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8/08
- 帖子
- 442
- 获得点赞
- 146
- 声望
- 43
- 年龄
- 54
谈谈辨证论治在六经辨证中临床应用的一点己见
辨证论治涵盖了中医的各种辩证体系,八纲辨证、病因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经络辩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等皆在其中。这里我们讨论的主要是辨证论治在六经辨证,也即《伤寒论》的辩证体系中的临床应用。
在讨论之前,我先谈一谈对《伤寒论》的认识。对于《伤寒论》古来有六经钤百病之说,我认为确然如此。虽然后人对于《伤寒论》也有所发展,但,并未超出《伤寒论》自身的理论体系,故,我认为学好《伤寒论》,是一名合格中医的必要条件。鉴于现在人们对于经典著作学习缺乏重视、更谈不上研究的现状,特指出学习、研究《伤寒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我们在临床中不能够熟练运用《伤寒论》的辩证体系,我觉得这是中医的悲哀,更是中医衰落的根本原因。这样说,并不代表我反对《伤寒论》以外的任何中医的东西,不过虽是这样,我知道,我也还是会遭到指责的。
下面具体谈辨证论治在六经辨证中的临床应用。
辨证论治在六经辨证中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辨病位、辨病性和辨方药三个方面,而我又把这三个方面总结为辨症状和辨脉象。下面分别介绍。
一、 辨病位:
关于病位,涉及到了以何种理论来诠释《伤寒论》的问题,现在学术界对于《伤寒论》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来阐释《伤寒论》;二是以表、里、半表半里为纲,兼以阴阳寒热虚实为纬的八纲理论来阐释《伤寒论》。目前,第一种理论占了主导地位,而第二种理论也正在渐渐地被更多的人接受。我们所讨论的,就是第二种理论,因为,经我自己的临床实践,发现,第二种理论贴近临床,实用。
整部《伤寒论》把所有疾病的病位划分为三个:第一,表证;第二半表半里证;第三里证。表证包括:表阳证和表阴证。表阳证即太阳病,表阴证即少阴病。其表现:表阳证(太阳病)为表症加恶寒发热(恶寒发热为表热表寒);表阴证(少阴病)为表症加恶寒(恶寒为里寒,也即内寒)。半表半里证包括:半表半里阳证和半表半里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其表现: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为半表半里症加寒热往来(寒热往来为表热表寒和里热);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为半表半里症加寒热错杂(寒热错杂为内寒内热)。里证包括:里阳证和里阴证。里阳证即阳明病,里阴证即太阴病。其表现:里阳证(阳明病)为里症加热象(热象为内热),里阴证(太阴病)为里症加寒象(寒象为内寒)。具体如下图:
《伤寒论》病位结构表:
太阳病:表中之表(表阳证)表现为:表证加发热恶寒(恶寒发热为表热表寒)。
少阴病:表中之里(表阴证)表现为:表证加恶寒(恶寒为里寒,也即内寒)。
少阳病:半表半里之表(半表半里阳证)表现为:半表半里证加往来寒热(往来寒热为表热表寒和里热)
厥阴病:半表半里之里(半表半里阴证)表现为:半表半里证加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内寒内热)。
阳明病:里中之表(里阴证)表现为:里证加热象(热象为内热)。
太阴病:里中之里 (表阴证) 表现为:里症加寒象(寒象为内寒)。
把以上三分法弄清楚了,我们就会发现对于疾病病位的确定,是很简单的了。无非不是表证就是里证再要不就是半表半里证,除此而外,别无选择了。但,疾病是复杂的,病位往往是三者混杂,而不是那么单纯的,关键在于我们临床上如何去判定了。
二、 辨病性:
病性主要分为:虚实寒热。而虚实寒热的判定,主要在于疾病的症状和脉象。
三、 辨方药:
辨方药指的是药证相应,药证相应,病无不效,南辕北辙,一效难求。对于方药的判
定也主要在于疾病的症状和脉象上,下面,我们一并讨论。
一、 辨症状:
症状包括主症和兼症,不过中医教材中对主症与兼症的定义并不太清楚,只是在《方
