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9/01
- 帖子
- 8846
- 获得点赞
- 34
- 声望
- 0
中风用药,古今有所不同,分述如下:
(1)对历代医家409首方中统计,中风用药333种,其中应用较为集中的药物如下表:
应用频度(次)
药 物
100~195
甘草、人参、当归、防风、茯苓。
50~96
白术、生姜、附子、川芎、白芍、半夏、熟地、肉桂、黄芪、羌活。
30~49
陈皮、麻黄、独活、辰砂、干姜、天麻、牛膝、麦冬、南星、生地、细辛、大黄、麝香、杏仁、薄荷、山萸肉。
(2)对民国初年以前部分著名医家共23位的56则医案(实际统计51则)统计表明;用得最多的是甘草,其次依次为茯苓、人参、半夏、白术、陈皮、当归、生姜、黄芪、牛膝、竹沥、麦冬、熟地(10次以上)。
(3)建国后部分医家统计77例医案,用药221种,用得最多的是当归(50次),其次为白芍、钩藤、茯苓、甘草、半夏、牛膝、生地、菖蒲、地龙、黄芪(30次以上)。
(4)对80年代发表的20首专方(治疗人数2656例)用药情况统计,归纳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500
11~17
丹参、当归、地龙、川芎。
1001~1499
6~10
黄芪、红花、赤芍、水蛭。
≤1000
桃仁、全蝎。
101~1000
3~5
白花蛇、寄生、钩藤、牛膝、海藻、马钱子、葛根、胆南星、鸡血藤、蜈蚣。
50~100
2~3
大黄、柴胡、白附子、黄连、石菖蒲、郁金、杜仲、党参、山萸肉、肉苁蓉、枸杞子、全瓜蒌、甘草、淫羊霍、三七、防风、木瓜、天麻、桂枝、茯苓、枳实。
由上可以看出,古代用药以扶正祛邪、补益气血、祛风除痰为主。多用味甘之药,少用苦寒之品,与受内虚邪中学说影响有关。民国初以前用药品种及使用规律大致与古方剂类似,以扶正祛邪为主,但顺气祛痰、养血熄风药物增加。建国后,在用药上则重视养血益气、平肝熄风。近十余年来,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急剧增加。曾对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桃仁中所含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发现含有铁、锰、铜、铬、锝等,对中风患者的微量元素失常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表明活血益气的药物对治疗中风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对历代医家409首方中统计,中风用药333种,其中应用较为集中的药物如下表:
应用频度(次)
药 物
100~195
甘草、人参、当归、防风、茯苓。
50~96
白术、生姜、附子、川芎、白芍、半夏、熟地、肉桂、黄芪、羌活。
30~49
陈皮、麻黄、独活、辰砂、干姜、天麻、牛膝、麦冬、南星、生地、细辛、大黄、麝香、杏仁、薄荷、山萸肉。
(2)对民国初年以前部分著名医家共23位的56则医案(实际统计51则)统计表明;用得最多的是甘草,其次依次为茯苓、人参、半夏、白术、陈皮、当归、生姜、黄芪、牛膝、竹沥、麦冬、熟地(10次以上)。
(3)建国后部分医家统计77例医案,用药221种,用得最多的是当归(50次),其次为白芍、钩藤、茯苓、甘草、半夏、牛膝、生地、菖蒲、地龙、黄芪(30次以上)。
(4)对80年代发表的20首专方(治疗人数2656例)用药情况统计,归纳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500
11~17
丹参、当归、地龙、川芎。
1001~1499
6~10
黄芪、红花、赤芍、水蛭。
≤1000
桃仁、全蝎。
101~1000
3~5
白花蛇、寄生、钩藤、牛膝、海藻、马钱子、葛根、胆南星、鸡血藤、蜈蚣。
50~100
2~3
大黄、柴胡、白附子、黄连、石菖蒲、郁金、杜仲、党参、山萸肉、肉苁蓉、枸杞子、全瓜蒌、甘草、淫羊霍、三七、防风、木瓜、天麻、桂枝、茯苓、枳实。
由上可以看出,古代用药以扶正祛邪、补益气血、祛风除痰为主。多用味甘之药,少用苦寒之品,与受内虚邪中学说影响有关。民国初以前用药品种及使用规律大致与古方剂类似,以扶正祛邪为主,但顺气祛痰、养血熄风药物增加。建国后,在用药上则重视养血益气、平肝熄风。近十余年来,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急剧增加。曾对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桃仁中所含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发现含有铁、锰、铜、铬、锝等,对中风患者的微量元素失常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表明活血益气的药物对治疗中风具有多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