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急性支气管炎秘方(方18首)

曾伟峻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7/08
帖子
12067
获得点赞
48
声望
0
年龄
44
治急性支气管炎秘方

10.1疏表止嗽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桑叶、菊花各10克,杏仁、炙白前、炙前胡各9克,广皮6克,荆芥5克,竹茹、生枇杷叶、连翘各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散邪降逆,化痰止咳。

【方解】外感咳嗽,邪气必由皮毛而入。皮毛为风寒所闭,内热不得外达,热为寒束,治宜解表以散寒,清里以肃肺,表解里清则咳嗽自止,方用桑叶、菊花、荆芥解表以散邪;杏仁、枇杷叶、前胡、白前、广皮降逆化痰以止嗽;竹茹清胃以化痰;连翘清热以消炎,合而用之,共奏解表清热、降逆化痰之功。

【主治】感冒后引起的咳嗽。

【加减】如表寒郁闭较重者加苏叶5克;咳痰稀白者加清半夏9克,云茯苓12克;如痰不易咯出是为肺燥,加款冬花12克或加梨膏30克,化入汤药中,肺得润则痰易出,痰出则咳自止。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颇佳。



10.2辛温止咳方

【来源】文子源,《临症见解》

【组成】荆芥、前胡、桔梗、杏仁各9克,百部、紫菀、白前各12克,茯苓15克,橘红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辛温宣肺,化痰降气止咳。

【方解】风寒外感,寒束皮毛,故方用荆芥散寒祛风,使风寒之邪由表而出;以桔梗、前胡宣肺疏表,一升一降,气得通畅,则咳嗽可止;杏仁宣肺降气;百部、紫菀、白前温肺通络,降气止咳;茯苓、橘红、甘草健脾和中,行气化痰。全方配合,既有疏表祛风、宣肺散寒,复有健脾化痰、降气止咳之功。

【主治】风寒咳嗽,证见咳嗽声重,口唾痰涎,痰多稀白,鼻流清涕,头胀头痛,或喉痒气喘,过食清凉,久咳不止,夜咳频多。舌淡,苔薄白或淡黄,脉浮缓或濡滑,或细弱。

【加减】证有偏胜兼夹,体有强弱,宜随证加减。如痰盛加法半复12克;气逆喘咳甚加旋覆花12克、麻黄3克;肺气虚寒,脾胃虚弱,本方去荆芥,加党参、白术各12克,春砂仁6克;恶风畏寒,表邪外困,加防风、紫苏叶各9克;头胀头痛加川芎、白芷各6克;风寒化热,苔微黄白加柴胡6克,黄芩、连翘各9克;湿热夹痰交蒸,痰涎稠黏,苔白腻,脉弦滑加法半夏12克,桑白皮9克,瓜蒌皮12克;痰热阻气,清窍不利,咳而喉中作梗,加牛蒡子、射干各9克;胸膈闷,腹胀满,苔白腻,加枳壳、瓜蒌皮、郁金各9克,川朴6克;伤食嗳气加神曲6克,枳壳9克;咳引胁痛加柴胡6克,青皮9克,枳壳6克;寒饮停留胸膈,口淡、吐稀涎沫,加细辛3克,干姜9克,法半夏12克,白芥子6克;胃逆呕吐夹水加法半夏12克,生姜9克,白蔻仁4.5克;寒甚四肢清冷加附子、干姜各9克;脾虚肾水上泛,咳甚痰涎壅盛,加附子15克,干姜12克,白术15克,法半夏12克;心悸怵惕、头目眩晕、痰水凌心加桂枝9克,白术15克、炙甘草、干姜各9克;气喘上逆,咳嗽痰盛加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党参12克,法半夏12克;肾虚久咳不止,腰骶酸痛,气喘加补骨脂、菟丝子各12克,胡桃肉15克。

【疗效】屡用皆效。随证加减,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重在“温散”,不管是外感风寒,肺寒咳嗽,还是内伤虚寒性咳嗽,若能随证加减得法,用之临床,均有良效。



