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狂”当解为“发狂”
讲义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如狂,一般指神志错乱,似狂非狂,较发狂为轻者。”是故只用活血化瘀轻剂“桃核承气汤”以治之也。《韩非子·解老篇》说:“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是神志错乱,即谓之“狂”也。狂证之中,分轻重者有之,未有所谓“似狂而非狂”者也。
《黄帝内经太素·痹论》说:“若营卫俱虚,则不仁之甚,故肉同苛。如,同也。”是“如”可训“同”,“如狂”即“同狂”,则与“狂”同。此条文字,乃论述的“热结膀胱”而其人如狂亦即“其人发狂,少腹急结”者,为桃核承气汤证的“狂证”无疑。下面 125条所述治以“破血攻瘀重剂”之“抵当汤证”,亦作“其人如狂”之文,可证“如狂”即“发狂”也。此文“如”字,其义当训“同”,殆无疑义矣。
“衄”当指鼻出血
讲义说衄“泛指出血,此处指鼻出血”。这里把事物的义项给弄颠倒了,不妥。《说文·血部》说:“蛔,鼻出血也,从血,丑声。”《玉篇·血部》说:“衄,女鞠切,鼻出血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春不鼽衄”,王冰注:“衄,谓鼻中血出”。诸书—致认为,衄乃鼻中出血,非泛指一切部位出血也。在鼻出血之义的基础上,其他部位出血叫“衄”都是引申义,如舌衄、齿衄、肌衄等。
“白饮”当解为“白酒”
讲义在“五苓散”方后。“词解①”下说:“白饮,指米汤”。此说可商。
考《素问·汤液醪醴论》说:“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王冰注:“液,谓清液。”是“米汤”称“液”未见称“饮”也。而“饮”,在古代则可称“水”称“饮”,而从未见称之为“米汤”,是“米汤”不得用释“白饮”也。《论语·述而》说:“饭疏食饮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说“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是其例。凡“饮”曰“酒”者,《甲骨文字典·饮》:“像人俯首吐舌捧尊就饮之形,为饮之初文,字形在卜辞中每有省变……故亦做酒……酒释饮,通读所有卜辞,均无扦格”,此其一。《周礼·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日清,二日醫,三日浆,四日酏”,此其二。《国语·楚语上》说“谷阳竖爱子反之劳也,而献饮焉,以毙于鄢”,韦昭注“主昭子反,谷阳竖献饮于子反,醉不能见”,此其三。《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说“断其头以为觞”,高诱注“觞,酒器也”。毕沅曰“孙云案此可证饮器之为酒器”,此其四。《说文·角部》:“觞,实曰觞,虚曰觯。”段玉裁注:“觞者,实酒於爵也,式阳切”;《玉篇·角部》说“觞,式羊切,饮器也,实曰觞,虚曰觯”,此其五。《叠雅》卷十说:“酖酖,饮也。”注:“《说文》:酖酖,乐酒也”,此其六。《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说:“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此其七。《金匮要略·惊悸吐衄胸满瘀血病篇》说:“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此其八。《肘后备急方·治卒饮酒大醉诸病方》说:“饮后下痢不止,煮龙骨欲之,亦可末服。”此其九,等等,皆是谓“饮”为“酒”也。
饮,既然是酒,饮字前面加—个“白”字作“白饮”,就是“白酒”无疑。然则何谓“白酒”?即言之所谓“醙”。明代的陶宗仪《说郛》—百二十卷本载宋朱翼中《酒经》云:“《说文》:‘酒白谓之醙,醙者,坏饭也。’叟者,老也。饭老即坏,饭不坏则酒不甜。”今本《说文》无醙字,醙字见于《仪礼·聘礼》云:“醙、黍、清,皆两壶。”注:“醙,白酒也。”字从酉,故训为白酒。《说文·酉部》说:“醴,一宿熟也,从酉,豊声。”段玉裁注:“《周礼·酒正》注曰:‘醴,犹体也,成而汁滓相将,如今恬酒也。’按:‘汁滓相将,盖如今江东人家之白酒”’也。《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亦有用“白酒”者,“栝蒌薤白白酒汤”等方是也。酒,乃五谷蒸之加曲酿之而成,故亦或称“液”,《灵枢·论勇篇》说:“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太素·经络别异》说:“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杨上善注:“酒是熟谷之液,入胃先行皮肤,故卫气盛。”《灵枢·禁服篇》说:“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惟酒为熟谷之液,其气慓悍,入胃先充络脉之中,故《汉书·食货志》称“酒”为“百药之长”,《礼记·射义》说:“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说文·酉部》“醫”字下说:“醫之性然,得酒而使。”《千金翼方·本草下·米谷部》说:“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气”,故“五苓散”特用酒为使以行药势而“以白饮”就是白酒“和服”也。
