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如何走好中医路

王树文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22
帖子
20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如何走好中医路
王树文
日前,刘世峰先生发表“走好中医路要有‘爱博勤’” 一文,谈了走好中医路的一般要素。然而中医界能做到“爱博勤”的不少,但中医学的发展还是举步维艰,中医学子半路改行的还是屡见不鲜,中医学术也经常遭人攻击和诟病。这些迹象表明,单有“爱博勤”并不能走好中医路。要想走好中医路,必须从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从中医当前面临的外部环境困境和内在机制缺陷中寻找出路。

走好中医路 树立坚强信念是前提
面对中医阵地的萎缩,中医发展的停滞不前,许多中医学子感到前途茫然。笔者认为:既然国家宪法确认发展“传统医药”,党的政策支持“中西医并重”;既然中医药有很好的疗效,人民群众又十分信任中医药。虽然中医药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也应该对中医抱有信心,树立学习中医药有光明前途的信念,不管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艰难困苦,要甘于寂寞和清贫,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不能动摇。没有这样的信念,还是及早改行。

走好中医路 夯实中医基本功是关键
现行的中医高等教育方式基本上是参照西医的教学模式制定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学理论体系自身的特点。西医学以实验解剖为基础,比较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和掌握,一般不需要背诵。中医学以文史哲为基础,思辨性强,难以理解和掌握,有些内容必须背诵。加强中医基本功训练,就是要在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辩证方法弄通弄懂的基础上,对于中医学的脉诊、舌诊、经络腧穴、药性、汤头等具有基本技能性质的内容一定要背诵如流;或者是下功夫先背下这些重点内容,再系统学习基础理论;当然,也可以边学边背。换句话说就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重,由于目前中医高校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所以当前要特别强调加强基本功(这里指上述基本技能)训练。上述学习方法看似愚笨,日后临证自有运用自如、左右逢源的感觉。中医传统的师承授受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教学。

走好中医路 树立中医思维是根本
受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影响,不少中医丢掉了中医思维。如见到西医说的炎症,就用清热解毒药;把高血压等同于肝阳上亢;见到冠心病就活血化瘀等等。
丢掉中医思维,等于丢掉了中医的优势。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病案资料:一人得慢性腹泻,西医诊断为霉菌性肠炎,多方求治无效,病人逐渐丧失信心,病情时轻时重。一次到上海出差,病情加重,找到一位老中医诊治,病人反复强调疾病的霉菌性,老中医却无动于衷,坚持按照自己的诊察所见,予以“益气健脾”,治疗一段时间后,腹泻逐渐停止。病人回到家乡,向与他熟识的医生谈起此事,说老中医治好了他的病。那位好友认为,中药只是暂时控制了腹泻,霉菌不除,还会复发,于是又用抗霉菌的药物试图“根治”,不料用药没几天,腹泻又作。病人急奔上海找老中医,老中医诊察后感到不解,脾胃刚刚有些起色,谁又伐了胃气? 仍用益气健脾法调理而安。
现代药理实验不能代替中医思维。五苓散是利水专剂,其中泽泻、茯苓、白术、猪苓经现代药理实验均有利水作用,而桂枝经药理实验没有利水作用,但五苓散除去桂枝,则利水作用减弱。中医认为,五苓散中的桂枝是通过温通阳气而加强了利水作用,这是药理实验无法检测到的。中药对西医说的多种炎症有效,但这些中药复方经药理检验多数没有杀菌作用,说明中医治疗炎症并不一定是通过杀菌来实现的。
牢固树立中医思维,发挥中医优势,是攻克一些疑难病的突破点。做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应该把中医思维贯穿于临床工作的自始自终。

走好中医路 及早颁布中医药法是保障
名不正则言不顺,目前医学界的不少法律是根据西医特点制定的,不适合中医的发展规律,用这些法律来指导中医工作,显然不能促进中医发展。虽然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但目前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中医药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以西医为标准判断其正确与否,建议有关部门制定中医法律一定要体现中医特点。现在中医书写的病案没有西医诊断就不具备法律效应,这如何体现中西医并重?
国家如果把中医药定位为公益事业,就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把广大中医从治病要考虑医生温饱的枷锁下解放出来,这样才能全心全意地、不计名利地为病人服务。如果把中医药定位为盈利事业,也应该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确保中西医的收入均衡合理。
因此尽快出台一部可以反映中医发展规律,保障中医合法权益的“中医药法”是走好中医路的当务之急。