10.3辛凉疏咳方

【来源】文子源,《临症见解》

【组成】薄荷梗6克,牛蒡子、前胡、桔梗、杏仁、桑叶各9克,瓜蒌皮、枇杷叶各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辛凉疏表,宣肺降气,豁痰止咳。

【方解】咳嗽由于风热外感,邪气束表,表邪未解,当先解表,风热为阳邪,法宜辛凉。方以薄荷梗、牛蒡子、前胡、桔梗、桑叶辛凉疏表;杏仁、枇杷叶、瓜蒌皮宣肺降气,豁痰止咳。诸药配伍为用,共奏辛凉疏表,宣肺降气,豁痰止咳之功。

【主治】风热咳嗽、痰路不爽、口干,初起或身热头痛,或微恶风寒,舌红苔薄白,或薄白而干、脉浮滑数。

【加减】随证加减,如痰盛加贝母9克,热盛加黄芩9克;初起微恶风寒,加防风、荆芥各9克;表邪化热,或肺热炽盛,身热较高。加连翘12克,黄芩9克;热伤津液口渴,加芦根15克,知母9克,天花粉12克;肺热盛气上逆,咳频气促,加黄芩9克,桑白皮12克,苇茎15克,热灼肺津成痰,痰黄稠黏,加贝母12克,冬瓜仁15克,海浮石18克,千层纸6克,苇茎18克;肺热上蒸咽喉,咽红肿作痛,加大青叶、黄芩各9克,土牛膝根15克,玄参12克;脾湿内蕴,挟痰饮上逆,痰稀呕吐,加法半夏9克,橘红3克,盐水炒竹茹6克,吴茱萸水炒川连4.5克。

【疗效】屡用效佳。



10.4张氏止嗽散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冬桑叶、杏仁泥、炒枳壳、前胡、甘草各10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可续服3~5剂。

【功用】辛凉轻清宣散。

【方解】因肺所生病,为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等证,故方用冬桑叶之气味甘寒,祛风燥湿,走肺络而宣肺气;同杏仁之气味辛甘苦温而利,除风散寒,解肌泻肺,降气行痰为主,佐以桔梗之气味苦辛而平入肺,泻热散寒,开胸利膈,行气消痰,合前胡之气味辛甘苦微寒,畅肺气,解风寒,理胸腹,下气降火,消痰止咳,加枳壳之气味甘苦微寒,化痰行气,止喘散结,消胀治咳,更用甘草之气味甘平中和,泻心火而补脾胃,以资肺气生化之源而保护肺脏。本方药仅6味,是合桑杏汤、甘橘汤、枳桔汤等方加减组合而成。配伍为用,共奏辛凉疏表,理气化痰,降逆止咳之功。

【主治】咳嗽、气逆、作呛、喉痒。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等各种原因犯肺所致的咳嗽均可用之。

