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宗金鉴》校正《伤寒论》论评

菟丝子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01
帖子
18268
获得点赞
102
声望
0
李华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中医》编辑部,河南郑州王玉民450008;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4) 《伤寒论)成书后不久即遭散失,后又屡经编次,传写之讹、错简之误,必不能免。故古代医家强调看此类书当选精校善本,以免误入歧途,事倍功半。以错简立论,认为《伤寒论》条文秩序经叔和撰次后,而至“颠倒错乱殊甚”,而将全书重为编次者为方有执;而对众多条文字句集中校正者当推《医宗金鉴•正误存疑篇》。《正误存疑篇》中所列条文约百条,作者认为“尤有整节并谬者主十五条,证不与脉符,药不与病合,虽有是方,世无其病,即有其病,难用是药,承讹袭谬,无济实用”,“附于卷末,作为存疑”。
《医宗金鉴》对《伤寒论》条文的校正为补、删、移、改四法。其中认为当补者共11条,如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医宗金鉴》按曰:“身体疼痛之下,当有‘下利清谷’四字。若无此四字,则当温里之文竟无着落矣,未有表病而温里之理也。阅后太阴篇中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痛者,急当救之,四逆汤。’其义益明,遵经补之。”认为当删者共13条,如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医宗金鉴》按云:“发汗病不解之‘不’字,衍文也,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何谓反恶寒?病解恶寒,始可谓虚。当删之。”余则,认为当移者共6条,认为当改者共31条。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举示。
明代方有执首倡错简论后,引发《伤寒论》研究学术争鸣,结果促成了《伤寒论》研究史上维护旧次派与错简派两大流派的产生,影响至今,对《伤寒论》学术研究有很大推动。《医宗金鉴》对《伤寒论》条文的成批校正,亦有助于《伤寒论》研究的进展。且其校正独具慧眼,常在别人习焉而不察之处看出问题,尤为难得。如《医宗金鉴》首次从医理角度提出28条的去桂去芍的问题,引起了研究者们对此条文的争鸣,争鸣涉及医理与实证、文献问题与临床问题等,影响广泛。但由于《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原本不存,对校无据,他校亦难以为凭,故《医宗金鉴》之校正主要是采用理校辅以本校法进行,但并无文献学方面的过硬证据,只宜于作为研究《伤寒论》的参考,并不必急于将其作为定论。
《伤寒论》条文古朴,言简意丰,解释余地大,故释义纷出。对同一条文,此研究者固然可认为有误当校,校后再释;而彼研究者或认为无误,而随文顺释。二者均有其理。故在《伤寒论》研究中偏于保守谨慎的维护旧次派,对《医宗金鉴》中所指出的当校条文,并不以为错,“弗与理会”,仍是随文顺释。如对28条的去桂去芍之争,《医宗金鉴》虽提出质疑,言之凿凿,但也有研究者讲此方“转旋之妙”,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者,助脾之转输,令小便一利,而诸病霍然矣。”而《医宗金鉴》对此认识并不正确,校正时多言日“当改之”、“当移之”、“当删之”、“当补之”等,未免过于武断。
再如篇中提出“当移”之数条,均不当移。因从古汉语修辞角度分析,这些条文之方剂之所以置于文末,乃为汉文倒装文法,古代医家对此已有认识,名之为“兜转法”或“倒笔法”。此为古汉语特殊修辞法之一,目的在于使随证所用之方剂醒目易见。此种修辞现象,并不宜作为校对对象。对于不明乎此者,在注解中说明即可。而《医宗金鉴》却将此类条文置于正误篇中,作校对处理,言其不通修辞过矣,但这样处理实属不妥。何况此类文句移位之“错误”,是很难归咎于传抄与错简的。
总之,《医宗金鉴》对《伤寒论》的校正虽然有缺点,但与一味随文顺释,唯原文是从者相比,无疑是更能积极地推动《伤寒论》研究的进展。这启发我们现代的《伤寒论》研究者,与其随文顺释,曲为说辞,何如大胆怀疑,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推动《伤寒论》研究不断深入开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