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0/14
- 帖子
- 3757
- 获得点赞
- 22
- 声望
- 38
- 年龄
- 45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从上述2句联系起来参看则寒胜则浮当无疑义,指的寒邪导致人的神气浮动。
但是在历代一些注家看来则有疑问,比如: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辩中认为
素问太仆章句:“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丹溪新定章句:“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由于此新定断句符合临床的大多数情况,故后世多有从之,但《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辩一文,仅限于素问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而言,倘若联系到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的寒胜则浮,则做何解?
好,我们接着来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 寒胜则浮 一句
郭蔼春《黄帝内经素文校注语译》认为:“浮 月付 府”3个字古代通用,而杨上善的《太素》本 浮字是 月付,进而推出月付是(肘上面加个病字头)的误写,(肘上面加个病字头)这个字是指的腹中绞结之意,所以应定为 寒胜则(肘上面加个病字头),指寒气偏胜,腹中绞痛。
此定也符合临床实际,但2家皆是将 素问第3篇和素问第5篇分开来解,各自发挥。
倘若将第3篇和第5篇结合起来参看,则他们的所谓传抄错误,衍文等推断皆不存在,朱,郭2人皆有附会之嫌,因为前后文联系则寒胜则浮,毫无疑义!
此一点疑问提出于此,和大家共同讨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从上述2句联系起来参看则寒胜则浮当无疑义,指的寒邪导致人的神气浮动。
但是在历代一些注家看来则有疑问,比如: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辩中认为
素问太仆章句:“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丹溪新定章句:“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由于此新定断句符合临床的大多数情况,故后世多有从之,但《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辩一文,仅限于素问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而言,倘若联系到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的寒胜则浮,则做何解?
好,我们接着来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 寒胜则浮 一句
郭蔼春《黄帝内经素文校注语译》认为:“浮 月付 府”3个字古代通用,而杨上善的《太素》本 浮字是 月付,进而推出月付是(肘上面加个病字头)的误写,(肘上面加个病字头)这个字是指的腹中绞结之意,所以应定为 寒胜则(肘上面加个病字头),指寒气偏胜,腹中绞痛。
此定也符合临床实际,但2家皆是将 素问第3篇和素问第5篇分开来解,各自发挥。
倘若将第3篇和第5篇结合起来参看,则他们的所谓传抄错误,衍文等推断皆不存在,朱,郭2人皆有附会之嫌,因为前后文联系则寒胜则浮,毫无疑义!
此一点疑问提出于此,和大家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