【加减】随证加减,可通治各种咳嗽。

(1)风咳:咳声清高,痰少,舌红苔白薄,脉浮数,加薄荷6克,牛蒡子10克(炒打),辛凉以散风邪。

(2)寒咳:咳声稍重,痰不易出,色白,苔白薄,脉浮紧,或有头痛;加紫苏、陈皮各10克,辛温以散寒。

(3)湿咳:咳声重浊,痰白不稠,或头闷身重,苔白厚腻滑,脉缓细,加苍术6克,厚朴、陈皮、茯苓、法半夏各10克,辛温甘淡以祛湿。

(4)热咳:痰胶黏稠,色黄,或胸中隐痛,舌红苔白或黄,脉洪数,加马兜铃、天花粉各10克,鲜苇根30克,川贝母6克(研冲),轻苦微辛微寒以清热。

(5)燥咳:咳声清扬,痰少难出,多有喉舌干燥,津液不足,舌红,苔少不润,脉浮涩,加沙参、贝母、瓜蒌皮、知母、陈皮各10克,甘微苦寒轻剂以化痰生津润燥。

(6)火咳:干咳无痰,气上冲喉,口干,舌燥,苔白薄或黄而不润,脉多洪数,加天门冬、玄参、知母、天花粉各12克,生石膏15克,苦、甘寒以泻火滋阴。

(7)瘀血咳:咳嗽痰少,痰中时带血丝或血点,胸肋及胁间时发刺痛,舌尖或舌边有明显瘀血点,加紫菀、茜草、降香、鹿角霜各10克,桃仁泥6克,血竭粉、三七粉各3~6克(冲服)等味,以消瘀活血。

(8)老痰咳:痰胶色黑凝结成团,咳不易出,如吐在水中即沉于水底,口燥咽干,若饮开水则痰易出,老年及平时有吸烟嗜好者,多有此痰。加旋覆花、芒硝、捣瓜蒌子各10克,青黛拌蛤粉、海浮石粉各15克。亦可在每日饭后吞服礞石滚痰丸3克,每日1次。切忌辛温燥热之药,只宜用此等咸寒、辛甘寒之味,逐渐化除。

(9)寒湿咳:痰稀色白,咳不易出,得热则咳缓,遇寒则咳剧,苔白舌淡,肺浮紧或沉迟,加陈皮、法半夏、白茯苓各9克,干姜、桂枝各5克,辛温甘淡以散寒除湿。

【疗效】长期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本方为治一般咳嗽的通用方,亦可作为治疗各种咳嗽的基本方,随证加减,可适用于各种咳嗽。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10.5清肺理脾镇咳汤

【来源】熊寥笙,《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杏仁、茯苓、法半夏、陈皮各12克,甘草3克,桔梗9克,前胡12克,苏梗9克,炙枇杷叶12克。

【用法】用水适量煎药,每日1剂,日服3次,早、中、晚各服1次,空腹服。

【功用】清肺理脾,镇咳豁痰。

【方解】本方以杏仁宣肺清天气,法半夏燥脾洁地气,茯苓健脾利湿;陈皮理气化痰;甘草、桔梗利咽祛痰;前胡、苏梗疏风降气;枇杷叶清肺和胃,共奏清肺、理脾、镇咳、豁痰之功。张三锡云:“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徐大春著《咳嗽难医论》:“诣其研求咳嗽治法,40余年而后稍能措手。”可见咳嗽之治,实为棘手。不佞治医六十余载,因咳嗽病为四季之常见病,积六十余年之经验,深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以治肺治脾为关键,以肺为金主天气,脾为土主地气,如能保持天洁地洁,肺脾二脏气化调和,卫气固密,则脾不生痰,肺不贮痰,外邪难侵,何咳嗽之有?夫治病求本,辨证论治,为中医治咳之特色,咳嗽辨证要点,在于以脾湿、肺燥两端溯其源,六淫七情所伤探其因,人体之阴阳虚实究其本,病之寒热虚实辨其证,循此制方用药,则药随病变,病随药除,而无一成不变之方可寻。如以一方一法统治咳嗽,不加辨证,必致病随药变,药不对症,遂致迁延时日,历久难愈,咳嗽难医,职是故耳。

【主治】风寒侵肺,咳嗽气逆,口干咽痒,咳吐痰涎。

【加减】往来寒热去苏梗,加柴胡12克;口苦加黄芩9克;胸闷加枳壳12克;气喘去柴胡加苏梗9克,厚朴12克;痰稠加海蛤粉,海浮石各9克;久咳加紫菀,款冬花各12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熊氏用药经验:本方探讨了治咳之机理,提供治咳参考。愚者千虑或有一得,非敢言经验也。尤有言者,治咳之要,务须辨证选方,辨证用药,一般套方套药,切忌迷信服用。制方用药大法,外感咳嗽药不宜静,静者留邪不解,变生他病。内伤咳嗽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咳愈甚。外感风寒宜辛甘疏邪,忌寒凉收敛。内伤燥热宜甘寒润肺,忌辛香燥烈。外感久咳则火热,内伤久咳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凡此均宜详审,不可粗心大意。



