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9/01
- 帖子
- 8846
- 获得点赞
- 32
- 声望
- 0
当今时代对《黄帝内经》名义之解释总体倾向于内外之说,认为其名字没有深意,并举《庄子》内外篇来例证。其实《庄子》内、外、杂三篇,在庄子整个学问体系之中,地位各有不同,所以内、外、杂三字,各有其义,并不是简单的三个符号而已。笔者认为,在那个惜墨如金的时代,著书立说皆是字斟句酌,更何况书名,《黄帝内经》亦不例外。汉语中有内教、内学之说。内教,指佛教;内学,一指佛学,一指道教所习神仙导养之学。两家学问皆为明心见性,参禅悟道之学。《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奠基之作,吸取百家精华,与佛道内学应该不无联系。
笔者认为,《孟子·告子上》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陆九渊也认为“圣人之学,心学也”。“内”作“心”、“道”解,则可以贯穿、统一《素问》、《灵枢》两部分。也就是说,“素问”即问道、训道,无论“问道”还是“训道”,皆由心而证,而“灵枢”就是心之关键、机要。
素问就是问道、训道
素问者,问素也,缘于宾语前置。丹波元简《素问识》:“林亿等以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殷本纪》,伊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列子》、《乾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刘向《别录》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故曰太素。《素问》乃太素之问答,义可证焉。而其不言‘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天问》之类也,倒其语焉尔。”全元起云:“素,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原,五行之本,故曰素问。义未太明。”吴崑、马莳、张介宾、王九达皆以为平素讲求问答之义。赵希弁《读书后志》云:“昔人谓《素问》以素书黄帝之问,犹言素书也,俱臆度之见而已。至《云笈七签》真仙通鉴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则荒诞极矣。”
丹波元简之说,几近包括当今关于素问之注解,评说甚当,但未尽也。王洪图先生主编《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内经》中提到:“本与质似接近‘素’之原意。《素问》之名义,仍须继续探讨。”“素,本也(全元起《素问训解》)”,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素问者,问素也,问本也。道为万物之本,问素则可以理解为问道。“问,训也”(《说文解字》)。所以素问者,问素,问道,训道也。无论“问道”还是“训道”,皆由心而证。
“内”作“心”、“道”解,在《素问》文中亦有多处论证。开篇《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于物,故合于道。”王冰也有“百端之起,皆自心生”之说。
灵枢就是心之关键、机要
张介宾《类经》:“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王九达《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枢为门户阖辟所系。《生气通天论》:‘欲若运枢’。枢,天枢也。天运于上,枢机无一息之停,人身若天之运枢,所谓守神守机是也。其初意在于舍药而用针,故揭空中之机以示人。空者灵,枢者机也。既得其枢,则经度营卫,变化在我,何灵如之。”
现代的科学思想关于“灵”的解释:人类,具有一种超越常规的潜意识逻辑思维状态。中国先贤也有论及:“不可内于灵台,不可入于灵府。”(《庄子·德充府》)注:“皆谓心也。”?指人的精神状态。又如: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等)、灵明(指“心”,即主观精神)、灵机、灵感、灵性等。无论何种解释,皆与心智神有关。经文中也有论及:“粗守形,上守神。”“一者,持心也。”(《九针十二原》)“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本神》)
“枢,户枢也”(《说文》)。“枢机之发”(《易·系辞》),枢机,制动之主,指主制动的机关。“其枢在水”(《管子·水地》),枢:“主运转者也。”“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汉·赵晔《吴越春秋》),枢:“中心;枢纽;关键。”“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战国策·秦策》),枢作枢纽讲。“谓之道枢”(《庄子·齐物论》),枢:“要也。”总的来说,枢可以作机要、关键、枢纽讲。“灵枢”合起来讲就是心灵、神智的关键、机要。经文中也有论及:“上守机者,知守气也”(《九针十二原》)。
《内经》讲的是形而上之大道
《内经》流传至今,而《外经》散失,原因何在?内道心,而外物器也。举《庄子》为证:“内篇七篇,是《庄子》有题目之文,外篇则标取篇首两字,而次第编之,以羽翼内篇,尽其未尽之蕴。”(陆西星《南华经副墨》)内篇七篇之《逍遥游》、《齐物论》等表达了庄子逍遥者无待,齐物者一生死等道家重道心等核心思想,地位最重要;外篇十五补充内篇而已,次之;及杂篇十一多是后人所撰,地位更次之。由此内外之义显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中国自古轻器而重道,《内经》讲形而上之大道,颇受推崇,故而流传,《外经》散失,无从考证,疑言形而下之器,少人问津,故而散失。
