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华 陕西中医学皖伤寒教研室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古今医家多认为该方具有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之功效,但对该证的病机看法不一。故有提出讨论必要。
1、对本证病机的不同认识
概括古今医家所言,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的认识主要有如下五种:
① 太阳表证未解,邪入少阳,水饮微结
伤寒五六日,发汗不当,复施攻下,不仅太阳表证未解,且使使邪陷少阳,热邪与水饮侵扰于半表半里,故见斯证。至于水饮内结,是由于邪郁少阳,三焦之气不行所致。治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疏解太阳少阳之邪气,化饮散结而去满。持此说者,如《医方集解》、《伤寒论临床实验录》等。
②邪入少阳,水饮内结
伤寒治疗不当,邪入少阳,一方面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另一方面影响三焦决渎失常,使水饮留结于中,水道失于通调,阳气不得宣化,故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口渴等。持此说者有二版、四版,五版《伤寒论讲义》函授《伤寒论讲义》,以及《伤寒论译释》等。
③邪入少阳,亡津液内燥
伤寒治疗不当,使邪入少阳,津液损伤胸胁满微结心烦、往来寒热等,皆为邪入少阳之征,小便不利、口渴者,则是汗下后之津液内燥之象。该方为小柒胡汤化裁而成,因其无呕而口渴,故去半夏加栝蒌根,邪结较甚,故去人参大枣而加牡蛎;采因其曾用苦寒攻下,故易生姜为干姜,守中而温之。持此说者,如《注解伤寒论》,《伤寒识义》、伤寒论临床研究》等。
④邪陷少阳,津液不足阳气郁遇
伤寒,病邪在表,汗不得法,邪气未除,又复攻下,表邪内陷少阳,因而为病。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等,皆属少阳主证,少阳气机郁滞,三焦气化失常,决渎不畅,故小便不利;相火内郁,津液受伤而口渴,少阳气郁,阳气不能宣达,津液难以四布,故但头汗出。治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枢机,通阳化气滋液。持此铜陵者,如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⑤邪陷少阳。三焦气机阻滞,兼太阴虚寒
《伤寒论通俗讲话》指出:“邪陷少阳,气郁不舒,故胸胁满微结,胆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烦口渴,热郁不得宣泄而上蒸,故但头汗出,正邪分争,故往来寒热,无关乎胃,故不呕。三焦气机阻滞,所以小便不利,内伤脾气,太阴虚寒,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泻。此证为胆热而脾寒,故治以清少阳之热,兼温太阴之寒。”
2 讨论
综上所述可知,古今医家对本证形成于太阳病治疗不当,邪入少阳的认识一致。且大多数认为本证病机为少阳郁热兼水饮内聚。其主要分歧有三:是否仍有太阳表证最否为单纯的津伤内燥、及水饮形成的机理等分析讨论如下:
①病非兼太阳表证。谓太阳表证未罢之理
由主要据小柴胡汤加减法“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该方即小柴胡汤去参而用桂枝,且方后云“复服汗出便愈”。
