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看了路志正的书,我陷入迷茫,你能帮我指吗?

yiao8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4/04
帖子
36
获得点赞
1
声望
0
昨天在书城,看了路志正的书,我陷入迷茫。

他一开方就是14剂,少者也常是7剂,并且还常与药茶同时使用。他能预料病人半个月内服药后的病情变化吗?如果病人服药几副病都没发生变化,也许他的药针对性不强,如果几副药后病情发生了变化,而药方没随着病情之变而变,这叫药不对证,也是有害的啊!

有些医案,我认为用经方,可以一剂知二剂已,并且不至于病情发生其它变化,而路志正却未用经方,药物针对性不强,不能做到丝丝入扣,病人再来复诊时,病情发生了因药力不及或太过引起变证现象偶有发生。或者是,药物虽然有效,但病去的不快、不够彻底。
我用经方的“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病与药皆相应者,乃服之”理论能去对国医大师指手划脚吗?他是国医大师啊!以一个在中医上尚是毛头小子的我去评价国医大师,我有资格吗?我自己都认为自己不知道天高地厚,我怀疑自己的学习是不是走偏了。

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他是国医大师,他能错吗?如果是我错了,我错在了哪里呢?请高人指点。

我陷入了迷茫。
 
可以去看看岳美中的论医集:里面有守方与转方的论述
 
刘军的可以信,刘东军的绝不可信!
 
我估计路志正的书里方子的剂量都不大。也就是开小剂量的药,慢慢吃着,反正大多数情况下,坏不了事,但也不能快速好起来。这样做,显得老成持重。

当然,这是我个人瞎猜的。我没看过路志正的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找到路老看病的多数都是慢性病或是疑难病了,内伤杂病不是一两服药就可以治好的。
 
择其善而从之,则其不善而改之

能见其不善,也正是楼主的高明处,进步的开始嘛,何必郁闷,另择更善者学习就是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医大师多数是政治阶层赋予的代号,我们所学习或是研习的古代名医才是布衣中的中医内家高手。布衣中的名医是承前启后,会有自己的发挥原创,而现在政治上的大师会看书,但是更了不起的是会窃书,将古人的东西窃为己有,然后在自立一派。
 
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医大师多数是政治阶层赋予的代号,我们所学习或是研习的古代名医才是布衣中的中医内家高手

三人行,尚有我师焉

君所言,只是个别,个别.
 
作者 对大师敢于质疑,说明作者在学习,在进步。事物的变化往往是由量变而质变的。治疗疾病能够守方的医者往往是抓住了疾病的本质。
 
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医大师多数是政治阶层赋予的代号,我们所学习或是研习的古代名医才是布衣中的中医内家高手

政治产物的国医大师?
 
三人行,尚有我师焉

君所言,只是个别,个别.

当然对了,呵呵呵。不过某些大师的著作实在是不敢恭维,出手就是十余剂中药。这对于咱们年轻的中医想独立行医的。确实不行啊。患者肯定会跑,跑的很快呀!!
 
1 大师不是圣人有时也会错。
2 应该辩证的看问题。大师有大师的思路,读者有读者的想法。
3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路志正的医案正可以这样读

古往今来,都是学习医案,几十副药后,病好了,作者就在医案后面弄个“按”,分析每次组方的合理性,赞扬该医生的高明性。我读路志正的医案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医案也不能假设,但是,我们可以从学术角度去分析,不但要分析医家的长处,如果看到医家当时辩证不精、处方不精或选药不当,等等毛病,也应该明确指出并给出合理化建议,供后人评述。
医生也是人,世间无完美,开处方也是一样。我们看别人的医案时,要报着做数学题的心态,先自己做,做完后再看“参考答案”,然后分析作者与自己的思路差异处。
由于现在医生,常一开就是十几付药,我们也可以据病与药的相合度来预测病情转归,看病人来复查时的结果与我们的推测相符度有多大,从中找到对方开药时所没想到的问题,自己便可以吸取教训。
路志正的医案正可以这样读,因为他一开药常是14剂,复诊之后,又来14剂。
 
能怀疑就说明有自己的见解,老跟着别人跑,是没出路的。
你会成为中医大家的。
 
上个路老的医案,大家看看


孟某某,女,45岁,工作。1992年6月10日初诊。患“眩晕”症已九月有余,多方求医,其症不减,反日渐加重。面色暗晦,皮肤粗糙,两颊有较大面积黑褐色蝴蝶斑。头重如裹,头顶似有物压状,甚时天旋地转而不能行动,每逢阴雨天加重,头痛目眩,目涩羞明,心悸失眠,或入睡不实,多梦易醒,胸闷短气,善太息,神疲懒言,倦怠乏力,下肢沉重,口干不欲饮。纳谷一般,大便时干时溏,小便量少而黄。月经周期尚准,经行前烦躁易怒,两乳胀痛;经色开始紫暗,1~2日后转为正常,量适中。带下已十数载,量多,初色清质稀,后色黄质稠有秽味。腰酸楚疼痛,少腹坠胀且隐隐作痛。

