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日常病案摘录:减去风药则病情加重的一则案例

孙曼之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8
帖子
197
获得点赞
16
声望
0
日常病案摘录:减去风药则病情加重的一则案例
雷※弟 女 64岁 地址:略 (第693本)
初诊:2012-1-9
最近前额昏晕,畏寒,动则汗出,有泡沫状痰少量难以咯出,耳朵鼻腔眼睛发痒。询纳中,二便正常。脉右手沉伏,左手沉洪缓,p=56,舌胖红苔薄白腻。此属风热肺火,宜发其郁热。
处方:
麻黄7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15克 炙甘草5克
柴胡5克 黄芩3克 羌活3克独活3克
防风5克 川芎5克
水煎服,五剂

二诊:2012-1-14
昏晕及耳鼻眼发痒均减轻,痰粘难出,仍然动则汗出。脉右手软,左手弦滑大,舌红苔薄白腻。既有汗出,不宜再用疏散。
处方:
杏仁10克 生石膏20克 炙甘草3克 柴胡5克
黄芩3克 桑叶10克桔梗10克 知母5克
水煎服,五剂

三诊:2012-1-17
上方已服二剂,效不著反而胸闷气短,询上药已服二剂,又有一剂今天早晨已经煎服一次,尚余二剂,予下药加到所余二剂中:羌活独活各3克,防风各5克,川芎各5克。

四诊:2012-1-19
服加入风药的所余二剂后,前诊当晚即觉胸闷气短大减,现在胸闷气短已经消失,仍然痰粘难出。脉右手软弦,左手沉洪,p=64,舌红苔薄白腻。再予清热润燥化痰法。
处方:
生石膏20克 炙甘草5克 柴胡5克 黄芩3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防风5克 川芎5克
沙参10克桔梗10克 海浮石15克
水煎服,五剂。


附记:本案初诊由孟飞诊断处方,二诊、三诊因为孟飞去西安改由我处方。
 
不知此案是否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化裁?
 
孙老师,一诊用桂枝汤和麻杏石甘汤加柴胡,葛根可否?
 
孟飞何许人也

青出于蓝者?
 
回复4楼:
孟飞是来自北京的学员,跟我快两年了,临床实践基本功比较扎实,最近准备返京。
 
初诊,前额昏晕,耳鼻眼发痒,动则汗出,三阳经脉上行头面,说明这是阳经之火,属于肺胃胆经郁热。舌胖白腻,又有痰湿内存,所以用麻杏石甘汤清热泻火。再加柴胡黄芩清泄少阳郁热,羌活独活防风川芎疏风理气化湿。

二诊,发痒减轻,痰粘难以咯出,是风邪化火,故去风药之辛燥。又因为汗出故减去麻黄,加知母桑叶疏风清肺,桔梗利咽。

三诊无效而且又加胸闷气短证状,认为是由于减轻风药以后,寒凉药物阻遏肺气宣通,因而胸闷气短,于是重新加上风药。

四诊,果然诸证大减,于是减轻知母桑叶,再加沙参养阴,海浮石咸化燥痰。
 
此病药不对证,所以才会吃这么多药.
 
回复4楼:
孟飞是来自北京的学员,跟我快两年了,临床实践基本功比较扎实,最近准备返京。



名师出高徒
 
期待先生高见

初诊:畏寒,汗出,舌红苔白,舌胖.脉沉缓、大.痰淡稀少.确认为肺感风热.这是明显的不准确.先生从脉象大,舌红确诊为肺热.这太主观.读死书所误.畏寒,汗出,舌苔白,鼻痒.痰淡少,明显的是寒湿重,热象少.外感风寒,内有湿的主证.先生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方向就错了.才让老太吃那么多的药,虽然治好,亦是让病人吃尽苦头.还说减了风药不行.明显的是误诊.更误者用上黄芩 等寒药,引寒入里,化热伤脏.所谓治病,分清表里,病有出路,表证当散,里病亦有出路.若能让里病从表而出,当不会伤里.首诊错误.后面去补救,虽好.也不值得学习.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则可,然后用少量的清热药物收尾就可治好.这样的病人很多.作为一个草医.若象先生那样治病,初诊还有二诊等等,早被病人骂死,无脸见乡人.本人观点不针对任何人,只是就病例分析.不喜欢斗嘴.若认为无理,版主可以删除此贴.
 
初诊:畏寒,汗出,舌红苔白,舌胖.脉沉缓、大.痰淡稀少.确认为肺感风热.这是明显的不准确.先生从脉象大,舌

欢迎先生参加讨论并提出不同意见!
 
初诊:畏寒,汗出,舌红苔白,舌胖.脉沉缓、大.痰淡稀少.确认为肺感风热.这是明显的不准确.先生从脉象大,舌

就本案现有资料看,先生分析的很有道理

只是临床很多‘医者意’处并不是文字可以描述清楚的,或者医者当其时另有所‘见’也为未可知
 
这样的帖子真叫人头痛
 
本案之所以判断为热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动则汗出。须知阳证伏热才会出汗,况且动为阳,静为阴,动则热,热则汗,不是阳证是什么?阴证一般而言是无汗的,即使是有汗也是于动作无关的自汗、盗汗或者虚脱或者亡阳之汗。
 
其次,左手脉洪缓,右手脉伏而不清楚,也就是说脉象左大于右。须知人体气血左升右降,反映到脉象方面也是一样的。各位应该注意到我在以前所发出的医案里面,凡是左小于右的脉象都是径直判断为阳虚气虚,这个问题已经讲过多次了。本案左手洪大当然是上升有余阳气有余,不是热证是什么?
 
再次,畏寒往往是内热的表现,叫花子是不会畏寒的,因为他们没有伏热的条件,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请注意畏寒不是恶寒,后者是冷得几乎要发抖,这是太阳伤寒证的表现,当然,恶寒过去以后还是有发热汗出,这就转到了阳明证了,——还是有热在里面!不要一见畏寒就以为是寒证,这种想法太简单。
 
至于鼻眼耳发痒就更和寒邪扯不上关系了,因为凡是痒都属风,而风属阳邪,风邪善行数变,易于化热,——又是热证了。
 
可能有人要问,那么舌胖红苔薄白腻又是怎么回事?
这是脾虚有湿,但这是平素情况,现在还是疏风清热要紧,我们不必因为舌胖苔白腻而感到无所适从,须知患者得病其证状难以和教科书保持一模一样,我们只要分清标本先后主次就可以了。
 
凡是左大于右的脉象都是径直判断为阳虚气虚,
本案左手洪大当然是上升有余阳气有余,不是热证是什么?
--前后说的似有矛盾啊.
畏寒往往是内热的表现,-与阳气不足的畏寒又当如何区别?
 
凡是左大于右的脉象都是径直判断为阳虚气虚,
本案左手洪大当然是上升有余阳气有余,不是热证是什么?
--

抱歉,把“小”字打成“大”字了,已经改正。
关于畏寒,这里说的畏寒是“往往”而不是所有,至于究竟是伏热还是阳虚,还要结合四诊其他症候而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