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6
- 帖子
- 2827
- 获得点赞
- 31
- 声望
- 38
唐锡元妇科用药经验撷菁唐锡元原是上海市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五十余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他早年崇尚经方,博采众长,继承祖业,专攻女科。用药轻灵干练,善于优化组合,学习古方而不拘泥于古方,自有心得。现摘取其中几组,以窥一斑。
补气不忘填精
妇女一生中经历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容易损耗阴血,因此治疗妇女病离不开补气养血。补气能生血,补气能行血,补气能摄血。但补气之药往往温燥,难免伤津耗阴。因此,唐老先生在临诊中喜用、善用太子参与制黄精。他认为太子参具有补气健脾、养胃生津作用,是补气药中的一味清补之品。制黄精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填精作用,是一味气阴双补之品。两药相配共奏补气生津之效。使补气而不伤阴,补气而不忘填精。
另外,现代人与古人因所处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体质也大不相同。临床上纯虚纯实的病患渐趋减少,而虚实夹杂的病人却日益增加。还有的病人在未就医以前,自己就补品吃了一大堆,病却不见好转,反而徒增了精神不振,胸闷纳呆等壅滞之症。针对以上种种情况,唐老先生用太子参与制黄精组合,使补气而不碍胃,补气而不留滞。因此临床中不论气虚兼夹气滞,不论阴虚阳虚,不论血虚血瘀,不管新病旧病都可配伍运用。病人久服也无妨,对妇女尤其适宜。只是临床应用时应根据辨证,主证兼证,注意适当增减剂量,偏虚症病人剂量大些,偏实症病人剂量小些。
病案一:
许××,女,16岁,初诊日期:2003年8月22日。经行28天未净。月经周期时前时后,量色尚可。此次经行28天未净,刻下:经量不多,色暗红,无血块,腹不痛,4天前曾量稍增。口干乏力,纳谷不香。舌红胖,苔薄白,脉细。证属:气阴两虚,冲任失调。治则:益气养阴,调理冲任。自拟益气固冲汤治之:太子参30g,制黄精15g,女贞子12g,旱莲草15g,当归身6g,炒白芍12g,大生地15g,炒子芩9g,丹皮炭9g,贯众炭12g,地榆炭12g,谷麦芽各15g,陈皮5g,清炙草5g,5帖。药时第3天经净,纳谷渐香。以后又用上方加减,调治至下月经行正常,诸症悉平。
补肾三药相须
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经水出诸肾”,因此调治妇女经、带、胎、产疾病,总离不开补肾。怎样补肾,用什么药补肾,各人心得不同。唐老先生常用川断、杜仲、桑寄生补肾。他认为三药同入肝肾经,都具有补益肝肾作用,但又各有所长。川断偏入肾经血分,长于通利血脉;杜仲偏入肾经气分,长于补养;寄生偏于祛风胜湿,长于强壮筋骨。三药相须为用,药力倍增,疗效加强。现代药理也证明三药共同具有维生素E样作用,能调节性腺激素平衡[1]。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在经后期(卵泡期)运用可以促进卵泡发育;在经中期(排卵期)运用可以促使优势卵泡排出;在经前期(黄体期)运用可以健全黄体功能;在怀孕期运用具有安胎作用,防止流产。因此,可以广泛运用于不孕症、月经病、胎前产后病人的治疗,还可以灵活地与其他药物配伍运用,如疏肝药、益气药、养血药、利湿药、化瘀药等等。
病案二:
张××,女,35岁,已婚,初诊日期:2000年12月2日。结婚3年余未孕。月经周期尚准,量中偏少。平素腰酸,经前乳胀。曾在外院B超示:子宫、附件未见异常。输卵管造影两侧输卵管通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证属:肾虚肝郁,冲任失调。治则:益肾疏肝,调理冲任。自拟补肾助孕汤治之:川断12g,炒杜仲12g,桑寄生12g,菟丝子15g,枸杞子12g,炒柴胡6g,广郁金12g,制香附6g,当归12g,炒川芎6g,炒白芍12g,鸡血藤15g,丹参12g,陈皮5g,清炙草5g,7帖。以补肾助孕汤为基本方,按月经周期各个阶段化裁,调治6个月,基础体温由不典型双相逐渐转成典型双相,月经周期、经量完全正常,遂怀孕生子。
肝肾同治奇效
经行头痛是妇女经期综合征的一个常见症状,许多人缠绵不愈,痛苦不堪。唐老先生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女子又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依赖于肾,是母子之藏。经行头痛主要是肝旺肾虚,阴阳失衡。所以治疗上常用肝肾同治、滋水涵木法。药用潼蒺藜、白蒺藜、黑豆衣加味组合。潼蒺藜擅入肾补虚,白蒺藜偏入肝平肝,黑豆衣则养血平肝,三药合用有肝肾同治、水木兼顾之妙[2]。用于经行头痛,包括经前、经期、经后头痛,效果显著,屡试不爽。
