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好中医路
王树文
日前,刘世峰先生发表“走好中医路要有‘爱博勤’” 一文,谈了走好中医路的一般要素。然而中医界能做到“爱博勤”的不少,但中医学的发展还是举步维艰,中医学子半路改行的还是屡见不鲜,中医学术也经常遭人攻击和诟病。这些迹象表明,单有“爱博勤”并不能走好中医路。要想走好中医路,必须从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从中医当前面临的外部环境困境和内在机制缺陷中寻找出路。
走好中医路 树立坚强信念是前提
面对中医阵地的萎缩,中医发展的停滞不前,许多中医学子感到前途茫然。笔者认为:既然国家宪法确认发展“传统医药”,党的政策支持“中西医并重”;既然中医药有很好的疗效,人民群众又十分信任中医药。虽然中医药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也应该对中医抱有信心,树立学习中医药有光明前途的信念,不管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艰难困苦,要甘于寂寞和清贫,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不能动摇。没有这样的信念,还是及早改行。
走好中医路 夯实中医基本功是关键
现行的中医高等教育方式基本上是参照西医的教学模式制定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学理论体系自身的特点。西医学以实验解剖为基础,比较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和掌握,一般不需要背诵。中医学以文史哲为基础,思辨性强,难以理解和掌握,有些内容必须背诵。加强中医基本功训练,就是要在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辩证方法弄通弄懂的基础上,对于中医学的脉诊、舌诊、经络腧穴、药性、汤头等具有基本技能性质的内容一定要背诵如流;或者是下功夫先背下这些重点内容,再系统学习基础理论;当然,也可以边学边背。换句话说就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重,由于目前中医高校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所以当前要特别强调加强基本功(这里指上述基本技能)训练。上述学习方法看似愚笨,日后临证自有运用自如、左右逢源的感觉。中医传统的师承授受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教学。
走好中医路 树立中医思维是根本
受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影响,不少中医丢掉了中医思维。如见到西医说的炎症,就用清热解毒药;把高血压等同于肝阳上亢;见到冠心病就活血化瘀等等。
丢掉中医思维,等于丢掉了中医的优势。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病案资料:一人得慢性腹泻,西医诊断为霉菌性肠炎,多方求治无效,病人逐渐丧失信心,病情时轻时重。一次到上海出差,病情加重,找到一位老中医诊治,病人反复强调疾病的霉菌性,老中医却无动于衷,坚持按照自己的诊察所见,予以“益气健脾”,治疗一段时间后,腹泻逐渐停止。病人回到家乡,向与他熟识的医生谈起此事,说老中医治好了他的病。那位好友认为,中药只是暂时控制了腹泻,霉菌不除,还会复发,于是又用抗霉菌的药物试图“根治”,不料用药没几天,腹泻又作。病人急奔上海找老中医,老中医诊察后感到不解,脾胃刚刚有些起色,谁又伐了胃气? 仍用益气健脾法调理而安。
现代药理实验不能代替中医思维。五苓散是利水专剂,其中泽泻、茯苓、白术、猪苓经现代药理实验均有利水作用,而桂枝经药理实验没有利水作用,但五苓散除去桂枝,则利水作用减弱。中医认为,五苓散中的桂枝是通过温通阳气而加强了利水作用,这是药理实验无法检测到的。中药对西医说的多种炎症有效,但这些中药复方经药理检验多数没有杀菌作用,说明中医治疗炎症并不一定是通过杀菌来实现的。
牢固树立中医思维,发挥中医优势,是攻克一些疑难病的突破点。做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应该把中医思维贯穿于临床工作的自始自终。
走好中医路 及早颁布中医药法是保障
名不正则言不顺,目前医学界的不少法律是根据西医特点制定的,不适合中医的发展规律,用这些法律来指导中医工作,显然不能促进中医发展。虽然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但目前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中医药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以西医为标准判断其正确与否,建议有关部门制定中医法律一定要体现中医特点。现在中医书写的病案没有西医诊断就不具备法律效应,这如何体现中西医并重?
