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4
- 获得点赞
- 84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周祖贻湖南中医药大学
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华夏祖先开始认识疾病,用中医药治疗疾病时,养生学就应运而生。如果追溯到有文字记载,大概从甲骨文时代起就已经产生了。甲骨文曾记载有疾首、疾腹、疾胸等胸腹一类的疾病。据考证,这些疾病多由饮食不洁、酗酒等原因造成,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些不良因素。当时的养生学还有些封建迷信色彩,人们把生老病死的这种新陈代谢谢和自然规律归咎于天谴神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祷神灵保佑,以求吉祥平安,表达人们向往健康、向往长寿的良好愿望。这算是早期养生学的萌芽。
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对养生有了较深的认识,《周礼》一书记载:“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等等,认识到不同季节产生不同疾病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了采取措施防治疾病,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朝廷设置了“庶民掌除毒盅”、“壶琢氏掌除水虫”的环境卫生官吏。认识到蚊虫、毒虫及水源清洁与疾病的传播有很大关系,这比商王朝又有了一定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健康养生不断进行新的探求。孔子曾经指出:“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之也。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这些都是造成身体损害、不善养生的原因。老子也认为:精神与健康长寿也有密切关系,如欲望太过也能损寿。当时有些学者提出:“淫生六疾”、“过则为灾”,特别提出了注意节制房事,“近女室,不节不时”,“淫则生内热惑盅之疾”等。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养生方》更是一个有力的论证。该书记载非常详细,提出了养生保健功,即房中导引功,在做此功时,要注意饮食、呼吸吐纳等等。“合男女必有则”,达到“善用八益去七损,耳目聪明,身体轻利,阴气益强,延年益寿,居处乐长”的目的。不仅如此,《养生方》还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对现在的临床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提出了“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的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思想,反对祈祷神灵。健康和寿命的长短,决定于能否保持身心愉快、饮食适度、房事节制等因素,人的生死与长寿,并非“天命”所注定。把养生学引向了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为养生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吕氏春秋》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史学著作,其中在养生学方面也发表过一些独到见解,论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运动的关系。认为人要顺应人体生理的自然规律,在房事方面,纵欲和禁欲都不利于健康,声色厚味能引起早夭和疾病。西汉时期还有一个叫枚乘的人写过一篇《七发》的文章,文中论述说“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抬蹶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他举出了很多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养生学的主要观点是顺应自然,清静养神,少思寡欲,动以养形。
到了汉唐时期,由于长时期战事少,国泰民安,中医养生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出版了很多专著,如汉王充的《论衡·气寿》,唐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房中补益》,嵇康的《养生论》,葛洪的《抱朴子》,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著作相继问世,这些都是有影响的养生学代表作。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养生学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保养气血”、“省约俭育”、“保养阴精”及道德修养、药食调养等观点,还有各种流派的气功。与此同时,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养生学专著和一些养生学家。具有代表性的有金元时期的四大家刘河涧、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他们在当时可说是红极一时的医学、养生家。还有如陈直、邹铉、邱处机、王洼等,当世名声显赫。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养老奉亲书》、《保生要录》、《摄生消息论》、《泰定主生养论》等,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使中国养生学日臻完善。明清时期,养生学的理论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更突出的是这些理论在广大民众中逐渐得到普及和应用,全民健身运动从此开始,这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对炎黄子孙的繁衍昌盛、素质的提高,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清以前,养生主要是一些皇家贵族、达官贵人。所以明清时期,养生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是养生学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和一流的名医。在众多的姣姣者中,首推张景岳的《传忠录》,该著作概述了很多养生理论;还有李时珍的药学专著《本草纲目》,主要是发展和丰富了饮食调养的论述。
清朝和民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医家和养生学家自然无心议论“养生”之事,所以这一时期养生著作寥寥无几,仅有任廷芳的《延寿新书》、胡宣明的《摄生论》及一些气功类书籍,多为平平之作,难以作为名流巨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和政府对中药医事业的重视和关怀,养生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人们普遍关心健康和长寿,现在一个修身养性健身的运动正在神州大地上蓬蓬勃勃的展开,人们寿命也普遍增长。中医养生学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越发显示出其光彩和魅力。
