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本草纲目》对《伤寒论》方药的贡献论述

菟丝子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01
帖子
18268
获得点赞
102
声望
0
《伤寒论》博大精深,是医学史上的一个亮点,作为一部临床医学著作能够流传1800余年而不衰,而且渐渐演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足见其价值。注《伤寒论》者,凡数百家,名贤辈出,今研治伤寒者,更是曾出不穷。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伤寒论》也多有研究,本文仅就《本草纲目》对《伤寒论》方药的贡献作以探讨,旨在将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伤寒论》方药研究昭彰于世。其言亦不被掩质埋光,或于研究伤寒者有竹头木屑之益。1《本草纲目》对仲景麻黄汤的新解《本草纲目》对太阳病病理的发挥,提出主于肺卫的新解。如卷十五麻黄条下,李时珍曰:“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解释皆随文敷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所解不同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表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药也。……是则桂枝虽太阳解肌之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此千古未之发秘旨,愚因表而出之”。自《伤寒论》问世以后,历代医家都认为“麻黄汤”为伤寒太阳病解表发汗之剂,而独李时珍结合麻黄汤方的主治病证及病因病机,对其药物配伍和功效提出自己新见解,认为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麻黄汤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而麻黄为肺经之专药。2《本草纲目》中大黄的应用痞证是太阳病的变证之一。多由表证失治、误治、邪气内陷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奎塞所致。临床以心下痞满不适,按之濡软或疼痛为证候特点,根据病机性质的不同,分为五大类,对应治疗用泻心汤系列方剂。然对《伤寒论》心下痞证,李时珍之前的医家多不得其解,有人将心下痞之“心”和泻心汤之“心”当作五脏六腑中的“心”,直到李时珍时代才改变了这种现象,李时珍根据仲景用药之旨,阐述并发挥了大黄药用之理。如《本草纲目》大黄条下曰:“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泻心汤之心气不足吐血鲤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又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音,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院在于心,故日泻心,实泻脾也。《素问》云:太阴所致为痞满,又云: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是矣。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成结胸,乃热邪陷人血分,亦在上院分野。仲景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胸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矣”。以上说明了李时珍,深获仲景《伤寒论》用药之秘,并能结合临床发前人所未发,对于后人运用半夏泻心汤等治疗脾胃消化性疾病很有启发。3《本草纲目》对肾气丸中牡丹皮、泽泻的新解李时珍对仲景学说的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引用了先贤诸医家对仲景方药的研究论述,阐明药物性能功效;第二,摘录仲景有关条文或所用方药,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肾气丸中的牡丹皮,古代医家多随文敷衍,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牡丹皮是三泻之一,却不知道泻的是什么,只有李时珍指明牡丹皮在此起到泻相火的作用。如他所说:“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牡丹皮之功更胜也”。又泽泻在肾气丸中的作用,诸多医家认为肾气丸中的泽泻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于肾经;李时珍则分析认为仲景用泽泻,“乃取其泻膀胧之气也,非引接也。”李时珍读书求甚解值得效法。4《本草纲目》对小青龙汤、十枣汤的新解李时珍为了区别仲景方药的应用,常将仲景方药的主治病证进行分析比较,以方带药,阐发方药精义。如我们现在知道小青龙汤治太阳病伤寒证兼有水气证,十枣汤治太阳中风兼悬饮的证治。然李时珍之前医家仅知道二方都能治饮证,惟李时珍分析两方证的病因病机指出了两者的区别。曰:“张仲景治伤寒太阳证,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而利者,小青龙汤主之。或表已解,有时头痛汗出,不恶寒,心下有水气,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咳者,十枣汤主之。盖小青龙汤治未发散表邪,使水气自毛窍而出,乃《内经》所谓开鬼门法也。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乃《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挫法”。小青龙汤之外寒水饮证与十枣汤之水饮聚胸腼证诚有很多相似之处,然两方作用之强弱,组方之法度则大相径庭,李时珍结合仲景有关条文以及《内经》的相关论述,指出小青龙汤治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症见干呕发热而咳,或喘或利等症状,治未发散表邪,使水气自毛窍而出,乃《内经》“开鬼门”之法。十枣汤治表已解,胁下有水气,症见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咳等症状,该方能驱逐里邪,使水气从大小便而泄,属于《内经》洁净府,去宛陈董法。5《本草纲目》对黄芩新解伤寒诸方中多次用到黄芩,其使用之妙,难于一言而终。李时珍却以“折火”一语道破。他说:“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黄荃治肺火,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以发传经之热,芍药、黄芩之苦,以坚敛肠胃之气,殊味其治少阳之妙。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仅黄芩,盖亦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盛热,折火之本也。仲景又云:少阳证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似与《别录》治少阳绞痛,利小便之文不合,成氏言黄芩害中,苦能坚肾,故去之,盖亦不然,至此当以意逆之,辨以脉证可也。若饮寒受寒,腹中痛,及饮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脉不数者,是里无热证,则黄芬不可用也,若热厥腹痛,肺热而小便不利者,黄芩其可不用乎?故善观书者,先求其理,毋徒泥其文”。李时珍以临证变化为依据,来论及仲景黄芩的不同用法,非必拘泥文辞,而胶柱鼓瑟,而是真正领悟了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真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李时珍《本草纲目》所选仲景方,以药味少者为多。李时珍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加减化裁、灵活运用仲景方剂。如治疗一中满腹胀,黄肿如土的病人,他以平胃散合伐木丸加减化裁治之,果有效验,取其燥湿化痰、利小便、消食积之功效,认为这种用法“其源则自张仲景用硝石矾石散治女劳疽方中变化而来。”可见李时珍灵活化裁运用仲景方药,独有心法。以上可见,李时珍《本草纲目》汲取了大量的仲景《伤寒论》的学术思想,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推动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