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彭培初辨治中风重症经验介绍

八月惊雷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1/09
帖子
16496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摘要:本文介绍了名中医彭培初对中风危重症“中风中脏”的治疗经验,提出应按照中医固有的规律来辨别“中脏急候”及“中脏缓候”,从而分别治疗,以提高疗效。

中风病因其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变多端,类似风善行数变的特性而得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失语、偏身麻木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自古“中风一症,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 ”[1]。对急性期重症患者——“中风中脏”症情辨症确切,治疗合宜、及时是减少死亡率、致残率和加速病人康复的关键所在。

彭培初老师临床实践中十分推崇清代名医喻嘉言中风“中脏宜分缓急二候"的超俗见解。喻氏在《医门法律·律五条》中指出:“然中脏有缓急二候。中府日久,热势深极,传入脏者,此属可下,而下必使风与热俱去,填其空窍,则风不再生。若开其瘀塞,必反增风势,何以下为哉。其卒虚身中急证,下药入口,其人即不苏矣,可无辨欤。"正如张锡纯所谓:“中之重者,治不如法,危在翘足间。”可见,临床上将“中风中脏”分为“中脏急候 ”及“中脏缓候”,对中风急重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中风中脏”的认识
彭师通过深入探究古人的观点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将“中风中脏”的症情及“中脏急候”、“中脏缓候”两种不同情况归纳如下:
中脏共有证 “中脏多滞九窍”,诸脏受邪至盛,必并入于心而乱其神明。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是其特征。舌为心之苗,故舌强难言; 廉泉居舌下,心肾不约,开而流涎,舌强目瞀,昏不识人,口眼歪斜。中脏必兼中腑,中腑多着四肢,半身不遂,手足不驯。清·陈念祖《医学从众录》:“中脏者,性命危”,“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 、鼻塞、大小便难之证……”[1]。
中脏缓候 可由中腑日久,内传入脏而成,亦可见于中脏初起之轻浅阶段。昏迷症状轻浅,神志时明时糊,或白天清醒,夜来糊涂,病情进展缓慢,肢体轻瘫,肌张力低。
中脏急候 病情进展快,或见剧烈头痛、呕吐,即刻进入深昏迷。
两者除病势上有缓急之别、症情轻重之外,主要有神志昏迷浅深程度不同,一般发病后数小时至1天即很快进入深昏迷者为中脏急候,如病情是逐渐出现,缓慢加重的,病程在1周至10天以上者为中脏缓候。
对"中风中脏"的治疗
彭师认为,中风中脏因症情危重凶险,治疗必先明辨是"中脏急候"还是“中脏缓候”,并非所有昏迷患者均可通腑攻下。正如喻嘉言所谓“若夫中脏之候,多有平素积虚,脏真不守者,下之立亡,不可不慎”,“其卒虚身中急症,下药入口,其人即不苏矣,可无辨欤”,所以对“中脏急候”,应忌用通腑攻下法,对中脏缓候由中腑日久转化而来者,始可攻下通腑,但“必使风与热俱去,填其空窍,则风不再生”。
中脏缓候的治疗 彭师认为“中脏缓候”(即浅昏迷者)昏迷程度较轻浅,如神志似清若昧,或不识人,目中不了了,多属邪实痰热内闭心窍;或痰湿蒙蔽神机,治疗主张通下化痰以开窍,用礞石滚痰丸最为确切。原方由大黄、黄芩、金礞石、沉香等组成,功效:降火逐痰,收载于《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五引王隐君方(礞石滚痰丸方源出王隐君《养生主论》),主治:实热顽痰引起的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胸满痞闷,或眩晕痰多,但都有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腻, 脉象滑数有力等症。方用大黄苦寒沉降,荡涤积滞,驱热下引,配黄芩清胸中痰热,金礞石攻逐顽痰,沉香疏畅气机为诸药开导,引痰火易于下行。彭师指出:该方用黄芩清胸中无形之热,大黄泻肠胃有实之火,此即治痰必先清火之意;以礞石之燥悍,即治痰必先除湿之意;大黄、黄芩得礞石、沉香则能迅速直攻老痰巢穴。但需注意,目前市面上所用礞石滚痰丸方系《全国医药产品大全》1988年版,其方组成:上方减金礞石,加青礞石、银硝。功效:逐痰散结,通腑泄热,主治:顽痰壅塞,胸膈痞胀,神志昏蒙,大便秘结。(礞石入药,分为二种,一种是金礞石,主要成分为云母与石英,一种是青礞石,主要成分为一种形似云母的含水硅酸盐矿物,礞石入药,必用银硝煅制,其功效皆有坠痰、消食、下气,平肝之用。广东省药品标准该方加生大黄5g,降火逐痰通便之力更佳,服用该方时应空腹温开水送服或鼻伺15~30g,同时予复方丹参针20ml静滴,每日1次,持续10天,苏醒后可用牛黄清心丸1粒,口服日2次,并内服自拟天麻方。
中脏缓候(脑血栓形成)案
孙××,男性,51 岁,住院号:57541。患高血压病多年,1978年5月喉癌手术入住我院,血压控制在170 /100~110mmHg左右,在二次手术后的第二天晨起发现右侧肢体瘫痪,肌力0度,肌张力低下,口角略向右歪斜,神萎嗜睡,即请西医内科会诊,经腰穿查脑脊液后拟诊为“脑血栓形成”,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40ml,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2天;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丹参针8支静滴,每天1次,连用2周,神志仍迷糊不清,右侧肢体瘫痪,左鼻唇沟变浅,口角略向右歪,右巴氏征阳性,血压150/100mmHg。遂请中医会诊,察舌暗红,苔黄腻而干,脉弦滑,询其腑气5日未行,辨证为痰热瘀阻,上蒙神机,腑气壅实,断为中脏缓候,由中腑日久,痰热内盛,热势极深传入脏,遂急予礞石滚痰丸15g研碎,分两次鼻饲灌服以涤痰开窍,配合自拟天麻方寒热并用、清热化痰、活血通络,服药6剂,腑气通畅,神色转清,14剂后,右侧肢体肌力Ⅱ度,口角已无明显歪斜,后上方加减治疗2月而肢瘫康复。