10.6鱼蛤石花汤

【来源】马荫笃,《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生石膏30克,鱼腥草、双花各15克,海蛤粉、北沙参、杏仁、前胡各10克,川贝母、木蝴蝶、橘红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方解】方中鱼腥草味辛性微寒,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之功,凡因肺热而引起咳喘、吐脓痰者(肺炎、肺脓疡),用之皆有特效;双花、生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海蛤粉,川贝母化痰散结,善治痰喘火咳;前胡、杏仁宣散风热,止咳平喘;沙参润肺生津;橘红理气祛痰,兼除喉中之痒;木蝴蝶清肺开窍,理气利水而止咳,亦是治疗百日咳的有效药物。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小儿咳嗽、实热哮喘、肺炎,尢其是病毒性肺炎疗效更佳。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好。

【附记】凡虚寒证禁用本方。



10.7解郁宣肺止咳方

【来源】汪新象,《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柴胡、黄芩各12克,半夏10克,细辛6克,五味子、生姜(或干姜)、杏仁、枳壳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解郁散邪,宣肺止咳。

【方解】本方适应证以咳嗽,病程较长,夜咳为甚,吐清稀泡沫痰,苔薄白(黄)而稠,脉弦等为主要证候的患者,其病机乃邪郁少阳、导致三焦气机郁遏、肺气失宣,故法当疏畅三焦气机,解郁散邪,宣肺止咳为治。方用柴胡、黄芩、枳壳和解少阳,疏畅气机,解郁散火;半夏、生姜、细辛、五味子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杏仁降肺气平喘咳;甘草和中。全方意在解郁、宣肺、止咳。气郁解而邪散,外邪散则肺气宣而咳嗽自止。肺主宣降,肝主疏泄,三焦乃气机水火的升降,而肺的宣降靠肝的疏泄和三焦遏降调节。肝胆互为表里,胆与三焦同属少阳而司相火,其气机郁遏,相火不得泄越,化为邪火上逆于肺,则咳嗽作矣。故有“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夜咳三焦火”之说,故当以清解三焦郁火,温肺散寒为法。

本证属外感咳嗽,故“小柴胡汤”去参、枣之外,加枳壳助柴芩以宣畅气机而清解郁火,加杏仁降肺气,配柴胡降浊升清。清稀泡沫痰属肺通水道功能失调的表现,故加细辛,配姜、夏既能温化清稀泡沫之寒痰,又助通调水道之功;再加五味子之酸敛以防姜、辛之辛散,且姜、辛,味同用,收散并举,相反相成,发挥温肺化痰,敛肺止咳之作用。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夜间咳甚或昼夜阵咳,吐泡沫痰,或清稀痰,苔薄白或薄黄而润,舌质正常或偏红,脉弦细、弦数或弦。病程一周以上,伴有“少阳病,但见一证”的患者其效颇佳。

【加减】春加荆芥、薄荷、防风;夏加香薷、厚朴、陈皮;秋加苏叶、前胡、桔梗;冬加麻黄、桂枝;久咳不已加罂粟壳、丹参、桃仁;咳而遗溺者加黄芪、益智仁;喉痒者加牛蒡子、蝉衣。

【疗效】临床屡用,其效颇佳。
 
10.8桑薄清宣汤

【来源】张珍玉,《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霜桑叶6克,薄荷4克,炒杏仁3克,桔梗、陈皮、枳壳、紫菀各4克,生白芍、甘草各3克。

【用法】上药用300毫升水煎至头开时加薄荷再煎15分钟,倒出,再加水150~200毫升煎15分钟倒出,与头煎混合,分服。本方剂量适合于6岁以下,周岁以上患儿。3岁以下每服1勺(约20毫升),每日3~4次,每隔4~6小时一次。3岁以上每服2勺,日二次。