(转帖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学好中医,背下《内经》《伤寒》是基础。
背不下两书,就好比下围棋不知定式,下围棋不知定式会下棋吗?会,知道规则的就会下棋。
哪真会下棋吗?会,但是是“臭棋”,臭棋也是会下棋,呵呵,今天的中医也差不多。背下两本书的寥寥。
 
背诵经典、、、、、、、、、、、
 
走好中医路要有“爱博勤”
刘世峰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新年伊始,笔者想起年前参加了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的“怎样走好中医路”研讨会,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感触良多,一一道来,为中医学人鼓劲。

笔者认为,要走好中医路,首先是爱中医。医圣张仲景,是因为感往昔之沦丧,伤橫夭之莫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终才成为一代中医医圣。孙思邈自幼多病,为治病耗尽家财,认识到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因此走上了行医路,最终成为苍生大医,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爱戴。所以,如要走好中医路,要以解除人民群众疾苦为己任,热爱中医、相信中医,在漫长的行医路上,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走好中医路。

笔者走上中医路就是中学毕业后,在赶场时看见草医卖草药,觉得草根树皮都能治病,真是很奇妙,加上父亲患慢性支气管炎,体弱多病,于是开始爱上中医、学习中医。扪心自问,虽然没有多大成绩,但是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坚持下来了。

其次,就是一个博字。医学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不能道听途说,浅尝辄止。孙思邈说:“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疗效是医疗的生命,学医就是要千方百计提高疗效,才能得到人民群众信任,才能生存和发展。要提高中医疗效,除了熟读中医经典、旁及诸家,熟练掌握常见病的中医诊疗思路和路径,深入研究疑难病症的诊治积累经验外,对中医的针灸推拿,单方验方都要能够掌握运用。

除此之外,还要博览群书,要做到悉天文晓地理,博古通今,中旁人事。这是因为,中医不但是医病人的病,也要治生病的人。有很多身心疾病,不是完全依靠药物能够解决的,更需要依靠和谐的医患关系,帮助病人解开心结,调动病人自身的修复能力。

有的人认为,人生有限,要学这么多知识根本达不到。其实,只要你下定决心,以此为奋斗目标,充分安排利用时间,不断积累知识,没有达不到的。当然,这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并且要能够持之以恒,矢志不渝才行。

为什么在医学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疾病分科越分越细,疾病治疗效果却不能尽如人意,医患矛盾、医患纠纷更加突出,反而不及古代呢?

这充分说明现代医学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人文关怀。中医要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比如一部《内经》就包罗万象,将人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天体自然环境、四时气候,人的饮食起居、喜怒哀乐、七情致病融为一体。古人云:功夫在诗外。作为一个医生,尤其是中医,我们面对各行各业,文化层次高低不同的病人,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和病人交流沟通也会产生障碍,不善于和病人交流沟通,不能让病人满意信服同样会影响疗效的提高。

第三,要走好中医路,必须始终坚持一个勤字。就是说要勤勤恳恳、不懒惰,诊务再繁忙也要坚持利用晚间休息时读书,对白天遇到难以解决的疑难病症晚上要翻书查对,看医书上有没有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以资借鉴。作为医生,根本就没有节假日可言,病人生病是不分时候的,随时都有可能生病前来找你就诊。因此,医者必须常年坚持临床,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孙思邈所说要,“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同时要耐得住寂寞,要淡泊名利,不怕坐冷板凳;更不要“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只有坚持不懈,矢志不移,黄沙淘尽始见金。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2-01/04/content_55725.htm
 
