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炎症”并非皆“热证”----浅谈中医药在临床运用中的误区

七色冷香

大成中医王开俊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22
帖子
439
获得点赞
17
声望
0
年龄
60
所在地
安徽省合肥市
“炎症”并非皆“热证”

--浅谈中医药在临床运用中的误区(王开俊)



作者简介:祖传四代中医,20年临床经验。并有“风湿皮肤病,请找王开俊”之美誉流传。



抗生素、激素是西医治病的两大法宝。抗生素的发明确实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临床动不动就用抗生素抗菌消炎,弊端也越来越明显。长期滥用抗生素抗菌消炎,容易伴发真菌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降低人体免疫力。

有很多抗生素类西药相当于中药的清热解毒药,滥用、久用,往往伐伤阳气,形成后遗症和变症。例如,在临床上会经常碰到急性痢疾后遗症(热痢之后的虚寒痢)、慢性结肠炎之虚寒症,其形成原因就在于此(当然,也有因久用清热解毒的中药伐伤阳气所致),需要用“理中汤”、“真人养脏汤”扶阳固本方可治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大多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如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等,相当于抗生素。有些清热解毒药不仅抗菌消炎,而且还抗病毒,如板蓝根、大青叶、贯众等。于是,不论青红皂白,不问寒热虚实,一遇到感染性疾病或者一沾上“发炎”就用上清热解毒药,结果,有的人对症而痊愈,有的人却雪上加霜、病情加重了。

我遇到过一糖尿病患者,男,50多岁,患病时热毒较重,眼底出血,差点失明,经西医西药对症处理,病情大为改观。复邀请我用中药治疗,以期痊愈。我见其平素腰膝萎软乏力,便滋肾固涩,兼补其肺,滋上源以生水,方以六味地黄丸加知母、天花粉、麦冬、玉竹、五味子、制龟板、制鳖甲施治,处方如下:熟地30克、山萸肉30克、山药20克、制鳖甲20克、制龟板20克、丹皮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天花粉15克、泽泻12克、知母12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药一周,尿糖下降,自觉病情又好转一些。适逢患者到南京去检查,遇到一“药媒”,被蒙到一中医研究所诊治,抓了30副中药,花了一千多元,带回家煎服。服了一阵子,又找到了我,他拿了一包草药给我看,我随手翻了翻草药,见里面有黄芩、蒲公英、天花粉、生地、麦冬等很多清热药,我就说:“你喝了这个药,天天拉肚子(腹泻),尿糖上升了”。他回答说:“你说的太对了,我不仅尿糖上升了,而且拉肚子,小便泡沫多。我又按你以前开的药方去抓药,服了一个月,尿糖由四个加号降成一个加号了。”他是服清热药伤了脾肾阳气。他正准备拿着我以前开的药方去抓药呢。我说:“此一时,彼一时,我以前开的药方也不能再用了,病情变了,不对症了。”患者大便时溏时稀,小便清白,尿后白沫,虚汗,乏力,腰腿萎软不舒,口渴,唇干,咽干欲饮,吩咐他去买“理中丸”和“金匮肾气丸”服,以恢复脾肾阳气。服了一个月,腰腿不再萎软乏力了,大便也不稀薄了,虚汗也没了,但一服西药降糖药就拉肚子(五更泄,每七八分钟一次),小便后仍多白沫。患者说早先就血压偏高,现在血压又上升了。我便处方以下:黄芪30克、山茱萸20克、生山药20克、太子参15克、枸杞子15克、乌梅10克、北五味子10克、苍术10克、炒杜仲10克、川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并停服西药降糖药,服药3剂后,诸症好转,口渴咽干好转,小便泡沫减少,共服了12剂,诸症平稳,血压也降至80—150汞柱。由于他酒食无忌,我便拒绝续治了。中医的精髓是辨证施治,违背了中医的准则,盲目地跟从西医或所谓的中医现代化药理研究成果去用药,就会误入歧途。

某女,47岁,患过敏性鼻炎,喷嚏连连,鼻流清涕,鼻塞不通,遇风寒或受凉加重,迁延多日。2009年1月30日到某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医生开了西药外用药,并开中药处方如下:苍耳子6克、辛夷6克、细辛3克、黄芩10克、柴胡8克、白芷10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蝉衣8克、甘草6克、菖蒲8克,水煎服。7剂。我看了处方对她说:“此方无效,服了会加重病情。”药后果然病情加重。本症风寒袭肺,忌用寒凉药。方中黄芩虽有燥湿之能,但清热泻火,于病情不合,用之必雪上加霜,增加肺寒,从而加重病情。柴胡散风热,于症不合。蝉蜕虽抗过敏,但也是散风热,药不对症。甘草抗过敏,白术健脾燥湿,但应该炒用,从而健脾补肺。甘草生用清热,炙用和中;白术生用利水,炒用健脾。庸医治病,不辨寒热虚实,由此可见一斑。过敏性鼻炎从健脾益气、疏风散寒论治,并非良策。如果脾肺气虚夹风寒入肺,可从此论治,否则无效。如果从抗过敏论治,以西医之理来解剖中医,则更是盲路歧途。名老中医李可说:“此症之关键,多属肾中元气不固。肾为先天之本,生长发育、强壮衰老之所系。所谓种种‘过敏性’疾病,皆责其先天不足,也即自身免疫力低下。从肾论治,可谓治本之道。益气固表,隔靴瘙痒而已。”我仔细审症求因,除了过敏性鼻炎遇寒复发加重外,尚有其它身体不适之状。一是容易困倦欲睡,一是头发容易脱落,而且头发已经没有往年稠密,色黑度和柔润度也不及往年。牙齿也不及往年牢固坚强。此属心肾阳虚,肾虚元气不足为本。于是宗李可老中医从肾论治之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肾丸”加味:制附片45克(先煎一小时)、干姜3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菟丝子30克、补骨脂30克、淫羊藿30克、鹿角霜30克、肉桂10克、当归10克、麻黄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10克、藿香10克、苍耳子10克、辛夷10克、生姜10片、大枣10枚。水煎服。用药3剂,效果明显,续服十余剂痊愈。

著名中医学家毛以林博士说:用中药治病,绝不能把中医的清热解毒药和西医的抗菌消炎等同起来!更不能把中医的清热解毒药和西医的抗生素药等同起来!治疗上切不可把“炎症”均当作“热证”。中医对于炎性疾病的治疗同样要讲究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有是症用是药!离开了辨证论治,不可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炎症”不等同于“热症”!中医治病,首辨阴阳,阴阳者,寒热也。热毒为患,清热为要,中病即止。寒邪为患,扶阳为本。
 
中医不能用炎症来套用,必须按照中医的理法去处理。
 
非常正确,这一错误在现在中国医学界已经相当普遍,支持楼主,
 
非常正确,这一错误在现在中国医学界已经相当普遍,支持楼主,

老李说淋巴细胞减少了,不该用石膏,何解?


用现代的检查来圈定中医?
 
老李说淋巴细胞减少了,不该用石膏,何解?

传统经典也不读,西医也不学不知道,到底你们学习的哪门子医学?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自己反思一下自己才行啊
 
一看这篇论文就知道王开俊是真正在临床实践上很丰富的医生,长期临床实践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发表这样的言论,笔者支持。
 
中医理论无“炎”之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