【功用】清宣外邪,化痰止咳。

【方解】今日小儿,饮食多肥甘有余,而致积痰内生;衣着多温厚太过,易郁闷生热;其体质多偏阳盛,故风寒外袭,虽为阴邪,但易以热化,内闭肺气,引发伏痰。因此,小儿咳嗽当以清宣化痰为主。据今日小儿特点,一般不宜辛温宣发,故而以桑叶,薄荷轻清宣透,达邪而不伤阴;配以宣肺祛痰止咳杏仁、桔梗,使宣降适宜,紫菀性温而不热,质油而不燥,辛发苦降,既助桑叶、薄荷之宣,又佐杏仁、枳壳之降,宣不伤阴,降不耗气,痰消邪去,枳壳与桔梗为伍,一升一降,则痰消气降。枳壳虽味苦性寒合陈皮之辛温芳香,辛温与苦寒相抑配伍,意在避其芳香化燥、苦寒败胃之害,而彰其行气化痰之效,及断生痰之源之功。生白芍一味,味酸敛阴,与桑叶、薄荷为伍,宣散祛邪而不动摇稚阴,且敛阴益阴而不敛邪,兼能清热。故本方组成宣中寓降,降中主宣,共奏轻宣清肺、消痰止咳之效。

【主治】小儿外感咳嗽。

【加减】若发热可加金银花9克;咽喉痛加牛蒡子4克,川贝母3克;不思饮食加炒麦芽6克。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颇捷,多1剂知,2剂已。

【附记】本方配伍丝丝入扣,切合病情,是治疗小儿感冒咳嗽的有效方剂。验之临床,多应手取效。用治成人外感咳嗽,依本方酌加剂量,效果亦佳。



10.9锄云止咳汤

【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

【组成】荆芥6克,前胡9克,白前6克,杏仁、贝母各9克,化橘红6克,连翘、百部草、紫菀各9克,桔梗6克,甘草3克,芦根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疏风清肺,化痰止嗽。

【方解】气管炎,多由感冒引起,治不得法,或强制其咳,或兜涩其痰,往往造成慢性,久咳不愈。此方之义,以荆芥疏散积久之风痰;前胡下气除痰;白前祛深在之痰;浙贝母治外感咳嗽,合杏仁利肺气,有互相促进作用;橘红咳而喉痒者必用;连翘、甘草解毒;百部草镇咳;桔梗利膈排痰;茅根清肺热;紫菀治伤风痰咳。诸药合力共奏止嗽之功。

【主治】气管炎,咳嗽夜甚,喉痒,胸闷,多痰,日久不愈。

【加减】痰多微喘,加海浮石9克,紫苏子9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10.10锄云利肺汤

【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

【组成】沙参9克,马兜铃6克,山药9克,牛蒡子、桔梗、枳壳各6克,化橘红4.5克,杏仁、贝母各9克,白薇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肺疏瀹、豁痰、止嗽。

【方解】方用沙参补益肺气,马兜铃开豁结痰,是一阖一辟;用山药补虚羸,牛蒡子散结气,是一补一泻;用桔梗引气排痰,枳壳下气止逆,是一升一降,这六味药相反相成,在相互制约之下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更用橘红止喉痒;白薇通鼻塞;杏仁、贝母止咳化痰;甘草亦有祛痰功效。所以对咯痰不爽、久不能愈之咳嗽症,服之如沟渠壅塞而得到疏通,气展痰豁,指日而咳症得愈。

【主治】感冒后咳嗽,咯痰不爽,喉一痒,咳即作,早起尤甚,胸闷鼻塞,脉数舌红。

【疗效】屡用神验。



10.11七味清肺饮

【来源】吴圣农,《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黄连3克,黄芩6克,冬瓜子15克,黛蛤散30克,鱼腥草30克,生川军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消炎,化痰止咳。