国家如果把中医药定位为公益事业,就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把广大中医从治病要考虑医生温饱的枷锁下解放出来,这样才能全心全意地、不计名利地为病人服务。如果把中医药定位为盈利事业,也应该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确保中西医的收入均衡合理。
因此尽快出台一部可以反映中医发展规律,保障中医合法权益的“中医药法”是走好中医路的当务之急。
(转帖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王树文
日前,刘世峰先生发表“走好中医路要有‘爱博勤’” 一文,谈了走好中医路的一般要素。然而中医界能做到“爱博勤”的不少,但中医学的发展还是举步维艰,中医学子半路改行的还是屡见不鲜,中医学术也经常遭人攻击和诟病。这些迹象表明,单有“爱博勤”并不能走好中医路。要想走好中医路,必须从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从中医当前面临的外部环境困境和内在机制缺陷中寻找出路。
走好中医路 树立坚强信念是前提
面对中医阵地的萎缩,中医发展的停滞不前,许多中医学子感到前途茫然。笔者认为:既然国家宪法确认发展“传统医药”,党的政策支持“中西医并重”;既然中医药有很好的疗效,人民群众又十分信任中医药。虽然中医药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也应该对中医抱有信心,树立学习中医药有光明前途的信念,不管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艰难困苦,要甘于寂寞和清贫,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不能动摇。没有这样的信念,还是及早改行。
走好中医路 夯实中医基本功是关键
现行的中医高等教育方式基本上是参照西医的教学模式制定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学理论体系自身的特点。西医学以实验解剖为基础,比较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和掌握,一般不需要背诵。中医学以文史哲为基础,思辨性强,难以理解和掌握,有些内容必须背诵。加强中医基本功训练,就是要在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辩证方法弄通弄懂的基础上,对于中医学的脉诊、舌诊、经络腧穴、药性、汤头等具有基本技能性质的内容一定要背诵如流;或者是下功夫先背下这些重点内容,再系统学习基础理论;当然,也可以边学边背。换句话说就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重,由于目前中医高校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所以当前要特别强调加强基本功(这里指上述基本技能)训练。上述学习方法看似愚笨,日后临证自有运用自如、左右逢源的感觉。中医传统的师承授受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教学。
走好中医路 树立中医思维是根本
受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影响,不少中医丢掉了中医思维。如见到西医说的炎症,就用清热解毒药;把高血压等同于肝阳上亢;见到冠心病就活血化瘀等等。
丢掉中医思维,等于丢掉了中医的优势。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病案资料:一人得慢性腹泻,西医诊断为霉菌性肠炎,多方求治无效,病人逐渐丧失信心,病情时轻时重。一次到上海出差,病情加重,找到一位老中医诊治,病人反复强调疾病的霉菌性,老中医却无动于衷,坚持按照自己的诊察所见,予以“益气健脾”,治疗一段时间后,腹泻逐渐停止。病人回到家乡,向与他熟识的医生谈起此事,说老中医治好了他的病。那位好友认为,中药只是暂时控制了腹泻,霉菌不除,还会复发,于是又用抗霉菌的药物试图“根治”,不料用药没几天,腹泻又作。病人急奔上海找老中医,老中医诊察后感到不解,脾胃刚刚有些起色,谁又伐了胃气? 仍用益气健脾法调理而安。
现代药理实验不能代替中医思维。五苓散是利水专剂,其中泽泻、茯苓、白术、猪苓经现代药理实验均有利水作用,而桂枝经药理实验没有利水作用,但五苓散除去桂枝,则利水作用减弱。中医认为,五苓散中的桂枝是通过温通阳气而加强了利水作用,这是药理实验无法检测到的。中药对西医说的多种炎症有效,但这些中药复方经药理检验多数没有杀菌作用,说明中医治疗炎症并不一定是通过杀菌来实现的。
牢固树立中医思维,发挥中医优势,是攻克一些疑难病的突破点。做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应该把中医思维贯穿于临床工作的自始自终。
走好中医路 及早颁布中医药法是保障
名不正则言不顺,目前医学界的不少法律是根据西医特点制定的,不适合中医的发展规律,用这些法律来指导中医工作,显然不能促进中医发展。虽然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但目前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中医药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以西医为标准判断其正确与否,建议有关部门制定中医法律一定要体现中医特点。现在中医书写的病案没有西医诊断就不具备法律效应,这如何体现中西医并重?
国家如果把中医药定位为公益事业,就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把广大中医从治病要考虑医生温饱的枷锁下解放出来,这样才能全心全意地、不计名利地为病人服务。如果把中医药定位为盈利事业,也应该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确保中西医的收入均衡合理。
因此尽快出台一部可以反映中医发展规律,保障中医合法权益的“中医药法”是走好中医路的当务之急。
(转帖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