走好中医路
马有度

路,是人走出来的。中医之路,是一代又一代中医人走出来的。
现代中医人之路,究竟应该怎样走呢?这是我1962年走出中医学院校门之后,经常思考,渴望得到指引,却又始终未获圆满答案的问题。
十分庆幸,1981年,终于在重庆新华书店购得《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连夜捧读,喜上心头。继而又在1982、1985年先后品味第二辑、第三辑,更感眼界大开。近百位中医前辈的治学之路,他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坚韧的品性,学者的风貌,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发人深醒,催人奋进,引人步入中医堂奥,确实是一部精彩的传世佳作。问世之初,很快就畅销海内外,发行3万多册,仍然供不应求。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眼,30年过去了,当年现身说法的前辈,大多仙逝。幸运的是,人虽去,书犹在,文长存。今天重读,他们的精气神,仍然亲切感人,这就是精品的价值。为此佳作问世付出心血的三位主编令人尊敬,我发自内心感谢三位先生:周凤梧、张奇文、丛林。
中医要传承,传承全靠人,前人走过去,今人走过来,长江后浪推前浪,代代新人推前人。30年光阴,30年新人,新一轮名医又是怎样走过来的呢?他们的治学之路又有什么新的特色呢?
张奇文教授年逾古稀,不辞辛劳,联合柳少逸、郑其国同志,奋力主编《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可谓高瞻远瞩,功莫大焉。读了第一辑,又读第二辑,更加引起我的浓厚兴趣。恰逢此时,奇文教授寄来第三辑初稿,邀我作序,本不敢当,考虑到与《路》特别有缘,所以不揣冒昧,谈谈自己的读后感想。
先读《名老中医之路》老三辑,再读《名老中医之路续编》新三辑,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堪称与时俱进。
放眼新三辑,第一个亮点,就是收录名医的范围更加广泛。既有大陆中医名家,又有海外的中医名家,说明中医中药对世界的贡献,中医药,全人类都需要。
新三辑的第二个亮点,就是名医的类型更加丰富多彩。既有家学渊源者、名师真传者,又有科班出身者、院校培养者。既有政府评选的国医大师,又有享誉一方的民间大师。既有大城市中的专家学者,又有扎根农村的医林高手。既有学验俱丰的院士、博士,又有临床过硬的基层医师。多样化名家的各种治学之路,更加适合当前多样化中医人才学习借鉴。
新三辑的第三个亮点,就是注重医药结合。中医中药是一家,中医专家、中药专家齐上阵,交流真传,侃侃而谈,给人启迪,意义深远。
我还想特别强调一个亮点,就是新三辑中的名医,不仅饱含真情地描述了艰难曲折的治学道路,而且毫无保留地介绍了独到的学术见解、宝贵的临床经验,既有传统的医论、医话、医案,又有现代大样本的临床报道、丰硕的科研成果、疗效确切的新药开发。这对当今 中医学子和青壮年中医加快成才,更加实用,更加贴切。
综观老三辑和新三辑,近200位名医的成才之路,异彩纷呈,给人启迪,感人至深。
几代名医的治学之道,尽管各具特点,各有千秋,仍有共同规律:勤奋读书贵感悟,多方拜师巧取经,反复临床求佳效。尤可贵者,他们一生追求精诚大医。大医,固然是知名度高的“名医”,也应是深明医理的“明医”,尤其应该是全心为民的“民医”。名医、明医、民医,就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之精诚大医的最高境界。
读书,既要眼读,又要口读,更要心读。手捧《路》书,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深深感悟,就能读出自信,悟出豪情。中医是智慧之学,中医是灵验之术,中医是文化之花。中医药,伟大!中医药,雄起!身为中医人,充满中医情,这是一种幸运,这是一种福分。
传承中医药,发展中医药,既要自信自豪,更要发奋自强。我们要千方百计突出三个硬道理:千方百计提高临床疗效是硬道理,千方百计提高学术水平是硬道理,千方百计提高老百姓对中医药的信任度是硬道理。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千方百计造就百万创新型铁杆中医是最硬的硬道理。
人多才势众,人强才有力,只有不断壮大中医的队伍,不断增强中医的实力,中医药宝库才能更好地传承,才能更快地发扬!
《名老中医之路》、《名老中医之路续编》,是中医名家的人物志,是中医精英的成才史,是中医传承发展的里程碑。
中医之路,尽管坎坷不平,荆棘丛生,也无法阻挡中医人坚定的步伐,风里来,雨里去,一步一步走过来,一步一步走下去,一路艰辛,一路高兴,我们是智慧之学的传承者,我们是灵验之术的践行人,我们是文化之花的浇灌者,我们是推进中医药发展,开拓阳光大道的铺路人。
《名老中医之路》的老主编周凤梧教授,曾经赠我一幅画——一只老虎,攀向山巅。我的民间老师鄢莹光配上一联——不畏险阻,志在高山。这是老一辈交给我们这一辈的接力棒,其中饱含多少鼓励和期望——热爱中医,传承发扬。
当年的青壮年中医,时至今日,多已年过古稀,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新一轮的传承发扬。
相信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一定会接好上一棒,交好下一棒,挺起胸脯,昂首阔步,坚定地走下去,中医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原文出处:《小马哥老中医趣谈养生保健》http://blog.sina.com.cn/s/blog_9154aacb010107vr.html
 
如何走好中医路,是每个中医必须面对的、且难以回避的、沉重的话题。希望大家发表意见。
 
中医传统医药博大精深,几千年来行医着的仁心仁术,看的越多,越觉高山仰止;而现在一切以西医的观点和标准来衡量。其实是在毁掉中医与中药!!怎样对待这个宝库?神化、吹嘘、玄而又玄的江湖手段亦不可取!因此,需要我辈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怀念那些真正的大家老先生们!!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