【方解】本证皆因肺部感染而致,故方用黄连、黄芩、鱼腥草清热解毒抗感染;冬瓜子清肺化痰;黛蛤散(青黛、蛤粉)降肝火,泄肺火,化痰止咳;生川军通腑泻热,肺与大肠相表里,通利大肠,肺热可降。诸药合用,有较强的清热消炎作用,用于肺部感染诸症最为得宜。

【主治】以发热、剧咳、痰多、胸闷、气急为主症的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10.12前芒汤

【来源】李雪丽,《新中医》(7)1987年

【组成】芒果核(或叶)30克,布渣叶15克,前胡、杏仁、桃仁各12克,桔梗、款冬花、浙贝母各10克,枳壳10克,冬瓜仁20克,鱼腥草、莱菔子各25克。

【用法】上药加水三碗半煎至八分,3小时后药渣加水再煎,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宣肺,化痰理气,消滞止咳。

【方解】本证多因外感咳嗽,或经治后尚有余邪,此时又进辛燥、肥腻、液补食物,使外邪停滞肺胃,致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积液为痰,积湿为浊,痰浊阻滞胸阳,凝聚三焦,肺络不宣,气道不畅,上逆而咳,又因素嗜辛热、肥腻,肺胃多有蕴热藏湿,一旦风邪入侵,肺俞受之,留连不解,引动伏邪,酿成本证。本证多见于青壮年,且男多于女。此与一般风寒、风热等咳嗽有不同之处,每逢民间节日之后,为犯甚多。本方治疗此类咳嗽针对性强。方用芒果核(或叶)、布渣叶入肺胃二经,能消食痰;前胡、桔梗、浙贝母、鱼腥草、杏仁宣清肺热,化痰止咳;桃仁、枳壳、莱菔子疏通三焦气机,宣透肺络,使痰浊速向上下排出,从而达到清热宣肺、化痰理气、消滞止咳之功效。

【主治】外感咳嗽挟食滞。症见咳嗽、胸闷。痰黄黏稠,咯而不爽,厌食口苦,大便积臭或硬结,小便黄或微有恶风、发热、舌偏红、苔黄腻或白厚、脉浮滑。

【加减】若发热者加黄芩、连翘;痰浓稠难咳出者加栝蒌仁;咳甚加百部、桑白皮;舌苔黄腻,大便硬者加大黄、花粉;白细胞偏高者,加红条紫草15克。

【疗效】治疗300例,均获痊愈。一般服药4~6剂即可痊愈。

【附记】红条紫草既能透疹,清热解毒、滑肠,必能宣透肺络,经数年临床观察使用,本品对邪热内闭肺络(白细胞偏高的)确有明显效果。



10.13麻杏地鱼汤

【来源】孔炳耀,《新中医》(4)1991年

【组成】麻黄3~10克,北杏仁、地龙各6~12克,鱼腥草12~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解表散寒,清热解毒,止咳除痰。

【方解】多因小儿脏气未固,老人脏气已衰,均易受风寒侵袭;小儿纯阳之体,邪易化热,老人阴阳平衡功能相对虚弱,邪亦易寒化或热化,一旦风寒外束,宣泄失调而邪困化热。因此,少儿和老人最易形成外寒内热之证。方中以麻黄、杏仁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地龙咸寒,有解热镇静、舒张支气管作用,临床上有单味用于支气管喘息的治疗;鱼腥草辛寒,清热解毒止咳,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全方辛温、辛寒并用,以辛寒为主,加入麻黄辛温,使表寒得解,配合地龙舒张支气管作用,解痉止咳,以助除痰,使内蕴邪热得以驱除,达到轻可去实的功效。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即中医的外感咳嗽(风寒、风热咳嗽)和内伤咳嗽(痰湿,肺肾虚咳嗽)。