剂学》中一提罢了。那么什么是主症呢?我认为主症就是能够反应主要病机的症状,但,主症并不是主诉症状,许多人往往把主症理解成了或认成了主诉症状,这是临床疗效不高的最最主要的原因。比如:病人主诉腰疼,但病人还有大柴胡汤证,那么,腰疼你就不应辨为主症,而应辨为兼症,让病人吃大柴胡汤,腰痛也就好了。如果医者只按腰痛去辩证,恐怕此病即将永无愈期了。明白了这一点,我认为可以说就掌握了辨症状的真谛。兼症,就是主要病机所产生的连带反应,但,不一定是患者认为不主要的症状,也许是其认为的主要症状。比如:病人有表症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又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这里表症就是兼症,是里有停水这种病机的连带反应,而不是主症,如果只治表症是永远也治不好的,只有祛除里水,表症才可痊愈。临证中对于纷繁复杂的病症只有分清了主次,辩证才有可能准确,否则,只能是劳而无功。
然而,把病症分为主症与兼证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反应一个病机的往往是一组症状,比如桂枝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所以,临床辨证切忌太过死板。我们应该把主症看为反应主要病机的一组症状,就更切合实际了。
二辨脉象:
脉象和病症在辨证论治中是相辅相成的,犹如四诊,过分强调哪一种诊断方法都是错误的。疾病病位在表的,脉象也浮,浮脉为病机向表的表现。病位在里的,脉象也沉,沉为病机向里的表现。病位在半表半里的,脉象也弦,弦为气血郁滞的表现。病性热的,其脉向浮或浮。病性寒的,其脉向沉或沉。病性实的,其脉也粗也有力。病性虚的,其脉也细也无力。以上说的是一般规律,不过,能掌握了这些提纲挈领的主要规律,也已属不已,掌握了这些规律,看病至少就不会偏离了大方向。
脉证辨准确了,方药自然不会差。不然的话,《伤寒论》中为什么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为一篇之首呢?
以上是辨证论治在六经辨证中的临床应用,若果能以此看病,必有意想不到之效果。不足之处,多多交流。
辨证论治涵盖了中医的各种辩证体系,八纲辨证、病因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经络辩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等皆在其中。这里我们讨论的主要是辨证论治在六经辨证,也即《伤寒论》的辩证体系中的临床应用。
在讨论之前,我先谈一谈对《伤寒论》的认识。对于《伤寒论》古来有六经钤百病之说,我认为确然如此。虽然后人对于《伤寒论》也有所发展,但,并未超出《伤寒论》自身的理论体系,故,我认为学好《伤寒论》,是一名合格中医的必要条件。鉴于现在人们对于经典著作学习缺乏重视、更谈不上研究的现状,特指出学习、研究《伤寒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我们在临床中不能够熟练运用《伤寒论》的辩证体系,我觉得这是中医的悲哀,更是中医衰落的根本原因。这样说,并不代表我反对《伤寒论》以外的任何中医的东西,不过虽是这样,我知道,我也还是会遭到指责的。
下面具体谈辨证论治在六经辨证中的临床应用。
辨证论治在六经辨证中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辨病位、辨病性和辨方药三个方面,而我又把这三个方面总结为辨症状和辨脉象。下面分别介绍。
一、 辨病位:
关于病位,涉及到了以何种理论来诠释《伤寒论》的问题,现在学术界对于《伤寒论》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来阐释《伤寒论》;二是以表、里、半表半里为纲,兼以阴阳寒热虚实为纬的八纲理论来阐释《伤寒论》。目前,第一种理论占了主导地位,而第二种理论也正在渐渐地被更多的人接受。我们所讨论的,就是第二种理论,因为,经我自己的临床实践,发现,第二种理论贴近临床,实用。