按:患者神识不清,口角歪斜,右侧偏瘫,大便秘结,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恙匝2周,故辨其为“中脏缓候”,由中腑日久,痰热深重,内传入脏,蒙蔽心窍,旁窜络脉,所以首选礞石滚痰丸清热通腑,涤痰开窍,配合自拟天麻方寒热并用,收效快捷,此即喻嘉言氏“中腑日久,热势深极传入脏者,此属可下,使风与热俱去”之意蕴。
中脏急候的治疗 对“中脏急候”(即深昏迷者),因其症情重且危,如属邪闭内实为主,正气尚未败绝者,应以祛邪开窍醒神为主,在发病当天即交替使用安宫牛黄丸与至宝丹,6小时1次,连用24~48小时,有较好的复苏神志作用。
安宫牛黄丸乃《温病条辨》方,清代名医吴鞠通所创,为“温病三宝”之一,药物组成:水牛角粉、牛黄、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珍珠、麝香。功效:清热开窍,豁痰解毒。主治:热性病、高热、昏迷、惊厥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等。方用牛黄以清心解毒,豁痰开窍,水牛角清心凉血解毒,麝香醒脑开窍共为主药;辅以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雄黄解毒豁痰;佐以冰片、郁金,芳香开窍辟浊;朱砂、珍珠镇惊安神。吴鞠通谓“此芳香化秽而利诸窍,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苦寒通腑而泻心用之方也”。现代研究“证实安宫牛黄丸对脑组织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开窍醒神作用的原理之一”[1],“安宫牛黄丸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小剂量使用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2]
至宝丹,又名局方至宝丹,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药物组成为:犀角、朱砂、雄黄、玳瑁、琥珀、麝香、冰片、金箔、银箔、牛黄、安息香膏。功效:化痰开窍、清热解毒。主治:卒中急风不语,抽搐等症。近代也用于脑血管意外、肝昏迷、癫痫等属痰迷心窍者。方以麝香、冰片、安息香芳香化浊,豁痰开窍;牛黄、犀角、玳瑁清热解毒;雄黄豁痰解毒;朱砂、琥珀、金箔、银箔宁心安神。(《苏沈良方》收此方,云出《灵苑》;《医学启源》处方,加人参、天南星;《卫生宝鉴》所载方亦配人参、南星、龙齿;《温病条辨》亦有此方,但无雄黄、冰片、金箔、银箔)彭师认为至宝丹因含异类灵动之品,故其开窍醒神作用较安宫牛黄丸强,而清热解毒作用则逊之。
中脏急候(脑溢血)案
胡×× ,男性,57 岁,住院号:58923。患高血压病10余年。1979年5月25日下午突发右侧肢体偏瘫,口角歪斜,言语不利,送我院急诊,测血压190/110mmHg,脑脊液穿刺为血性,诊为“高血压脑溢血”收入院。予吸氧、降压、止血等对症处理,次日10时病情突变,神志昏迷,压眶反射消失,双瞳孔等大,中0.15cm,伴发热39.3℃,肢体时有抽搐,双巴氏征( ),邀中医会诊。察其形体肥胖,神识不清,鼾睡不醒,面赤气粗,喉中痰鸣,左侧面瘫,口角右歪,右侧半身偏瘫不用,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数,辨证为肝阳化风,挟痰火上蒙清窍,属中脏急候,于11时鼻饲安宫牛黄丸1粒,清心化痰,开窍醒脑,下午3时鼻饲至宝丹1粒,晚9时再予安宫牛黄丸1粒,上法交替重复使用,6小时1次,2天后痰鸣大减,身热减退,神识略清,张目欲语,至第3天下午2时神志转清,但后遗失语及右侧肢体偏瘫,血压降至130 / 90mmHg,再配合自拟天麻方合解语丹加减,半月后已能言语,右侧肢体稍能活动,肌力Ⅱ度,1月后已能在家属扶持下行走。
按:本例为“中脏急候”,发病当天即进入深昏迷,伴身热偏瘫。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内伤脾胃,积湿生热,复因肝阳素亢,烦劳,辄阳气鸱张,阳化内风,内风旋动,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挟痰火上冲,气血上逆,脑络损伤,络破血溢,邪害髓窍,脑神失养,以致脑窍不通,昏不识人;风痰挟瘀互凝络脉,以致右侧面瘫,口角右歪;风邪挟痰热旁窜经脉,气血痹阻,肢体失养,故右侧肢体偏废不用;风火亢盛,阳盛则热,故骤发壮热。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数均为风火痰热,邪实内闭神机之象,故以安宫牛黄丸与至宝丹清热祛邪、开窍醒神,每6小时1次,交替使用,醒神退热作用快捷,使患者转危为安,嗣后以自拟天麻方寒热并用,合解语丹开启廉泉而收良效。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所编.常见病证中医文献专辑.中风专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9.
[2] 吴大真,刘学春等,主编.现代名中医内科绝技(修正版)[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上海,200081) 张志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