经行头痛虽然病在经期,实则与整个月经周期各个阶段相关联,与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动态变化相关联。血虚、血瘀常掺杂,肝郁、肝旺、肝阳上亢常结伴,肾水不足常相随。因此需要根据月经周期阴阳消长的规律,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才能防治头痛的发生。
病案三:
王××,女,43岁,已婚,初诊日期:2004年4月9日。经行头痛3年余。月经周期尚准,量色尚可,惟经行头痛3年余,加重3月,伴有恶心。平时工作紧张,夜寐不实。舌稍红,脉细弦。证属: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治则:滋水涵木,养肝平肝。自拟经期头痛方治之:潼蒺藜12g,白蒺藜12g,黑豆衣12g,枸杞子12g,白菊花5g,钩藤9g,蔓荆子12g,当归12g,炒赤芍9g,炒白芍9g,大生地15g,丹参12g,夜交藤30g,陈皮5g,清炙草5g,7帖。上方加减运用,平时忌辛辣之品。头痛1月减,2月轻,3月愈。
清肝釜底抽薪
妇女患病最与情志有关,容易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阳上亢。肝司血海而主疏泄,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因此,疏肝调经是妇科常用之法。唐老先生常常柴胡与决明子同用,因为临床中肝气郁结病人往往肝火较旺,腑行不畅。柴胡体质轻清,主升散。升则升发清阳,散则疏散肝郁。决明子体质重沉,主泄降。降则清降肝火,泄则清肠通便。两者合用,一升一降,具有升降气机,升清降浊之效。两者合用,上通清阳,下泄肝火,犹如釜底抽薪之义。且决明子药性缓和,不致太过,治疗妇女疾患尤其适宜。柴胡得决明子之助,肝气得疏,肝火得泄,气血流畅,月经焉得不顺哉!
病案四:
李××,女,36岁,已婚,初诊日期:2001年8月24日。月经闭止3月余未行。2年前顺产后,月经常闭止不行,双乳挤之见乳汁。外院验血提示:泌乳素50.4ng/ml,蝶鞍摄片垂体未见异常。曾服溴隐亭好转,停药后又见反复,遂求治于中医。平素工作压力较大,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口干寐差。舌红,脉细弦。证属:肝郁化火,气血失调。治则:疏肝泄火,调理气血。自拟清肝调经汤治之:炒柴胡6g,广郁金12g,焦山栀9g,丹皮9g,丹参12g,茯神12g,当归12g,鸡血藤15g,炒麦芽60g,决明子30g,芦根15g,蒲公英15g,夜交藤30g,陈皮5g,清炙草5g,7帖。以上方为基本方,模拟经期加用活血祛瘀药,调治3月,有时能见少量月经,溢乳减少。继续调治3月,月经按时来潮,泌乳素亦正常。
【参考文献】
1 上海中医学院方药教研组.中药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84.
2 陈维华,徐国龙,张明淮,等.药对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27.
补气不忘填精
妇女一生中经历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容易损耗阴血,因此治疗妇女病离不开补气养血。补气能生血,补气能行血,补气能摄血。但补气之药往往温燥,难免伤津耗阴。因此,唐老先生在临诊中喜用、善用太子参与制黄精。他认为太子参具有补气健脾、养胃生津作用,是补气药中的一味清补之品。制黄精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填精作用,是一味气阴双补之品。两药相配共奏补气生津之效。使补气而不伤阴,补气而不忘填精。
另外,现代人与古人因所处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体质也大不相同。临床上纯虚纯实的病患渐趋减少,而虚实夹杂的病人却日益增加。还有的病人在未就医以前,自己就补品吃了一大堆,病却不见好转,反而徒增了精神不振,胸闷纳呆等壅滞之症。针对以上种种情况,唐老先生用太子参与制黄精组合,使补气而不碍胃,补气而不留滞。因此临床中不论气虚兼夹气滞,不论阴虚阳虚,不论血虚血瘀,不管新病旧病都可配伍运用。病人久服也无妨,对妇女尤其适宜。只是临床应用时应根据辨证,主证兼证,注意适当增减剂量,偏虚症病人剂量大些,偏实症病人剂量小些。
病案一:
许××,女,16岁,初诊日期:2003年8月22日。经行28天未净。月经周期时前时后,量色尚可。此次经行28天未净,刻下:经量不多,色暗红,无血块,腹不痛,4天前曾量稍增。口干乏力,纳谷不香。舌红胖,苔薄白,脉细。证属:气阴两虚,冲任失调。治则:益气养阴,调理冲任。自拟益气固冲汤治之:太子参30g,制黄精15g,女贞子12g,旱莲草15g,当归身6g,炒白芍12g,大生地15g,炒子芩9g,丹皮炭9g,贯众炭12g,地榆炭12g,谷麦芽各15g,陈皮5g,清炙草5g,5帖。药时第3天经净,纳谷渐香。以后又用上方加减,调治至下月经行正常,诸症悉平。
补肾三药相须
