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辛,温,归脾。有降逆止呕,开胃化痰之功。姜半夏偏降逆止呕,法半夏偏燥湿化痰。
呕乃气逆不散,而半夏味辛可开郁散结,从而发散逆气,故可止呕。
半夏性香体滑,其去痰之力源于体滑,从而利大小二便以除湿。湿去则脾土自燥。但人常畏半夏性燥,而轻易以贝母代之,其实会适得其反,源于半夏乃化脾土湿痰,而贝母乃润化肺金躁痰。倘若医者湿痰躁痰不分,半夏贝母不辩,则能杀人反掌。
痰在脾经者,名曰湿痰,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食滞,其痰滑而易出。
痰在肺金者,名曰气痰,又名燥痰,气上喘促,悲愁不乐,脉涩面白,洒析寒热,其痰涩而难出。
望医者经床可以分清湿燥。
参考书籍:《医宗必读》,《本草纲目》
PS:本文观点可能过于片面,望多多包涵。
呕乃气逆不散,而半夏味辛可开郁散结,从而发散逆气,故可止呕。
半夏性香体滑,其去痰之力源于体滑,从而利大小二便以除湿。湿去则脾土自燥。但人常畏半夏性燥,而轻易以贝母代之,其实会适得其反,源于半夏乃化脾土湿痰,而贝母乃润化肺金躁痰。倘若医者湿痰躁痰不分,半夏贝母不辩,则能杀人反掌。
痰在脾经者,名曰湿痰,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食滞,其痰滑而易出。
痰在肺金者,名曰气痰,又名燥痰,气上喘促,悲愁不乐,脉涩面白,洒析寒热,其痰涩而难出。
望医者经床可以分清湿燥。
参考书籍:《医宗必读》,《本草纲目》
PS:本文观点可能过于片面,望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