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论温病之“治法”

詹医生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2/27
帖子
289
获得点赞
4
声望
18
《温热论》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温邪则化热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抟,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总在一经为辨。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宜清气;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如犀角、元参、羚羊等物是也;至入于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也。
若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耳。”

总体上看,没有进入“血分”之前的两个具体思路就是:一透热邪,二护阴液。透热邪为了防津液损伤,而津液不损伤则风热不会进一步危害。然不论是卫分的“辛凉轻剂”或气分的“辛寒解肌”,皆取辛散宣透,使热邪外散,以防进一步对人体的津液伤害。
然辛凉轻宣之剂,非发汗之剂。如银翘散之类乃取其芳香辛散之性而驱除表热,而银翘散方中金银花,连翘,牛蒡子之类皆有“升浮”和“沉降”两种不同的药物性能。如金银花和连翘的疏散风热功效,就是其辛味(升浮)药效的体现,而它们的清热解毒就体现“苦寒”(沉降)的性能体现,而牛蒡子亦同。这个看似很矛盾的问题,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就是他们的药物的成分所在部位不同,即可以理解为药物的升散作用在于药物的表面成分,而起沉降作用在于其内部成分。故解表治剂所以轻煎而取其表面成分。
然药物入腹,岂能受人之左右? 药物入腹之后皆靠脾运化吸收,然脾转输灌溉四旁,虽说有一旁上输于肺,而转输三旁使药力减少四分之三。故吴鞠通曰:“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日三服,夜一服,如此频服,为了就是补充流失的那四分之三的药力。
故透邪之法不可单用内服一法,应该以多种手段,透邪外出,避免津液的损伤,而使疾病痊愈。个人认为:应该加入外治法,而因在表之风温外散。具体方法是:薄荷15g,水500ml,90%酒精500ml。薄荷和水同煎,煮沸后倒出,去渣取液,与酒精同兑。用布或纱布,沾湿搽腋窝至手内侧之手太阴循经处及额头足太阳循经处,以散手太阴及足太阳外袭之风热,再搽大腿内侧之太阴,厥阴,宣透,先安未受邪之处。反复搽至身热降低后,马上搽干穿衣,以防复感外邪
 
先生的外治法似现代的物理降温
 
然辛凉轻宣之剂,非发汗之剂

辛凉宣透,营卫调和,也可见汗出病解。此汗为正汗,是营卫调和的表现。与桂枝汤证,原有的是邪汗,营卫调和得正汗病解的道理一样
 
先生的外治法似现代的物理降温

没错,就是借鉴物理学的经验。任何学科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与别的学科不断的交流,转化的。当然,我知道你的潜台词是说我借鉴西医学的经验,而非是借鉴物理学的经验。但是,我首先要和你说明。我借鉴的是物理学的经验,而非西医学的。任何规律都有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
而西医学在借鉴这个经验的实践中的表现是否验证出客观规律了?很显然在西医的理论指导下“能量守恒转换定律”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客观性。如在风温初起或气分证时候,见发热,而西医用的是冰块。当然在它们的理论指导下也自以为是体现了“能量守恒转换”,但是实践中真的体现了?没有,因为冰块的外敷,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腠理闭塞,热不得散,进一步对津液造成伤害,而病情恶化。这个也就是临床上,有些发烧病人,通过冰块外敷降温后。而再次起来后热势更高,病情更重的原因。当然,有一些也可以使热退身凉而无症状的。但是这个痊愈只是表面现象的,本质的情况是热受寒凝而“深伏”,即变成伏气。
综上所述,这个是物理学的东西不行了?不是,而是西医学不行而已。这个关物理学屁事,西医学运用的不好,就能代表物理学了?西医学真把它当成真理的检验标准了?
而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能量守恒转换”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我已经在我的帖子里说明了。
 
没错,就是借鉴物理学的经验。任何学科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与别的学科不断的交流,转化的。当然,

呵呵,先生误解了
没有什么潜台词,酒精擦浴的办法我也常用。
并且这种方法与中医的治疗思路并没有冲突,外邪束表,酒精温热正可以开泄肌表引邪外达嘛


后缀的鲜花就是赞同
 
有个小疑问请教先生:

薄荷解表取其气,是否不用水煎,直接用酒精浸泡更好?
 
有个小疑问请教先生:

薄荷解表取其气,是否不用水煎,直接用酒精浸泡更好?

你这个问题提的好!但是酒精毕竟是辛温宣散之品。薄荷与水同煎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取其“辛凉宣散”之性。二,是与酒精同兑以减酒精的辛温之性,防止其辛温之性与热互结为害,而更伤津液。三,以防酒精辛散(挥发)太过,而使薄荷的作用不能停留在肌表发挥作用。四,使搽拭液温度适宜。

不足之处,还望指出,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然药物入腹,岂能受人之左右? 药物入腹之后皆靠脾运化吸收,然脾转输灌溉四旁,虽说有一旁上输于肺,而转输三旁使药力减少四分之三。故吴鞠通曰:“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日三服,夜一服,如此频服,为了就是补充流失的那四分之三的药力。
轻煎是取其挥发成分,这些挥发成分是可以不经过胃的吸收而发挥作用的,就如同今天的有些含片一样。过煎则挥发成分就没有了,疗效也就没有了。
 
然药物入腹,岂能受人之左右? 药物入腹之后皆靠脾运化吸收,然脾转输灌溉四旁,虽说有一旁上输于肺,而转输

挥发油只是现在发现的表面其中一种物质的,但是还有其他很多物质没有发现。还有就是现在中药药理学发现,在煎剂里,不管什么方子只要同煎,都会发现新物质的。
 
我自己服用表证药物就深有体会,一般发挥药效就在服下去几分钟以内。如果说经过了胃气的转输,那也太快了点
 
我自己服用表证药物就深有体会,一般发挥药效就在服下去几分钟以内。如果说经过了胃气的转输,那也太快了点

覆杯即效的情况确实很容易见到
可见药物吸收利用的途径多种
 
应当用越婢汤吧!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刘渡舟认为此条是温病的脉象及治法。
但用什么方子呢?
这与后世温病学家所讲的温病亦喜汗解的认识一样,但发汗的麻黄汤之类的方子显然是不能用的。吴鞠通说温病初起用桂枝汤,这可以吗?
我感觉越婢汤较好,或者桂枝二越婢一汤是否可行?
 
温病学中既然"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说明邪直入里,按里症之清法治之即可勿再犯表。至于表热汗出皆由里热而得就像白虎汤症也大汗大渴直接清里而不会去弄什么清凉发表之类。除非有表证则麻黄汤,桂枝汤加减足够根本不用多立一法混淆耳目。再观《温病条辨》各章都有伤寒论的影子,虽然看似有很多方剂只是用药习惯不同而已。伤寒论包含表证(桂枝汤,麻黄汤加减),表里兼有症(大小青龙,越婢汤等),半表半里(大小柴胡汤加减)再加上里症。其中一部分就是整个温病学的三焦辨证。所以我觉得温病学就是像我们多展示了一些药材的用法而已在医理上完全包含于伤寒杂病论之内,是伤寒下属的一个小派别而已根本没有资格与伤寒并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