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小柴胡汤
别名:小柴胡汤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3两,人参3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3两(切),生姜3两(切),大枣12个(擘)。
出处: 《伤寒论》。 功效:和解表里。
主治: 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头痛,舌苔薄白,脉弦数,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证者。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发热,耳暴聋,颊肿胁痛,胻不可以运。伤暑发疟,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咳嗽烦渴,小便赤;败毒瘀心,毒涎聚于脾,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不能言者。为挟岚嶂溪源蒸毒
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煮取6升,去滓,再煎取3升,温服1升,1日3次。
加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4两半,栝楼根4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4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3两,温覆微汗愈。
各家论述: 1.《伤寒明理论》:柴胡味苦平微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则半成热矣。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成撤热发表之剂。人参味甘平,甘草味甘缓,邪气传里,则里气不治,甘以缓之,是以甘物为之助,故用人参、甘草为佐,以扶正气而复之也。半夏味辛微温,邪初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为之助,故用半夏为佐,以顺逆气而散邪也。里气平正,则邪气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表邪未
附注: 柴胡汤(《金匮》卷中)、黄龙汤(《千金》卷十)、三禁汤(《此事难知》)、人参汤(《得效》卷十一)、和解散(《伤寒六书》卷一)。
别名:小柴胡汤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3两,人参3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3两(切),生姜3两(切),大枣12个(擘)。
出处: 《伤寒论》。 功效:和解表里。
主治: 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头痛,舌苔薄白,脉弦数,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证者。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发热,耳暴聋,颊肿胁痛,胻不可以运。伤暑发疟,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咳嗽烦渴,小便赤;败毒瘀心,毒涎聚于脾,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不能言者。为挟岚嶂溪源蒸毒
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煮取6升,去滓,再煎取3升,温服1升,1日3次。
加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4两半,栝楼根4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4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3两,温覆微汗愈。
各家论述: 1.《伤寒明理论》:柴胡味苦平微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则半成热矣。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成撤热发表之剂。人参味甘平,甘草味甘缓,邪气传里,则里气不治,甘以缓之,是以甘物为之助,故用人参、甘草为佐,以扶正气而复之也。半夏味辛微温,邪初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为之助,故用半夏为佐,以顺逆气而散邪也。里气平正,则邪气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表邪未
附注: 柴胡汤(《金匮》卷中)、黄龙汤(《千金》卷十)、三禁汤(《此事难知》)、人参汤(《得效》卷十一)、和解散(《伤寒六书》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