用五苓散应考虑“表证之有无”
讲义又说:“五苓散,方虽为表里之剂,但其主治重点在于化气行水,而不必拘于表证之有无。”此说可商。尤其在论述“方为表里同治”、“在于化气行水”时,提出“不必拘于表证之有无”是不妥的。
众所周知,“化气行水”是—个抽象概念,只有“证”才是中医药学治病的客观依据。如果在治病过程中,抹煞了“证”的存在,就使治病失去了客观性。因而笔者认为“五苓散证”一定具有五苓散证有关的必然证候“舌苔薄白”,以体现尚有表证。否则,与“猪苓汤证”有什么区别?因为猪苓汤证仲景列之于阳明病篇(亦见于少阴病篇),阳明属里而“舌苔必黄”也。
三物白散治肺痈非所宜也
讲义说:“三物白散……《金匮要略》用于治疗肺痈,虽为经典之法,但若非确为寒痰阻滞于肺者,则未可轻投。以肺痈属于热实者居多,属寒实者较少故也。”
三物白散,本治《伤寒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是—个温下或温吐峻剂,与肺痈病似无涉。编者徒见《金匮要略》中附方有治肺痈的《外台》“桔梗白散”一方,与此文“三物白散”方同,不加详考就引用在《伤寒论讲义》中。殊不知肺痈病之病机,为“风热蕴积,蓄结痈脓”,而三物白散主治之病机,则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一为风热,一为寒实,二者的性质不同。“肺痈属热实者居多,属实寒者较少”。较少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根本没有。因为寒实是无法化脓的。肺痈脓溃,气血腐败,正气日渐耗损,久久吐脓如米粥者,绝不是“三物白散”所宜也,笔者甚疑其为桔梗汤方的证治被误衍于此也。
黄连阿胶汤证候
与临床实际稍有出入
讲义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据临床所见,除‘心中烦,不得卧’外,常伴有口燥咽干,舌尖红绛,舌苔黄,脉细数等。”这是根据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推断出来的临床证候,但与临床实际稍有出入。笔者所见到的“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有谵语(郑声),其舌苔,基本上都是黑苔。
讲义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如狂,一般指神志错乱,似狂非狂,较发狂为轻者。”是故只用活血化瘀轻剂“桃核承气汤”以治之也。《韩非子·解老篇》说:“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是神志错乱,即谓之“狂”也。狂证之中,分轻重者有之,未有所谓“似狂而非狂”者也。
《黄帝内经太素·痹论》说:“若营卫俱虚,则不仁之甚,故肉同苛。如,同也。”是“如”可训“同”,“如狂”即“同狂”,则与“狂”同。此条文字,乃论述的“热结膀胱”而其人如狂亦即“其人发狂,少腹急结”者,为桃核承气汤证的“狂证”无疑。下面 125条所述治以“破血攻瘀重剂”之“抵当汤证”,亦作“其人如狂”之文,可证“如狂”即“发狂”也。此文“如”字,其义当训“同”,殆无疑义矣。
“衄”当指鼻出血
讲义说衄“泛指出血,此处指鼻出血”。这里把事物的义项给弄颠倒了,不妥。《说文·血部》说:“蛔,鼻出血也,从血,丑声。”《玉篇·血部》说:“衄,女鞠切,鼻出血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春不鼽衄”,王冰注:“衄,谓鼻中血出”。诸书—致认为,衄乃鼻中出血,非泛指一切部位出血也。在鼻出血之义的基础上,其他部位出血叫“衄”都是引申义,如舌衄、齿衄、肌衄等。
“白饮”当解为“白酒”
讲义在“五苓散”方后。“词解①”下说:“白饮,指米汤”。此说可商。
考《素问·汤液醪醴论》说:“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王冰注:“液,谓清液。”是“米汤”称“液”未见称“饮”也。而“饮”,在古代则可称“水”称“饮”,而从未见称之为“米汤”,是“米汤”不得用释“白饮”也。《论语·述而》说:“饭疏食饮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说“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是其例。凡“饮”曰“酒”者,《甲骨文字典·饮》:“像人俯首吐舌捧尊就饮之形,为饮之初文,字形在卜辞中每有省变……故亦做酒……酒释饮,通读所有卜辞,均无扦格”,此其一。《周礼·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日清,二日醫,三日浆,四日酏”,此其二。《国语·楚语上》说“谷阳竖爱子反之劳也,而献饮焉,以毙于鄢”,韦昭注“主昭子反,谷阳竖献饮于子反,醉不能见”,此其三。