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不变的真理吗?
1:成书背景
《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成书于公元200-205,是中医界公认的宝典,许多药方被认为很有实用价值,至今沿用。
2.评价和质疑
A:技术性论述缺少机制
这本书的人体观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医学的八纲辩证框架,全书描述了邪气进入人体后的传变过程,并给出了相当实在的112方与93味药,相对于其它著作比如《黄帝内经》来说,它没有天人合一等哲学上的大话空话,也没有云雨升降等自然描写,所以比较实用,可以看做一部关于人体的纯技术著作,也反映了作者重实践的可贵品质。
但是,由于古代观察条件的限制,作者的思路并没有任何超出一个古人所应当局限的范围。对全书进行“随机取句断词”的算法,发现作者的用语不过就是“阴阳 寒 热 虚 实 营 卫 汗 神 血 气 肝 胃 吐 淤 蓄 下 泻 痛 温 ..”等等,说明张仲景对人体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表面观察和内部猜想上。这些猜想究竟是否正确,不能定论,这样就导致后人症候群总结注解之风的兴起,既然是症候群总结,《伤寒论》也就缺少生理机制和病理机制做基础,也就成为不成体系或者体系不全的一部医学技术书籍,也就没有任何神秘性可言,之所以几千年被神化,也正是因为它没有系统的理论机制在其中,众人在技术实践中有效也就开始胡乱猜测其机制,也是各种注解纷纷出现,越来越神秘,越来越看不懂了。
B六经辩证一锅八宝粥
《伤寒论》一书问世,从章节上看以六经安排章节,好像很有理论系统,但是看过历史上诸家解读就会知道,在六经问题上一直有两种意见不能定论,六经是不是经络,有的医者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原因是按照经络,也很难解释清楚,现代很多教授否定六经是经络,而是症候群名称,与经络没有关系,这样看来,《伤寒论》不是经典,只是一种技术性的实践报告性质的书,也就没有了什么深奥的内容了,也就没有啥值得崇拜的了。这不由自主让我们重新反思中医这部仅次于《内经》的经典,到底我们怎样研究伤寒学,研究有没有价值的疑问。
C:一摊糊涂的霍乱症
还有一种难以分类的疾病,名为霍乱,自成一章,名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意思就是“辨别霍乱的症状并给出治疗方案”。 怎么个辨别法呢?张仲景认为霍乱要辨别“脐上筑者、吐多者、下多者、渴欲得水者、腹中痛者、寒者、腹满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 ”——根据情况的不同,草药要多加几味或减几味。换句话说,张仲景认为不同的草药可以对付不同的表面症状,根据这种思路,现代中医完全可以单独验证每一味草药的功效,综合起来也就验证了仲景药方能否缓解症状。比如“吐多者,加生姜三两”,现代中医就应该证实“生姜可以缓和呕吐症状”——为什么他们还不证实呢?
这种病现在人医上很少见了,笔者在动物医学实践中经常见到,一看仲景关于霍乱症认识上就很糊涂,根据现代医学的描述,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仲景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些,他只能对表面症状描述一番、采取对每个症状各个击破的思路:生姜缓和呕吐、附子治疗“腹满”、足前成可以止渴(可笑,连补充水份这么基本的道理都想不到,读书读傻了!莫非中医的止渴和西医的止渴又不一样了?)..。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辨证并治”的本质就是“分解每一个表面症状,并给与相应的草本治疗”,很明显这是一种治表不治本的思想方法,我甚至怀疑那些草药是否真能治表。难怪 一个霍乱,就弄得张仲景手足无措
1:成书背景
《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成书于公元200-205,是中医界公认的宝典,许多药方被认为很有实用价值,至今沿用。
2.评价和质疑
A:技术性论述缺少机制
这本书的人体观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医学的八纲辩证框架,全书描述了邪气进入人体后的传变过程,并给出了相当实在的112方与93味药,相对于其它著作比如《黄帝内经》来说,它没有天人合一等哲学上的大话空话,也没有云雨升降等自然描写,所以比较实用,可以看做一部关于人体的纯技术著作,也反映了作者重实践的可贵品质。
但是,由于古代观察条件的限制,作者的思路并没有任何超出一个古人所应当局限的范围。对全书进行“随机取句断词”的算法,发现作者的用语不过就是“阴阳 寒 热 虚 实 营 卫 汗 神 血 气 肝 胃 吐 淤 蓄 下 泻 痛 温 ..”等等,说明张仲景对人体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表面观察和内部猜想上。这些猜想究竟是否正确,不能定论,这样就导致后人症候群总结注解之风的兴起,既然是症候群总结,《伤寒论》也就缺少生理机制和病理机制做基础,也就成为不成体系或者体系不全的一部医学技术书籍,也就没有任何神秘性可言,之所以几千年被神化,也正是因为它没有系统的理论机制在其中,众人在技术实践中有效也就开始胡乱猜测其机制,也是各种注解纷纷出现,越来越神秘,越来越看不懂了。
B六经辩证一锅八宝粥
《伤寒论》一书问世,从章节上看以六经安排章节,好像很有理论系统,但是看过历史上诸家解读就会知道,在六经问题上一直有两种意见不能定论,六经是不是经络,有的医者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原因是按照经络,也很难解释清楚,现代很多教授否定六经是经络,而是症候群名称,与经络没有关系,这样看来,《伤寒论》不是经典,只是一种技术性的实践报告性质的书,也就没有了什么深奥的内容了,也就没有啥值得崇拜的了。这不由自主让我们重新反思中医这部仅次于《内经》的经典,到底我们怎样研究伤寒学,研究有没有价值的疑问。
C:一摊糊涂的霍乱症
还有一种难以分类的疾病,名为霍乱,自成一章,名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意思就是“辨别霍乱的症状并给出治疗方案”。 怎么个辨别法呢?张仲景认为霍乱要辨别“脐上筑者、吐多者、下多者、渴欲得水者、腹中痛者、寒者、腹满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 ”——根据情况的不同,草药要多加几味或减几味。换句话说,张仲景认为不同的草药可以对付不同的表面症状,根据这种思路,现代中医完全可以单独验证每一味草药的功效,综合起来也就验证了仲景药方能否缓解症状。比如“吐多者,加生姜三两”,现代中医就应该证实“生姜可以缓和呕吐症状”——为什么他们还不证实呢?
这种病现在人医上很少见了,笔者在动物医学实践中经常见到,一看仲景关于霍乱症认识上就很糊涂,根据现代医学的描述,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仲景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些,他只能对表面症状描述一番、采取对每个症状各个击破的思路:生姜缓和呕吐、附子治疗“腹满”、足前成可以止渴(可笑,连补充水份这么基本的道理都想不到,读书读傻了!莫非中医的止渴和西医的止渴又不一样了?)..。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辨证并治”的本质就是“分解每一个表面症状,并给与相应的草本治疗”,很明显这是一种治表不治本的思想方法,我甚至怀疑那些草药是否真能治表。难怪 一个霍乱,就弄得张仲景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