用,其疏散风热、润肺止咳、清肝明目之功更著,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之身热不甚、有汗而表不解、咳嗽等表证以及肝经风热上攻或肝阳上亢所致之头痛、咽痛、目赤肿痛、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
桑叶配伍石膏 桑叶疏风散热、清肺润燥止咳,蜜炙后其润肺燥之功尤著;石膏辛甘大寒,外能解肌肤邪热,内能泄肺胃之火,为清解气分实热之要药。二者合用,清中有润,共奏清肺润燥之功,可治疗燥热伤肺、气阴两亏、肺失宣降而证见咳嗽痰稠,或干咳少痰、鼻燥咽干者。
桑叶配伍杏仁、贝母 桑叶轻清凉散,疏风散热;杏仁宣降肺气而止咳;贝母润肺止咳。三者配伍应用,共奏疏散风热、润肺止咳之功,以治疗温燥袭肺之轻证而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咯之不爽者。
桑叶配伍野菊花 桑叶苦甘性寒,疏风散热,清肝明目;野菊花苦辛性凉,疏风清热、消肿解毒。二药皆入肺、肝经,相伍为用,共奏疏风散热、解毒明目之功,可治疗风热毒邪引起之目赤肿痛。
【注意事项】
毒副作用:在用桑叶注射液治疗下肢象皮肿时测定了它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很小;在亚急性试验中,用10%桑叶注射液人用量的60倍,连续给小鼠腹腔注射21天,对内脏器官无损害,如超过人用量的250倍以上,则对肝、肾、肺等器官有一定损害(如变性、出血);桑叶注射液无刺激性,不引起溶血及过敏反应。
临床应用桑叶注射液后出现:注射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轻微发冷、发热、头晕反应,不影响治疗;个别病人注药后发生全身不适,腰、背及下肢疼痛、不能活动。卧床1~2天,可逐渐减轻。
【医家论药】
“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本草经疏》)
“桑叶,虽治盗汗,而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重庆堂随笔》)
“桑叶可长服,以四月桑茂盛时采叶;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一分在者名神仙叶,即采取与前叶同阴干,捣末,丸散任服,或煎以代茶,令人聪明。又炙叶令微干,和桑叶煎服,治痢,亦主金疮及诸损伤止血。”(《本草图经》)
“桑叶,得麦冬治劳热;得生地、阿胶、石膏、枇杷叶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炼蜜为丸,除湿祛风明目。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洗眼去风泪。”(《本草撮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