分析该证继发于“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一后,其临床表现已无太阳病之征。往来寒热,胸胁满,心烦口渴等皆属少阳郁热之象。原文“此为未解,系指病未除,而非太阳表证仍在。从治疗用药看,该方固为小柴胡化裁,然96条小柴胡汤加减法云:“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本证汗下伤津,胆火内郁,且不呕,故去半夏之温燥降逆,同时又有饮邪内结,故又去人参、大枣之壅补,仅加甘塞清热生津之栝蒌根。小柴胡场方后“若不渴,身有微热”,系指邪气未全入少阳胆火未炽,津液未伤,尚有恶寒发热等表证时,可去人参加挂枝以散表邪,而本证明言“心烦口溻,提示少阳郁热已盛,且损伤津液;加用桂枝其意不在解表,而在与干姜、甘草相伍,以温阳化饮。因其证有枢机不利,阳郁不宣,服汤药后少阳机运转,气机疏利;内畅外达,故可见全身出汗而病除。另汗出病解亦非独见于太阳表证,《伤寒论》中也不乏见里证汗出病解者。诸如阳明病热入血室证(216条),“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身戢然汗出则愈”;149条少阳证服小柴胡汤后,“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服枳实栀子豉汤后,亦须“覆令微似汗”等等。所以,不能仅凭服药后汗出病解而反证其有表证存在。
②伤津内燥并非主要病机。
本证是否单纯为少阳郁热,津伤内燥?持此说者主要从误治及部分临床表现着眼。认为发汗不当, 津从外耗,复施攻下,液由下夺;“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之津液内燥也”。
本证形成于“己发汗而复下之”后;汗下失宜,固然可致伤津内燥之变,但影响变证的困素极多,诸如体质、药物、以及疾病发展阶段等等。致于发生什么变证,当以临床见证为凭而辨之,不可仅据治法来印定眼目。该证之口渴,属伤津失润无疑,进一步还可从药用栝蒌根反证之;但小便不利则非津亏化源不足所致。若果属津亏内燥,生津养液犹恐不及,那有反用干姜桂枝温燥之理?仅此,即可知伤津内燥非本证之主要病机。
③热壅三焦,水道不利亦非水饮内结的病机。
关于本证水饮内结的机理,多数医家皆从热入少阳,壅滞三焦,决渎失常,水道不利解。若据此说,则有两点可疑:其一、少阳包括胆与三焦,三焦为少阳本腑,那么该证应属少阳本证无疑,而非少阳兼变证。其二、既然病机为热壅三焦,水道不利,那么治病求本,治当清利三焦,疏通水道。而该方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显然与病机不符。《伤寒论》理法方药一线贯连,丝丝入扣,岂有如此证治不符者吗,显而易见,用热壅三焦解释水饮内留有欠妥当。
④邪入少阳兼太阴虚寒是本证的病机。
从《伤寒论》六经病证发展趋势分析本证的成因,结台治疗用药及临床运用反证,笔者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应属邪入少阳,胆火内郁,兼太阴虚寒,水饮内聚。试陈述如下:
a.由成因看:本病形成于“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 后太阳病汗下之后。引起变证,多与患者体质固素有关,大概阳盛之体,多伤津从阳化热;阴盛之体,多损阳从阴化寒。“少阳不但为表里之枢,也阴阳之枢,故临近太阴”。太阳病妄施政下,一则邪气随下药之势内入于少阳,使其枢机不运,胆火内郁;二则苦寒妄下.伤损太阴阳气,而使太阴虚寒运化失司水饮内停成为本证。
b.由证治看;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心烦口渴等,皆属少阳枢机不运,胆火内郁之征|但头汗出者,亦缘于少阳郁滞,内外不畅,郁阳上蒸,小便不利则因于太阴脾虚,水湿不运。条文对太阴虚寒叙证较筒, 根据病机结合临床,多伴见腹胀纳差、便溏等。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苓同用,和解少阳枢机;桂枝、炙甘草、干姜三药相伍,辛甘助阳,温补太阴之阳气而散寒化饮祛水湿;栝萎根生津止渴与牡蛎相伍,逐饮开结。证为寒热虚实兼见,药亦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初服药少郁热更得姜桂温燥鼓动,故有“微烦”之感;复服少阳枢机运转,气机得以宣畅,周身汗出,郁阳得伸,内外阳气畅达而病愈。
c.从临床实践反证: 临床将该方广泛用于少阳郁热兼太阴(脾、肺>虚寒的多种证候。