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经水出诸肾”,因此调治妇女经、带、胎、产疾病,总离不开补肾。怎样补肾,用什么药补肾,各人心得不同。唐老先生常用川断、杜仲、桑寄生补肾。他认为三药同入肝肾经,都具有补益肝肾作用,但又各有所长。川断偏入肾经血分,长于通利血脉;杜仲偏入肾经气分,长于补养;寄生偏于祛风胜湿,长于强壮筋骨。三药相须为用,药力倍增,疗效加强。现代药理也证明三药共同具有维生素E样作用,能调节性腺激素平衡[1]。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在经后期(卵泡期)运用可以促进卵泡发育;在经中期(排卵期)运用可以促使优势卵泡排出;在经前期(黄体期)运用可以健全黄体功能;在怀孕期运用具有安胎作用,防止流产。因此,可以广泛运用于不孕症、月经病、胎前产后病人的治疗,还可以灵活地与其他药物配伍运用,如疏肝药、益气药、养血药、利湿药、化瘀药等等。
病案二:
张××,女,35岁,已婚,初诊日期:2000年12月2日。结婚3年余未孕。月经周期尚准,量中偏少。平素腰酸,经前乳胀。曾在外院B超示:子宫、附件未见异常。输卵管造影两侧输卵管通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证属:肾虚肝郁,冲任失调。治则:益肾疏肝,调理冲任。自拟补肾助孕汤治之:川断12g,炒杜仲12g,桑寄生12g,菟丝子15g,枸杞子12g,炒柴胡6g,广郁金12g,制香附6g,当归12g,炒川芎6g,炒白芍12g,鸡血藤15g,丹参12g,陈皮5g,清炙草5g,7帖。以补肾助孕汤为基本方,按月经周期各个阶段化裁,调治6个月,基础体温由不典型双相逐渐转成典型双相,月经周期、经量完全正常,遂怀孕生子。
肝肾同治奇效
经行头痛是妇女经期综合征的一个常见症状,许多人缠绵不愈,痛苦不堪。唐老先生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女子又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依赖于肾,是母子之藏。经行头痛主要是肝旺肾虚,阴阳失衡。所以治疗上常用肝肾同治、滋水涵木法。药用潼蒺藜、白蒺藜、黑豆衣加味组合。潼蒺藜擅入肾补虚,白蒺藜偏入肝平肝,黑豆衣则养血平肝,三药合用有肝肾同治、水木兼顾之妙[2]。用于经行头痛,包括经前、经期、经后头痛,效果显著,屡试不爽。
经行头痛虽然病在经期,实则与整个月经周期各个阶段相关联,与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动态变化相关联。血虚、血瘀常掺杂,肝郁、肝旺、肝阳上亢常结伴,肾水不足常相随。因此需要根据月经周期阴阳消长的规律,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才能防治头痛的发生。
病案三:
王××,女,43岁,已婚,初诊日期:2004年4月9日。经行头痛3年余。月经周期尚准,量色尚可,惟经行头痛3年余,加重3月,伴有恶心。平时工作紧张,夜寐不实。舌稍红,脉细弦。证属: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治则:滋水涵木,养肝平肝。自拟经期头痛方治之:潼蒺藜12g,白蒺藜12g,黑豆衣12g,枸杞子12g,白菊花5g,钩藤9g,蔓荆子12g,当归12g,炒赤芍9g,炒白芍9g,大生地15g,丹参12g,夜交藤30g,陈皮5g,清炙草5g,7帖。上方加减运用,平时忌辛辣之品。头痛1月减,2月轻,3月愈。
清肝釜底抽薪
妇女患病最与情志有关,容易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阳上亢。肝司血海而主疏泄,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因此,疏肝调经是妇科常用之法。唐老先生常常柴胡与决明子同用,因为临床中肝气郁结病人往往肝火较旺,腑行不畅。柴胡体质轻清,主升散。升则升发清阳,散则疏散肝郁。决明子体质重沉,主泄降。降则清降肝火,泄则清肠通便。两者合用,一升一降,具有升降气机,升清降浊之效。两者合用,上通清阳,下泄肝火,犹如釜底抽薪之义。且决明子药性缓和,不致太过,治疗妇女疾患尤其适宜。柴胡得决明子之助,肝气得疏,肝火得泄,气血流畅,月经焉得不顺哉!
病案四:
李××,女,36岁,已婚,初诊日期:2001年8月24日。月经闭止3月余未行。2年前顺产后,月经常闭止不行,双乳挤之见乳汁。外院验血提示:泌乳素50.4ng/ml,蝶鞍摄片垂体未见异常。曾服溴隐亭好转,停药后又见反复,遂求治于中医。平素工作压力较大,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口干寐差。舌红,脉细弦。证属:肝郁化火,气血失调。治则:疏肝泄火,调理气血。自拟清肝调经汤治之:炒柴胡6g,广郁金12g,焦山栀9g,丹皮9g,丹参12g,茯神12g,当归12g,鸡血藤15g,炒麦芽60g,决明子30g,芦根15g,蒲公英15g,夜交藤30g,陈皮5g,清炙草5g,7帖。以上方为基本方,模拟经期加用活血祛瘀药,调治3月,有时能见少量月经,溢乳减少。继续调治3月,月经按时来潮,泌乳素亦正常。
【参考文献】
1 上海中医学院方药教研组.中药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84.
2 陈维华,徐国龙,张明淮,等.药对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