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探析《内经》、《伤寒论》中五味化合规律

菟丝子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01
帖子
18268
获得点赞
101
声望
0
提要:五味化各,变化多端。本文之目的:探讨五昧化合之规律。方法:通过深研《内经》、《伤寒论》中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结果:五味化合有其自身规律可循:(1)为相辅相成的作用,如辛甘发散、甘淡利湿等;(2)为相反相成的作用,如辛开苦降、辛散酸收、甘苦补泻。关键词:五味化合,规律,内经,伤寒论酸苦甘辛咸乃药食之五昧,世人皆知。其基本作用最早见于《内经》,而将其化合配伍,精妙独到地运用于临床者,当首推张仲景。五味化合,组方严谨,变化多端.运用灵活,不易掌握。然深研《内经》、《伤寒论》后,笔者认为,五味化合仍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归为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两个方面。就此,略陈管见。1相辅相成之体现一切药物都有各自的气味特征、阴阳属性,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内经》首先将其作用分为阴阳两太类。如《索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仲景正是依据这一理论精要,选用阴阳属性相同的药物,化合配伍,相互辅助,增强疗效。1.1辛甘发散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缓。将辛味药物与甘昧药物合而用之,困其属性均为阳,故能起到相互辅助的作用,使通阳之效倍增。被誉为“群方之冠”的《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就是以桂枝之辛配甘草之甘,辛甘通阳,鼓舞卫气,使被遏之卫气得以宣通,营卫得以调和,表邪得以解除。《伤寒论》第67条苓桂术甘汤,正是为脾阳受损,气不化水,聚湿成饮而设。方中桂枝配茯苓、桂枝配甘草皆有辛甘合用之意。所以该方既能通阳利水,又可温运脾土,使健脾利水之效显增,可谓治疗痰饮水湿之名方。1.2甘淡利湿甘,《素问•宣明五气论》曰:“甘入脾”以运水湿;淡,《灵枢•九针》谓:“淡入胃”能渗湿利尿。甘淡配伍,能使湿邪有去路,可从小便排出,而达到祛邪安正之目的。《伤寒论》第7l条五苓散,治疗外邪循太阳之经人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邪与水互结于下焦,而出现小便不利、烦渴等临床表现。所以,仲景以茯苓、猪苓、泽泻配伍,甘淡渗湿,畅利水道;白术健脾制水,桂枝通阳化水。诸药台用,共奏化气利水之功。2相反相成之体现相反,即相互对立;相成,为相互促成之意。将阴阳属性相互对立之药物台而用之,共组一方,这是仲景遣方用药的又一大特点。他依据《素问•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辛酸甘苦成,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的理论,将散与收、急与缓、补与泻灵活配伍,融入一方,从而达到寒温并用、虚实兼顾、升降相宜、阴阳调和治疗疾病之目的。2.1辛开苦降辛,有发散、行气之功;苦则能泄、能燥。辛味药如桂枝、干姜、半夏等能宣通气机,祛寒化湿;苦昧药如黄连、黄芩、枳实等,能泻热和胃,消除痞满。两者合用,可达到辛开苦降、畅通气机、和调寒热、消除痞满的作用。《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便是治疗寒热交错、虚实夹杂痞证之良方。方中黄连、黄芩味苦主降,干姜、半夏昧辛能散,四药配伍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降火散寒、升降气机的典型用法。对此证,单用清热则有妨化饮,纯以温化则愈助热邪;而寒温并用,升降同施,则可降中有开,清中兼温.使清浊各走其道,阴阳调和,升降复常。2.2辛散酸收辛味药细辛、桂枝与酸味药白芍、五昧子合用,一散一收,既可祛邪,又不伤正。《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则为治太阳伤寒兼里有水饮的代表方。方中桂枝配芍药,一辛一酸,使散中有收,营卫得以调和;干姜、细辛、半夏味辛主散,五味子、芍药味酸主收,两者同用,既能温肺化饮,又可敛肺止咳,做到散寒解表而不伤正、敛肺镇咳而不碍邪,足见辛散酸收之药并用于一方中的疗效。2.3甘补苦泻仲景组方用药,特别注重顾护人体之胃气。在《伤寒论》之方调胃承气汤、白虎汤、黄芩汤、十枣汤等方中,均将昧甘补益之品巧妙地配置于量大泻剧的苦寒之药中,寓补于泻,既祛邪,又护正。试举泻水峻剂十枣汤论之,方中大戟、甘遂、芫花均属苦泄逐水之药,极易损伤中焦之气,故而与味甘、有入中宫、补脾胃之功的大枣相配,避免了峻猛泻下而伤正。方名以“十枣”命之,即含此意。综上所述,《内经》、《伤寒论》之五味化合,虽千变万化,但亦有规律可循。在临证遣方用药时,只要准确把握和辨证运用相辅相成、相反相成这一规律,即可化难为易、执简驭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