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探析

菟丝子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01
帖子
18268
获得点赞
102
声望
0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张氏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阐发了祖国医学理论,并进一步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笔者仅就《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论述如下。
1六经参合八纲
伤寒论提出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分别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每经列有详尽的脉证及主治方药。在具体运用时,则贯穿着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试分述于下:
1.1阴阳
阴阳是疾病大体属性的分类,阴阳又为八纲中之总纲。“阴”包括里、虚、寒,阳包括表、实、热。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伤寒论》第7条,以下简称条文序码)。就症状特点而言,阳证多发热,如太阳病之发热恶寒,阳明病但热不恶寒,少阳病,往来寒热;阴证一般为无热恶寒,如太阴病兼腹满自利,少阴病常见下利清谷,厥阴病之厥利并见。从脉象上来看,浮大动滑数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1.2表里
表里是反映病邪侵入人体部位之深浅,反映病势之轻重。一般外邪先侵犯人身之表,从皮毛至肌肤至筋脉至六腑至五脏。三阳与三阴为表里,然表里中复有表里,如太阳为表证,阳明为里证,少阳为半表半里证。从症状来说,表证一般表现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与小便清白等。里热证一般表现高热、神昏烦躁、口渴、呕吐、二便闭塞等。“如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白,知不在里,仍在表也”(56)。
1.3寒热
寒热是指病情表现。热证一般表现为恶热,口渴,烦躁,面红,舌苔黄,小便短而带深黄色,脉滑而数;寒证一般表现恶寒,不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或带青,舌苔白,小便清长,脉沉而迟。
1.4虚实
虚是正气虚,实是邪气实。虚证表现为病久体弱,手足不温,腹软便溏,或下利清谷,小便失禁,腹满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后痛止,健忘气短,胆怯,脉象无力等。实证表现为新病,体质较强,高热、烦躁,大便闭结,小便痛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痛而拒按,谵语,狂妄,脉象有力等。但表证中还可据汗之有无而分虚实,如伤寒无汗为表实,即麻黄汤证;中风、自汗为表虚,即桂枝汤证。在某些症状上,也可分虚实。以“烦”这一症状而言可分:虚烦,如三阴虚寒之烦为虚烦;又“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207)之类,为实烦。还可从治疗的反馈信息而分虚实,如“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70)。
以上八纲是辨证的方法,然而证情之出现,往往错综复杂。例如寒热中,就有真寒假热及真热假寒者;也有表里俱病,虚实互见以及合病并病等,当分别疑似,审证的确。如此,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诸法,方能运用自如。若疗寒以寒、疗热以热,或犯虚虚实实之戒,多能导致病情恶化,不可不慎。
 
2治则与治法

2.1施治原则

施治原则,仍为早诊早治、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标本缓急、表里先后等。

(1)早诊早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伤寒论》太阳表证列于六经之首,宜及早解表,以免表邪内陷,引起传变。经文指出:“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针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此乃防止病向里传变之法。

(2)调整阴阳:《素问》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凡治病必调整阴阳,使之平衡,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337)。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相辅相成,互相维系。一旦偏盛偏衰,甚至不相顺接,便会致病。对厥证须用四逆汤类回阳救逆。又若阳明热盛阴伤,则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这种调整阴阳的治法是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

(3)扶正驱邪:人体以正气为本,本不固,易受外邪侵害。《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伤寒论经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此言伤寒二三日,乃表证之初,但其心中悸而烦,此必中气素虚,故用小建中汤温养中气,调和营卫,而不重于解表也。又“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利下不止……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8条)。此为扶正驱邪并举之方。大凡病势轻者,可扶正祛邪并举。如果病势重者,或扶正或驱邪,二者先后缓急,据证选用。

(4)标本缓急:《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是“治病必求其本”。例如“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其水,当服茯苓甘草汤”(355)。此言厥而心下悸的原因,是水饮内停,阳气被遏,故用茯苓甘草汤,以温阳化水,则厥自止。

(5)表里先后:一般来说,如系表里同病,若以表证为主的,应先表后里。从下列四条经文可看出此规律。①“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③“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④“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仍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但表里同病,如果里虚为重,当先救里,如“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即先里后表之法。又“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救里宜四逆汤”(71)。盖恐下利清谷不止,引起阳气下脱,故以扶阳为急。
以上说明表里俱病,病有缓急,治有先后。亦有表里同治法,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又“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实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此表里同病,虽表证属标,里证属本,但因标本俱急,故表里同治。

2.2治疗大法

《伤寒论》中治法,可概括为八法及针灸,列举如下:
(1)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麻黄汤、桂枝汤之类。
(2)吐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如瓜蒂散。
(3)下法:《内经》云:“实则泻之”,如阳明腑实证,用承气汤。
(4)和法:邪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用和法,如小柴胡汤。
(5)温法:《内经》云:“热则寒之”,即疗寒用热药。又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如四逆汤,用辛甘大热之剂,以回阳救逆。又有理中汤,以温中祛寒等。
(6)清法:《内经》云:“寒则热之”,即疗热证,用寒药,如白虎汤等。
(7)补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因其衰而彰之”,如桂枝人参汤之类。
(8)消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如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
(9)针灸:《伤寒论》中提到针灸的治法不少,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则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5);“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4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292)。又如热入血室或肝乘脾、肝乘肺等证,则刺期门。以上诸法,因证论治,亦有两法并用者,如攻补兼施。

2.3方药特点
《伤寒论》有113方,397法,配方用药谨严,每味药均有其一定作用。例如:“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此证病机是阳虚水泛为患,故用真武汤。药用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炮)。之所以用炮附子而不用生附子,因生附子温经散寒,长于回阳救逆;而熟附子温热,长于阳化。不用干姜却用生姜,因干姜助生附子以温经扶阳,如四逆汤;生姜助熟附子以温散水饮。真武汤方中,茯苓、白术并用,善治水气。用芍药者,以其真阳不足,真阴或亏,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雄烈之性?故此方为护阴固阳之法。又,方剂中药物有一味之差,则治病亦异。如桂枝汤以桂枝为君,以治太阳表虚之证,啜热稀粥、温覆冷汗则解。而桂枝汤内,倍芍药,加一味胶饴,则是以胶饴为君,名小建中汤。是胶饴调建中州,倍芍药以止腹痛,桂枝通阳行阴,而不啜稀粥、温覆令汗者,其意重在治中焦而不在解表。关于方剂配伍,君臣佐使分明,药效确切者,如麻黄汤,其中君药麻黄发汗解表,臣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剂型:①汤剂:吸收快、作用强,一般急性病或热证者用汤剂。如热实结胸用大陷胸汤;②丸剂:主缓攻,如结胸证,位置较高,病势较缓,用大陷胸丸;③蜜煎导、散剂等。
煎法:凡用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应先煎麻黄,去其上沫,因麻黄之沫、服之令人心烦;大承气汤应先煮厚朴、枳实去滓,后纳大黄。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少温再服。以药之为性,生者锐而先行,熟者纯而和缓。仲景用大承气欲其急于攻下,故以芒硝润燥泻热,配大黄攻下,枳朴除痞满。至于大黄黄连泻心汤,则用沸水浸渍。欲其轻扬清淡,只取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使芩连大黄苦寒泄热而不损伤元气。
总之,《伤寒论》承接了内经之旨,博采众方,辨证施治。以六经为纲领,参合八纲辨证,八法为治,配方用药严谨,就连剂型及煎服法也十分讲究,实乃为后人行医之典范。值得我们反复学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