查:血压27?3/14?3KPA、胆固醇257MG/DL、脂蛋白43MG/DL、甘油三脂151MG/DL、NA139?8、K4.22、CL103.8、CO226.6、GAP=9.4。心电图示:ST段水平延长。

舌质淡、苔白滑,脉来弦细数。四诊合参,为脾虚湿盛,带脉失约,冲任失调所致,并有湿从热化之势,治以健脾渗湿,清热止带,调理冲任。

党参10克、炒苍白术各12克、山药15克、黄柏12克、车前子(包)12克、桑寄生15克、椿根皮10克、醋香附9克、茯苓15克、生龙牡(先煎)各20克。五付。

二诊(1992年6月17日)。服药五付,头晕目眩顿消,血压15?6/10?4KPA,带下减少。唯腰痛酸楚,少腹坠胀,四肢无力如故。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数。为下焦湿热未尽之征。既见效机,原方进退。上方中加牛膝10克,六付。

三诊(1992年6月24日)。服药后,胸闷、短气、太息、带下、脊背沉重疼痛均杳,失眠、少腹坠胀、腰痛、下肢乏力等症亦渐轻;睡眠仍差,舌质淡,苔白,脉来沉滑。湿热已去,脾肾两虚,以上方去清热燥湿之黄柏、椿根皮,加入补肾壮督之锁阳10克,理气散寒之乌药10克,盐茴香10克,养心安神之柏子仁12克。七付。

四诊(1992年7月1日)。服上药后,少腹沉重下坠、腰痛、四肢无力、失眠明显好转,精神渐充,纳谷增多,面色晦暗,两颊蝴蝶斑褐色见退,皮肤粗糙亦转为细润明朗,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滑尺弱。再以益气健脾,温阳补肾为治。

生黄芪12克、炒苍白术各12克、茯苓15克、川断12克、桑寄生15克、当归10克、柴胡6克、锁阳10克、炒杜仲10克、制乌药6克、炒枳实12克、黄柏9克。

上方又进七剂,九个月的眩晕得以向愈。复查血象及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


按语:《内经·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眩晕证多以肝论治,后经历代医家大量临床经验总结,认识到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等,皆可致眩晕。但从“带下”论治眩晕,文献中记载尚不多见。本证源于脾虚湿盛,运化失职,脾精失布,水湿久蕴,郁而化热,久伤冲任,致带脉失司而带下秽浊,腰痛,少腹坠胀隐痛;湿热蒸腾,上犯清窍则头晕目眩;相火不藏,君火易炽而眩烦失眠,多梦易醒;脾虚湿阻,清阳不升,水谷精微不能输布,故面色晦暗而生蝴蝶斑,土壅木郁则经行不畅,乳房胀痛,急躁易怒;湿热蕴蒸则带下色黄而质稠;肝郁脾虚,湿从热化,故脉见弦细小数。

脾者,中央土,以灌四旁,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喜燥恶湿。脾运健则湿自除,湿去龙火得潜,肾气得充,肝有所藏,诸证得蠲。正如傅青主所说:“带者,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淡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守,而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而反变成白滑之物”。“今湿与热合”,“煎熬成汁”,带下“因变成黄色矣”!“此乃不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也”。法宜健脾益气以祛湿,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故初标本同治,用党参健脾益气,苍白术培土燥湿;茯苓、车前子淡渗利湿;椿根皮、黄柏清下焦湿热,龙牡、寄生、山药调理冲任,固带壮督;香附入肝为气中血药,气血两调,行气除湿。脾健湿不生,木畅火不燃。但久病伤肾,湿热得蠲之后,再予调理冲任。
 
各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不同,经历、阅历不同,所掌握的知识和信仰不同,因此对任何事情的看法就会有所不同,看法不同所实施的行动就会有所不同,你自己用筷子吃饭是对的,难道别人用刀叉吃饭就不对? 你不可能去要求太空人也每天坐席就餐吧,至少现在不能。
学而致用,学习不是照搬,择其善者而从之。
愿君幸福。
 
对于慢性病肯定需要守方治疗,比如一个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自然需要长期服药,难道是一两剂就能改变的吗?因此不管什么学派,都要看具体什么情况下的合理运用。
 
对于慢性病肯定需要守方治疗,比如一个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自然需要长期服药,难道

先生言之有理。随证治之与守方治疗只是相对而言,若患者体质病况一直没有改变,坚持守方治疗,这并不与随证治之相悖。况且中医有句话“有形之阴血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若病者所病为有形之阴血的问题,不可能一两剂而速效,自当长期服药。但这依然是建立在“辩证施治”的前提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