整部《伤寒论》把所有疾病的病位划分为三个:第一,表证;第二半表半里证;第三里证。表证包括:表阳证和表阴证。表阳证即太阳病,表阴证即少阴病。其表现:表阳证(太阳病)为表症加恶寒发热(恶寒发热为表热表寒);表阴证(少阴病)为表症加恶寒(恶寒为里寒,也即内寒)。半表半里证包括:半表半里阳证和半表半里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其表现: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为半表半里症加寒热往来(寒热往来为表热表寒和里热);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为半表半里症加寒热错杂(寒热错杂为内寒内热)。里证包括:里阳证和里阴证。里阳证即阳明病,里阴证即太阴病。其表现:里阳证(阳明病)为里症加热象(热象为内热),里阴证(太阴病)为里症加寒象(寒象为内寒)。具体如下图:
《伤寒论》病位结构表:
太阳病:表中之表(表阳证)表现为:表证加发热恶寒(恶寒发热为表热表寒)。
少阴病:表中之里(表阴证)表现为:表证加恶寒(恶寒为里寒,也即内寒)。
少阳病:半表半里之表(半表半里阳证)表现为:半表半里证加往来寒热(往来寒热为表热表寒和里热)
厥阴病:半表半里之里(半表半里阴证)表现为:半表半里证加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内寒内热)。
阳明病:里中之表(里阴证)表现为:里证加热象(热象为内热)。
太阴病:里中之里 (表阴证) 表现为:里症加寒象(寒象为内寒)。
把以上三分法弄清楚了,我们就会发现对于疾病病位的确定,是很简单的了。无非不是表证就是里证再要不就是半表半里证,除此而外,别无选择了。但,疾病是复杂的,病位往往是三者混杂,而不是那么单纯的,关键在于我们临床上如何去判定了。
二、 辨病性:
病性主要分为:虚实寒热。而虚实寒热的判定,主要在于疾病的症状和脉象。
三、 辨方药:
辨方药指的是药证相应,药证相应,病无不效,南辕北辙,一效难求。对于方药的判
定也主要在于疾病的症状和脉象上,下面,我们一并讨论。
一、 辨症状:
症状包括主症和兼症,不过中医教材中对主症与兼症的定义并不太清楚,只是在《方
剂学》中一提罢了。那么什么是主症呢?我认为主症就是能够反应主要病机的症状,但,主症并不是主诉症状,许多人往往把主症理解成了或认成了主诉症状,这是临床疗效不高的最最主要的原因。比如:病人主诉腰疼,但病人还有大柴胡汤证,那么,腰疼你就不应辨为主症,而应辨为兼症,让病人吃大柴胡汤,腰痛也就好了。如果医者只按腰痛去辩证,恐怕此病即将永无愈期了。明白了这一点,我认为可以说就掌握了辨症状的真谛。兼症,就是主要病机所产生的连带反应,但,不一定是患者认为不主要的症状,也许是其认为的主要症状。比如:病人有表症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又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这里表症就是兼症,是里有停水这种病机的连带反应,而不是主症,如果只治表症是永远也治不好的,只有祛除里水,表症才可痊愈。临证中对于纷繁复杂的病症只有分清了主次,辩证才有可能准确,否则,只能是劳而无功。
然而,把病症分为主症与兼证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反应一个病机的往往是一组症状,比如桂枝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所以,临床辨证切忌太过死板。我们应该把主症看为反应主要病机的一组症状,就更切合实际了。
二辨脉象:
脉象和病症在辨证论治中是相辅相成的,犹如四诊,过分强调哪一种诊断方法都是错误的。疾病病位在表的,脉象也浮,浮脉为病机向表的表现。病位在里的,脉象也沉,沉为病机向里的表现。病位在半表半里的,脉象也弦,弦为气血郁滞的表现。病性热的,其脉向浮或浮。病性寒的,其脉向沉或沉。病性实的,其脉也粗也有力。病性虚的,其脉也细也无力。以上说的是一般规律,不过,能掌握了这些提纲挈领的主要规律,也已属不已,掌握了这些规律,看病至少就不会偏离了大方向。
脉证辨准确了,方药自然不会差。不然的话,《伤寒论》中为什么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为一篇之首呢?
以上是辨证论治在六经辨证中的临床应用,若果能以此看病,必有意想不到之效果。不足之处,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