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02/27
- 帖子
- 289
- 获得点赞
- 4
- 声望
- 18
《温热论》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温邪则化热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抟,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总在一经为辨。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宜清气;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如犀角、元参、羚羊等物是也;至入于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也。
若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耳。”
总体上看,没有进入“血分”之前的两个具体思路就是:一透热邪,二护阴液。透热邪为了防津液损伤,而津液不损伤则风热不会进一步危害。然不论是卫分的“辛凉轻剂”或气分的“辛寒解肌”,皆取辛散宣透,使热邪外散,以防进一步对人体的津液伤害。
然辛凉轻宣之剂,非发汗之剂。如银翘散之类乃取其芳香辛散之性而驱除表热,而银翘散方中金银花,连翘,牛蒡子之类皆有“升浮”和“沉降”两种不同的药物性能。如金银花和连翘的疏散风热功效,就是其辛味(升浮)药效的体现,而它们的清热解毒就体现“苦寒”(沉降)的性能体现,而牛蒡子亦同。这个看似很矛盾的问题,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就是他们的药物的成分所在部位不同,即可以理解为药物的升散作用在于药物的表面成分,而起沉降作用在于其内部成分。故解表治剂所以轻煎而取其表面成分。
然药物入腹,岂能受人之左右? 药物入腹之后皆靠脾运化吸收,然脾转输灌溉四旁,虽说有一旁上输于肺,而转输三旁使药力减少四分之三。故吴鞠通曰:“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日三服,夜一服,如此频服,为了就是补充流失的那四分之三的药力。
故透邪之法不可单用内服一法,应该以多种手段,透邪外出,避免津液的损伤,而使疾病痊愈。个人认为:应该加入外治法,而因在表之风温外散。具体方法是:薄荷15g,水500ml,90%酒精500ml。薄荷和水同煎,煮沸后倒出,去渣取液,与酒精同兑。用布或纱布,沾湿搽腋窝至手内侧之手太阴循经处及额头足太阳循经处,以散手太阴及足太阳外袭之风热,再搽大腿内侧之太阴,厥阴,宣透,先安未受邪之处。反复搽至身热降低后,马上搽干穿衣,以防复感外邪
温邪则化热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抟,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总在一经为辨。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宜清气;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如犀角、元参、羚羊等物是也;至入于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也。
若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耳。”
总体上看,没有进入“血分”之前的两个具体思路就是:一透热邪,二护阴液。透热邪为了防津液损伤,而津液不损伤则风热不会进一步危害。然不论是卫分的“辛凉轻剂”或气分的“辛寒解肌”,皆取辛散宣透,使热邪外散,以防进一步对人体的津液伤害。
然辛凉轻宣之剂,非发汗之剂。如银翘散之类乃取其芳香辛散之性而驱除表热,而银翘散方中金银花,连翘,牛蒡子之类皆有“升浮”和“沉降”两种不同的药物性能。如金银花和连翘的疏散风热功效,就是其辛味(升浮)药效的体现,而它们的清热解毒就体现“苦寒”(沉降)的性能体现,而牛蒡子亦同。这个看似很矛盾的问题,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就是他们的药物的成分所在部位不同,即可以理解为药物的升散作用在于药物的表面成分,而起沉降作用在于其内部成分。故解表治剂所以轻煎而取其表面成分。
然药物入腹,岂能受人之左右? 药物入腹之后皆靠脾运化吸收,然脾转输灌溉四旁,虽说有一旁上输于肺,而转输三旁使药力减少四分之三。故吴鞠通曰:“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日三服,夜一服,如此频服,为了就是补充流失的那四分之三的药力。
故透邪之法不可单用内服一法,应该以多种手段,透邪外出,避免津液的损伤,而使疾病痊愈。个人认为:应该加入外治法,而因在表之风温外散。具体方法是:薄荷15g,水500ml,90%酒精500ml。薄荷和水同煎,煮沸后倒出,去渣取液,与酒精同兑。用布或纱布,沾湿搽腋窝至手内侧之手太阴循经处及额头足太阳循经处,以散手太阴及足太阳外袭之风热,再搽大腿内侧之太阴,厥阴,宣透,先安未受邪之处。反复搽至身热降低后,马上搽干穿衣,以防复感外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