刘渡舟教授指出:“根据本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实践,用之治疗少阳病而兼太阴脾家虚寒的证候,确为对证之方。. .在临床上某些慢性肝病患者,常可见这类证候。它既有口苦,口渴、心烦,胁痛等肝胆热郁之征,又有便溏,腹胀,纳差等脾胃虚寒之象。由于本方寒热并用,肝脾同治,既清肝胆之热,又温脾胃之寒;故用于治疗这类寒热错杂的肝脾疾患.疗效卓著。十分精辟地分析了本证的病机、证候特点及该方的证治范围。刘老还举一验例:刘x x, 男,35岁。因肝炎住院,突出的症状为腹胀殊甚,午后为重,坐卧不安,无法可解,会诊切脉弦缓而软,舌质淡嫩苔白滑,大便每日2—3行,溏薄不成形,小便反少,且有口渴。辨证属肝病及脾,中气虚寒。治以疏利肝胆,兼温脾寒,处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连服五剂熙胀痊愈,大便亦转正常。
龚明礼认为,本证并不是单纯为化饮津亏而设,口渴津伤是其标,而脾阳虚惫,三焦失运,气不化津,邪郁少阳,枢机不利才是其本,病机为肝热脾寒。临床用该方治疗肝热脾寒之胃脘痛、黄疸等病证,获得显着疗效。
如祁×,女,61岁。胃脘痛一年余,某医院诊断为“胃下垂”。近一月来疼痛加剧,纳少泛恶,臭口干,胃脘部有振水音,心烦,大便时溏。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软无力。辨证为热郁肝胆,脾气虚惫,运化无权,水饮停聚胃中。治以清利肝胆,温脾化饮。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茯苓。进三剂后胃脘疼痛减轻,口臭消失但出现腹中雷鸣。此属肝郁渐疏,脾气已运,原方加黄芪,服十剂后诸症痊愈。
本证之太阴之虚寒,不独为脾寒,也包括了肺寒。临床亦用本方治疗少阳郁热,兼肺寒咳嗽,咯痰证。如张礼耕先生用该方合苓桂五甘姜辛夏仁汤治疗少阳郁热,兼肺寒之肺胀咳逆上气证。杨俊秀用本方加枳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胸胁满闷不适,嗳气纳呆,舌苔薄腻微黄,脉弦者,疗效极佳。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古今医家多认为该方具有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之功效,但对该证的病机看法不一。故有提出讨论必要。
1、对本证病机的不同认识
概括古今医家所言,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的认识主要有如下五种:
① 太阳表证未解,邪入少阳,水饮微结
伤寒五六日,发汗不当,复施攻下,不仅太阳表证未解,且使使邪陷少阳,热邪与水饮侵扰于半表半里,故见斯证。至于水饮内结,是由于邪郁少阳,三焦之气不行所致。治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疏解太阳少阳之邪气,化饮散结而去满。持此说者,如《医方集解》、《伤寒论临床实验录》等。
②邪入少阳,水饮内结
伤寒治疗不当,邪入少阳,一方面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另一方面影响三焦决渎失常,使水饮留结于中,水道失于通调,阳气不得宣化,故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口渴等。持此说者有二版、四版,五版《伤寒论讲义》函授《伤寒论讲义》,以及《伤寒论译释》等。
③邪入少阳,亡津液内燥
伤寒治疗不当,使邪入少阳,津液损伤胸胁满微结心烦、往来寒热等,皆为邪入少阳之征,小便不利、口渴者,则是汗下后之津液内燥之象。该方为小柒胡汤化裁而成,因其无呕而口渴,故去半夏加栝蒌根,邪结较甚,故去人参大枣而加牡蛎;采因其曾用苦寒攻下,故易生姜为干姜,守中而温之。持此说者,如《注解伤寒论》,《伤寒识义》、伤寒论临床研究》等。
④邪陷少阳,津液不足阳气郁遇