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华夏祖先开始认识疾病,用中医药治疗疾病时,养生学就应运而生。如果追溯到有文字记载,大概从甲骨文时代起就已经产生了。甲骨文曾记载有疾首、疾腹、疾胸等胸腹一类的疾病。据考证,这些疾病多由饮食不洁、酗酒等原因造成,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些不良因素。当时的养生学还有些封建迷信色彩,人们把生老病死的这种新陈代谢谢和自然规律归咎于天谴神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祷神灵保佑,以求吉祥平安,表达人们向往健康、向往长寿的良好愿望。这算是早期养生学的萌芽。
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对养生有了较深的认识,《周礼》一书记载:“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等等,认识到不同季节产生不同疾病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了采取措施防治疾病,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朝廷设置了“庶民掌除毒盅”、“壶琢氏掌除水虫”的环境卫生官吏。认识到蚊虫、毒虫及水源清洁与疾病的传播有很大关系,这比商王朝又有了一定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健康养生不断进行新的探求。孔子曾经指出:“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之也。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这些都是造成身体损害、不善养生的原因。老子也认为:精神与健康长寿也有密切关系,如欲望太过也能损寿。当时有些学者提出:“淫生六疾”、“过则为灾”,特别提出了注意节制房事,“近女室,不节不时”,“淫则生内热惑盅之疾”等。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养生方》更是一个有力的论证。该书记载非常详细,提出了养生保健功,即房中导引功,在做此功时,要注意饮食、呼吸吐纳等等。“合男女必有则”,达到“善用八益去七损,耳目聪明,身体轻利,阴气益强,延年益寿,居处乐长”的目的。不仅如此,《养生方》还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对现在的临床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提出了“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的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思想,反对祈祷神灵。健康和寿命的长短,决定于能否保持身心愉快、饮食适度、房事节制等因素,人的生死与长寿,并非“天命”所注定。把养生学引向了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为养生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吕氏春秋》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史学著作,其中在养生学方面也发表过一些独到见解,论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运动的关系。认为人要顺应人体生理的自然规律,在房事方面,纵欲和禁欲都不利于健康,声色厚味能引起早夭和疾病。西汉时期还有一个叫枚乘的人写过一篇《七发》的文章,文中论述说“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抬蹶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他举出了很多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养生学的主要观点是顺应自然,清静养神,少思寡欲,动以养形。
到了汉唐时期,由于长时期战事少,国泰民安,中医养生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出版了很多专著,如汉王充的《论衡·气寿》,唐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房中补益》,嵇康的《养生论》,葛洪的《抱朴子》,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著作相继问世,这些都是有影响的养生学代表作。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养生学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保养气血”、“省约俭育”、“保养阴精”及道德修养、药食调养等观点,还有各种流派的气功。与此同时,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养生学专著和一些养生学家。具有代表性的有金元时期的四大家刘河涧、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他们在当时可说是红极一时的医学、养生家。还有如陈直、邹铉、邱处机、王洼等,当世名声显赫。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养老奉亲书》、《保生要录》、《摄生消息论》、《泰定主生养论》等,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使中国养生学日臻完善。明清时期,养生学的理论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更突出的是这些理论在广大民众中逐渐得到普及和应用,全民健身运动从此开始,这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对炎黄子孙的繁衍昌盛、素质的提高,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清以前,养生主要是一些皇家贵族、达官贵人。所以明清时期,养生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是养生学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和一流的名医。在众多的姣姣者中,首推张景岳的《传忠录》,该著作概述了很多养生理论;还有李时珍的药学专著《本草纲目》,主要是发展和丰富了饮食调养的论述。
清朝和民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医家和养生学家自然无心议论“养生”之事,所以这一时期养生著作寥寥无几,仅有任廷芳的《延寿新书》、胡宣明的《摄生论》及一些气功类书籍,多为平平之作,难以作为名流巨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和政府对中药医事业的重视和关怀,养生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人们普遍关心健康和长寿,现在一个修身养性健身的运动正在神州大地上蓬蓬勃勃的展开,人们寿命也普遍增长。中医养生学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越发显示出其光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