内篇亡,则庄子没;《内经》无,则中医亦无从谈起。
笔者认为,《孟子·告子上》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陆九渊也认为“圣人之学,心学也”。“内”作“心”、“道”解,则可以贯穿、统一《素问》、《灵枢》两部分。也就是说,“素问”即问道、训道,无论“问道”还是“训道”,皆由心而证,而“灵枢”就是心之关键、机要。
素问就是问道、训道
素问者,问素也,缘于宾语前置。丹波元简《素问识》:“林亿等以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殷本纪》,伊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列子》、《乾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刘向《别录》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故曰太素。《素问》乃太素之问答,义可证焉。而其不言‘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天问》之类也,倒其语焉尔。”全元起云:“素,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原,五行之本,故曰素问。义未太明。”吴崑、马莳、张介宾、王九达皆以为平素讲求问答之义。赵希弁《读书后志》云:“昔人谓《素问》以素书黄帝之问,犹言素书也,俱臆度之见而已。至《云笈七签》真仙通鉴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则荒诞极矣。”
丹波元简之说,几近包括当今关于素问之注解,评说甚当,但未尽也。王洪图先生主编《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内经》中提到:“本与质似接近‘素’之原意。《素问》之名义,仍须继续探讨。”“素,本也(全元起《素问训解》)”,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素问者,问素也,问本也。道为万物之本,问素则可以理解为问道。“问,训也”(《说文解字》)。所以素问者,问素,问道,训道也。无论“问道”还是“训道”,皆由心而证。
“内”作“心”、“道”解,在《素问》文中亦有多处论证。开篇《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于物,故合于道。”王冰也有“百端之起,皆自心生”之说。
灵枢就是心之关键、机要
张介宾《类经》:“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王九达《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枢为门户阖辟所系。《生气通天论》:‘欲若运枢’。枢,天枢也。天运于上,枢机无一息之停,人身若天之运枢,所谓守神守机是也。其初意在于舍药而用针,故揭空中之机以示人。空者灵,枢者机也。既得其枢,则经度营卫,变化在我,何灵如之。”
现代的科学思想关于“灵”的解释:人类,具有一种超越常规的潜意识逻辑思维状态。中国先贤也有论及:“不可内于灵台,不可入于灵府。”(《庄子·德充府》)注:“皆谓心也。”?指人的精神状态。又如: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等)、灵明(指“心”,即主观精神)、灵机、灵感、灵性等。无论何种解释,皆与心智神有关。经文中也有论及:“粗守形,上守神。”“一者,持心也。”(《九针十二原》)“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本神》)
“枢,户枢也”(《说文》)。“枢机之发”(《易·系辞》),枢机,制动之主,指主制动的机关。“其枢在水”(《管子·水地》),枢:“主运转者也。”“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汉·赵晔《吴越春秋》),枢:“中心;枢纽;关键。”“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战国策·秦策》),枢作枢纽讲。“谓之道枢”(《庄子·齐物论》),枢:“要也。”总的来说,枢可以作机要、关键、枢纽讲。“灵枢”合起来讲就是心灵、神智的关键、机要。经文中也有论及:“上守机者,知守气也”(《九针十二原》)。
《内经》讲的是形而上之大道
《内经》流传至今,而《外经》散失,原因何在?内道心,而外物器也。举《庄子》为证:“内篇七篇,是《庄子》有题目之文,外篇则标取篇首两字,而次第编之,以羽翼内篇,尽其未尽之蕴。”(陆西星《南华经副墨》)内篇七篇之《逍遥游》、《齐物论》等表达了庄子逍遥者无待,齐物者一生死等道家重道心等核心思想,地位最重要;外篇十五补充内篇而已,次之;及杂篇十一多是后人所撰,地位更次之。由此内外之义显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中国自古轻器而重道,《内经》讲形而上之大道,颇受推崇,故而流传,《外经》散失,无从考证,疑言形而下之器,少人问津,故而散失。
内篇亡,则庄子没;《内经》无,则中医亦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