伤寒,病邪在表,汗不得法,邪气未除,又复攻下,表邪内陷少阳,因而为病。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等,皆属少阳主证,少阳气机郁滞,三焦气化失常,决渎不畅,故小便不利;相火内郁,津液受伤而口渴,少阳气郁,阳气不能宣达,津液难以四布,故但头汗出。治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枢机,通阳化气滋液。持此铜陵者,如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⑤邪陷少阳。三焦气机阻滞,兼太阴虚寒
《伤寒论通俗讲话》指出:“邪陷少阳,气郁不舒,故胸胁满微结,胆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烦口渴,热郁不得宣泄而上蒸,故但头汗出,正邪分争,故往来寒热,无关乎胃,故不呕。三焦气机阻滞,所以小便不利,内伤脾气,太阴虚寒,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泻。此证为胆热而脾寒,故治以清少阳之热,兼温太阴之寒。”
2 讨论
综上所述可知,古今医家对本证形成于太阳病治疗不当,邪入少阳的认识一致。且大多数认为本证病机为少阳郁热兼水饮内聚。其主要分歧有三:是否仍有太阳表证最否为单纯的津伤内燥、及水饮形成的机理等分析讨论如下:
①病非兼太阳表证。谓太阳表证未罢之理
由主要据小柴胡汤加减法“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该方即小柴胡汤去参而用桂枝,且方后云“复服汗出便愈”。
分析该证继发于“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一后,其临床表现已无太阳病之征。往来寒热,胸胁满,心烦口渴等皆属少阳郁热之象。原文“此为未解,系指病未除,而非太阳表证仍在。从治疗用药看,该方固为小柴胡化裁,然96条小柴胡汤加减法云:“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本证汗下伤津,胆火内郁,且不呕,故去半夏之温燥降逆,同时又有饮邪内结,故又去人参、大枣之壅补,仅加甘塞清热生津之栝蒌根。小柴胡场方后“若不渴,身有微热”,系指邪气未全入少阳胆火未炽,津液未伤,尚有恶寒发热等表证时,可去人参加挂枝以散表邪,而本证明言“心烦口溻,提示少阳郁热已盛,且损伤津液;加用桂枝其意不在解表,而在与干姜、甘草相伍,以温阳化饮。因其证有枢机不利,阳郁不宣,服汤药后少阳机运转,气机疏利;内畅外达,故可见全身出汗而病除。另汗出病解亦非独见于太阳表证,《伤寒论》中也不乏见里证汗出病解者。诸如阳明病热入血室证(216条),“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身戢然汗出则愈”;149条少阳证服小柴胡汤后,“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服枳实栀子豉汤后,亦须“覆令微似汗”等等。所以,不能仅凭服药后汗出病解而反证其有表证存在。
②伤津内燥并非主要病机。
本证是否单纯为少阳郁热,津伤内燥?持此说者主要从误治及部分临床表现着眼。认为发汗不当, 津从外耗,复施攻下,液由下夺;“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之津液内燥也”。
本证形成于“己发汗而复下之”后;汗下失宜,固然可致伤津内燥之变,但影响变证的困素极多,诸如体质、药物、以及疾病发展阶段等等。致于发生什么变证,当以临床见证为凭而辨之,不可仅据治法来印定眼目。该证之口渴,属伤津失润无疑,进一步还可从药用栝蒌根反证之;但小便不利则非津亏化源不足所致。若果属津亏内燥,生津养液犹恐不及,那有反用干姜桂枝温燥之理?仅此,即可知伤津内燥非本证之主要病机。
③热壅三焦,水道不利亦非水饮内结的病机。
关于本证水饮内结的机理,多数医家皆从热入少阳,壅滞三焦,决渎失常,水道不利解。若据此说,则有两点可疑:其一、少阳包括胆与三焦,三焦为少阳本腑,那么该证应属少阳本证无疑,而非少阳兼变证。其二、既然病机为热壅三焦,水道不利,那么治病求本,治当清利三焦,疏通水道。而该方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显然与病机不符。《伤寒论》理法方药一线贯连,丝丝入扣,岂有如此证治不符者吗,显而易见,用热壅三焦解释水饮内留有欠妥当。