【加减】如属风寒加款冬花、紫菀、白前、射干等;风热加连翘、桑叶、枇杷叶、前胡等;痰热加黄芩、栝蒌皮、桑白皮、芦根等;痰饮加法半夏、陈皮、白芥子、细辛等;肺阴虚加沙参、麦冬、芦根、百合等;肺气虚加党参、白术、款冬花、百部等;肾虚加苏子、党参、陈皮、巴戟天等。

【疗效】治疗100例(其中外感咳嗽77例,内伤咳嗽23例),服药一周后,结果痊愈68例,有效2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2%。其中风热咳嗽有效率100%,痰热咳嗽有效率为91.7%,而其他类型的咳嗽效果稍差。因本方辛开解痉,以助邪热宣泄,因此对风热咳嗽效果最佳。

10.14速效止咳方

【来源】张孟林,《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炙款冬花,炙僵蚕各8~12克,川贝母、炙罂粟壳各4~6克,桔梗6~8克,炙全蝎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祛风化痰,止咳利咽。

【方解】本方对寒热虚实的咳嗽均能治疗,尤以久咳不止更为适合。方中款冬花、川贝母止咳化痰作用较强,虚实咳嗽均宜;僵蚕、全蝎具有熄风解痉,化痰散结之功;桔梗祛痰止咳,利咽开音;罂粟壳收敛肺气,不因久咳而耗散,对久咳虚嗽堪称良药。

【主治】各种类型的咳嗽。

【加减】风寒咳嗽加杏仁、生姜;风热咳嗽加桑叶、连翘;风痰咳嗽加制南星、天竹黄;肺虚咳嗽加太子参、百合;肾虚咳嗽加仙茅、核桃肉。

【疗效】治疗198例,结果表明1~2天咳止的有136例(占68.6%);3~5天咳止的有60例(占30.3%),无效2例(占1.1%),总有效率达98.9%。

【附记】对急性支气管炎,方中罂粟壳一味可除之或少用为宜。



10.15沙参银菊汤

【来源】钟一棠,《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南、北沙参各15克,金银花20克,菊花10克,薄荷6克(后下),杏仁10克,清甘草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头煎用冷水约5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煮沸5~6分钟即可;二煎加冷水约400毫升,煮沸5分钟,勿过煮。两汁混合,日分2~3次服。亦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1小时后代茶饮服。

【功用】疏散风热,养阴清肺。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乃风热外邪入侵肺系所致。风热之邪最易犯肺伤津,致口干,咽痛,喉痒,舌红;肺失宣降则咳嗽气急;初起邪正相争,故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治宜轻宣风热,清肺养阴之法,使风热之邪疏散,肺气得以宣畅,则诸症自愈。方中南、北沙参清肺养阴,化痰止咳;金银花、菊花甘凉轻宣,疏散风热,同为主药;薄荷、杏仁、甘草清热透散,宣肺止咳,共为辅佐药。诸药配伍,共奏轻宣透表,疏散风热,养阴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等。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口干,喉痒咽痛,咳嗽或气急,舌质偏红,脉数。

【加减】咽喉肿痛者,去杏仁,加元参20克,桔梗6克,蝉衣10克;肺热偏盛,体温较高可加重沙参、金银花、菊花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咳嗽较剧去薄荷加前胡、象贝各15克;气急较甚去薄荷,加枇杷叶15克(包),地龙10克;宿有痰饮去薄荷,加清半夏20克,茯苓18克,芦根20克。

【疗效】多年使用,屡试屡验,疗效较为满意。

【附记】钟氏提出可采用“沸水冲泡服法”值得效法。因解表剂多数清香易挥发,久煎会影响药效,此一改中药煎煮常法,既方便病家,又可提高疗效。笔者在验证中,证明法简效优,试数例均愈。



10.16止咳定喘汤

【来源】俞慎初,《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蜜麻黄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葶苈子(布包)、蜜款冬花各6克,蜜橘红5克,结茯苓10克,清半夏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宣肺平喘,止咳祛痰。