《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说“断其头以为觞”,高诱注“觞,酒器也”。毕沅曰“孙云案此可证饮器之为酒器”,此其四。《说文·角部》:“觞,实曰觞,虚曰觯。”段玉裁注:“觞者,实酒於爵也,式阳切”;《玉篇·角部》说“觞,式羊切,饮器也,实曰觞,虚曰觯”,此其五。《叠雅》卷十说:“酖酖,饮也。”注:“《说文》:酖酖,乐酒也”,此其六。《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说:“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此其七。《金匮要略·惊悸吐衄胸满瘀血病篇》说:“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此其八。《肘后备急方·治卒饮酒大醉诸病方》说:“饮后下痢不止,煮龙骨欲之,亦可末服。”此其九,等等,皆是谓“饮”为“酒”也。
饮,既然是酒,饮字前面加—个“白”字作“白饮”,就是“白酒”无疑。然则何谓“白酒”?即言之所谓“醙”。明代的陶宗仪《说郛》—百二十卷本载宋朱翼中《酒经》云:“《说文》:‘酒白谓之醙,醙者,坏饭也。’叟者,老也。饭老即坏,饭不坏则酒不甜。”今本《说文》无醙字,醙字见于《仪礼·聘礼》云:“醙、黍、清,皆两壶。”注:“醙,白酒也。”字从酉,故训为白酒。《说文·酉部》说:“醴,一宿熟也,从酉,豊声。”段玉裁注:“《周礼·酒正》注曰:‘醴,犹体也,成而汁滓相将,如今恬酒也。’按:‘汁滓相将,盖如今江东人家之白酒”’也。《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亦有用“白酒”者,“栝蒌薤白白酒汤”等方是也。酒,乃五谷蒸之加曲酿之而成,故亦或称“液”,《灵枢·论勇篇》说:“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太素·经络别异》说:“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杨上善注:“酒是熟谷之液,入胃先行皮肤,故卫气盛。”《灵枢·禁服篇》说:“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惟酒为熟谷之液,其气慓悍,入胃先充络脉之中,故《汉书·食货志》称“酒”为“百药之长”,《礼记·射义》说:“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说文·酉部》“醫”字下说:“醫之性然,得酒而使。”《千金翼方·本草下·米谷部》说:“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气”,故“五苓散”特用酒为使以行药势而“以白饮”就是白酒“和服”也。
用五苓散应考虑“表证之有无”
讲义又说:“五苓散,方虽为表里之剂,但其主治重点在于化气行水,而不必拘于表证之有无。”此说可商。尤其在论述“方为表里同治”、“在于化气行水”时,提出“不必拘于表证之有无”是不妥的。
众所周知,“化气行水”是—个抽象概念,只有“证”才是中医药学治病的客观依据。如果在治病过程中,抹煞了“证”的存在,就使治病失去了客观性。因而笔者认为“五苓散证”一定具有五苓散证有关的必然证候“舌苔薄白”,以体现尚有表证。否则,与“猪苓汤证”有什么区别?因为猪苓汤证仲景列之于阳明病篇(亦见于少阴病篇),阳明属里而“舌苔必黄”也。
三物白散治肺痈非所宜也
讲义说:“三物白散……《金匮要略》用于治疗肺痈,虽为经典之法,但若非确为寒痰阻滞于肺者,则未可轻投。以肺痈属于热实者居多,属寒实者较少故也。”
三物白散,本治《伤寒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是—个温下或温吐峻剂,与肺痈病似无涉。编者徒见《金匮要略》中附方有治肺痈的《外台》“桔梗白散”一方,与此文“三物白散”方同,不加详考就引用在《伤寒论讲义》中。殊不知肺痈病之病机,为“风热蕴积,蓄结痈脓”,而三物白散主治之病机,则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一为风热,一为寒实,二者的性质不同。“肺痈属热实者居多,属实寒者较少”。较少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根本没有。因为寒实是无法化脓的。肺痈脓溃,气血腐败,正气日渐耗损,久久吐脓如米粥者,绝不是“三物白散”所宜也,笔者甚疑其为桔梗汤方的证治被误衍于此也。
黄连阿胶汤证候
与临床实际稍有出入
讲义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据临床所见,除‘心中烦,不得卧’外,常伴有口燥咽干,舌尖红绛,舌苔黄,脉细数等。”这是根据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推断出来的临床证候,但与临床实际稍有出入。笔者所见到的“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有谵语(郑声),其舌苔,基本上都是黑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