④邪入少阳兼太阴虚寒是本证的病机。
从《伤寒论》六经病证发展趋势分析本证的成因,结台治疗用药及临床运用反证,笔者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应属邪入少阳,胆火内郁,兼太阴虚寒,水饮内聚。试陈述如下:
a.由成因看:本病形成于“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 后太阳病汗下之后。引起变证,多与患者体质固素有关,大概阳盛之体,多伤津从阳化热;阴盛之体,多损阳从阴化寒。“少阳不但为表里之枢,也阴阳之枢,故临近太阴”。太阳病妄施政下,一则邪气随下药之势内入于少阳,使其枢机不运,胆火内郁;二则苦寒妄下.伤损太阴阳气,而使太阴虚寒运化失司水饮内停成为本证。
b.由证治看;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心烦口渴等,皆属少阳枢机不运,胆火内郁之征|但头汗出者,亦缘于少阳郁滞,内外不畅,郁阳上蒸,小便不利则因于太阴脾虚,水湿不运。条文对太阴虚寒叙证较筒, 根据病机结合临床,多伴见腹胀纳差、便溏等。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苓同用,和解少阳枢机;桂枝、炙甘草、干姜三药相伍,辛甘助阳,温补太阴之阳气而散寒化饮祛水湿;栝萎根生津止渴与牡蛎相伍,逐饮开结。证为寒热虚实兼见,药亦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初服药少郁热更得姜桂温燥鼓动,故有“微烦”之感;复服少阳枢机运转,气机得以宣畅,周身汗出,郁阳得伸,内外阳气畅达而病愈。
c.从临床实践反证: 临床将该方广泛用于少阳郁热兼太阴(脾、肺>虚寒的多种证候。
刘渡舟教授指出:“根据本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实践,用之治疗少阳病而兼太阴脾家虚寒的证候,确为对证之方。. .在临床上某些慢性肝病患者,常可见这类证候。它既有口苦,口渴、心烦,胁痛等肝胆热郁之征,又有便溏,腹胀,纳差等脾胃虚寒之象。由于本方寒热并用,肝脾同治,既清肝胆之热,又温脾胃之寒;故用于治疗这类寒热错杂的肝脾疾患.疗效卓著。十分精辟地分析了本证的病机、证候特点及该方的证治范围。刘老还举一验例:刘x x, 男,35岁。因肝炎住院,突出的症状为腹胀殊甚,午后为重,坐卧不安,无法可解,会诊切脉弦缓而软,舌质淡嫩苔白滑,大便每日2—3行,溏薄不成形,小便反少,且有口渴。辨证属肝病及脾,中气虚寒。治以疏利肝胆,兼温脾寒,处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连服五剂熙胀痊愈,大便亦转正常。
龚明礼认为,本证并不是单纯为化饮津亏而设,口渴津伤是其标,而脾阳虚惫,三焦失运,气不化津,邪郁少阳,枢机不利才是其本,病机为肝热脾寒。临床用该方治疗肝热脾寒之胃脘痛、黄疸等病证,获得显着疗效。
如祁×,女,61岁。胃脘痛一年余,某医院诊断为“胃下垂”。近一月来疼痛加剧,纳少泛恶,臭口干,胃脘部有振水音,心烦,大便时溏。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软无力。辨证为热郁肝胆,脾气虚惫,运化无权,水饮停聚胃中。治以清利肝胆,温脾化饮。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茯苓。进三剂后胃脘疼痛减轻,口臭消失但出现腹中雷鸣。此属肝郁渐疏,脾气已运,原方加黄芪,服十剂后诸症痊愈。
本证之太阴之虚寒,不独为脾寒,也包括了肺寒。临床亦用本方治疗少阳郁热,兼肺寒咳嗽,咯痰证。如张礼耕先生用该方合苓桂五甘姜辛夏仁汤治疗少阳郁热,兼肺寒之肺胀咳逆上气证。杨俊秀用本方加枳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胸胁满闷不适,嗳气纳呆,舌苔薄腻微黄,脉弦者,疗效极佳。
由版主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