【方解】咳喘的发病,每因感受外邪引起。肺主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外邪袭表,首先犯肺,致清肃失司;若触动内蕴痰浊,痰阻气道,肺失宣降,从而因痰而咳,因咳而喘,咳喘并见。临床上除了出现反复咳嗽外,且伴有呼吸急促,气喘痰鸣。其治从宣肺祛痰入手。方中以麻黄、杏仁、甘草(三拗汤)辛温散邪,宣肺平喘;葶苈子、紫苏子、白芥子三味是取三子养亲汤降气消痰之意。用葶苈子易莱菔子,旨在增强降气消痰平喘之效,与三拗汤配合,一开一降,疗效益彰。古人认为葶苈子是泻肺的峻品,不能轻易使用,但俞氏常以白芥子、紫苏子配合治疗痰多咳喘症,每获良效,亦未发现有任何副作用。方中又增入化痰止咳的款冬花和燥湿化痰的二陈汤诸药,目的是祛除气道痰浊,以达止咳平喘之目的。本方集宣肺、平喘、降气、祛痰、止咳诸法同用于一方,故治风寒咳喘有较好的止咳平喘功效。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

【加减】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痰黏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胸闷不舒者,加瓜蒌,郁金;如痰黄之咳喘者,可加条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本方以外邪束表(尤其风寒束表),痰浊壅肺致肺气不利之咳喘为的据,凡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轻度肺气肿等,且符合上述病机者,均可选用本方治之。风热,肺热者忌用。



10.17治咳嗽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百部、紫菀、橘络、海浮石、冬瓜仁、北杏仁各10克,五爪龙20克,紫苏子、莱菔子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降气化痰,宣肺止咳。

【主治】咳嗽(支气管炎)。

【加减】外感咳嗽加豨莶草15克,桑叶10克,薄荷6克(后下);食滞咳嗽加布渣叶15克,芒果核10克;脾虚咳嗽合四君子汤培土生金;暑热咳嗽加莲叶10克,扁豆花10克,西瓜皮15克;秋燥咳嗽加雪梨皮、沙参各15克;过食生冷之咳嗽加藿香10克,苏叶6克,生姜3片;痰热咳嗽加黄芩12克,瓜蒌15克,天竹黄10克。

【疗效】临床屡用,常获良效。



10.18辛润理肺汤

【来源】丁光迪,《百病中医集验高效良方》

【组成】带节麻黄4克,带皮杏仁10克(去尖),炙甘草6克,桔梗5克,佛耳草10克(包),橘红5克,当归10克,炮姜4克,生姜1片。

【用法】上药先用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每剂水煎两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用】辛凉润肺。

【主治】凉燥束肺,气逆干咳。症见干咳无痰,喉中燥痒,痒甚咳甚,晨晚为剧,甚时咳则遗尿,胸膺隐痛,喉声嘶急,或见咯血。舌净苔薄有津,脉细或弦。

【加减】如喉中燥痒,频咳不止者,为凉燥郁闭清窍,宜加炒荆芥5克,枇杷叶10克;如咳而遗尿,为肺气失于收敛,宜加五味子3克;如咳引胸痛,是肺气郁闭,宜加广郁金10克,桃仁泥5克;如兼见咳血者,非火为患,乃频繁咳嗽,震伤络脉,宜加荆芥炭5克,广郁金10克;由干咳变为咳而有痰,为病情好转之兆,是肺气畅达,驱邪外出的表现,不必加药,若痰多者可加姜半夏5克。病情好转,逐渐减少辛散之品。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确凿。一般服5剂见效,10~15剂可愈。

【附记】本方辨证要点是舌净苔薄,不糙不腻,有津液敷布,脉细或弦,而无数象,虽为干咳,但绝无燥热伤阴之证。笔者验证数例,均在服药5~15剂不等而愈。确不失为治疗凉燥干咳的良方。
 
堪称治咳总方。
 
收藏,慢慢琢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