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7/08
- 帖子
- 12067
- 获得点赞
- 48
- 声望
- 0
- 年龄
- 44
治胆道蛔虫病秘方
54.1清胆涤异汤
【来源】杨林,《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大黄30~50克(后入),蜣螂虫1对(研末,分2次冲服),郁金10克,木香、槟榔、枳实、白芍、生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通下驱蛔,缓急止痛。
【方解】方中以大黄、蜣螂虫为主药,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峻逐腑浊瘀积毒气;蜣螂虫性寒味咸,有通便破瘀攻毒之功,能把蛔虫异体载而推之;木香、槟榔、郁金、枳实疏肝破气之力较强,协肋主药,能疏其郁滞,冲涤异物返回胆道;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通下驱蛔,缓急止痛之功。
【主治】胆道蛔虫病。
【加减】发热,加蒲公英、金钱草;胁痛甚,加柴胡、白芍剂量加倍;胆囊肿大,加白鲜皮、炮山甲;黄疸,加茵陈;胃酸少者,加木瓜、乌梅;呕吐甚,加姜半夏、竹茹;食欲不振,加炙鸡金、焦山楂。
【疗效】治肝胆管死蛔虫35例,临床治愈(临床体征、症状消失,B超、血象正常)27例;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仍见肝胆管内残留索状物)7例;无效1例。
54.2通胆安蛔汤
【来源】黄国华,《四川中医》(12)1987年
【组成】大黄、枳实、芒硝、川椒、乌梅、川楝子各10克,茵陈、金钱草、使君子各30克。另备食醋,小儿适当减量。
【用法】先服食醋50~100毫升,一日3次(小儿减量),上药每日1剂,水煎服,煎取浓汁6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1日服3次。
【功用】通下排蛔、祛瘀止痛。
【方解】蛔虫具有钻孔性、上行性,喜碱恶酸,易钻入胆道。治以通利胆腑,安蛔止痛。方用乌梅,味极酸,配以食醋,使蛔得酸而静;川椒味辛,使其得伏;使君子肉驱杀蛔虫;川楝子理气疏肝;金钱草、茵陈清热利胆,大黄、芒硝、枳实利胆泻下通便。诸药合用,共奏通下排蛔、祛瘀止痛之效。据现代药理研究:使君子酸钾,对蛔虫有麻痹作用;川椒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可作驱虫剂。川楝子能麻痹虫体;乌梅有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茵陈有明显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物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排出等;茵陈素有驱虫作用。本方有解痉、止痛、利胆、抗菌、驱蛔等多种效能,故临床疗效满意。
【主治】胆道蛔虫症。
【加减】如腹痛不止,可在右背肩部压痛点明显处配合按摩,一般5~10分钟止痛。如呕吐甚,服药时须少量多次频服,或在上药中加入人参6克。
【疗效】治疗100例,痊愈98例,无效2例(治疗中并发了化脓性胆管炎,行了急症手术)。治疗时间:2天以内70例,3天内25例,5天以上5例,平均住院天数2.4天。止痛时间平均为1天,最短的只服1次药即止痛。
54.3驱蛔汤
【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槟榔、使君子各30克,苦楝皮根15克,乌梅5枚,木香12克,枳壳6克,川椒、细辛、干姜各3克,玄明粉9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安蛔驱蛔。
【方解】本方由《伤寒论》之乌梅丸衍化而成。方中乌梅安蛔;槟榔、使君子、苦楝皮驱蛔;川椒、细辛、干姜温脏;木香、枳壳理气,玄明粉泻下,有助于蛔虫之排出。诸药合用,有较好的驱蛔安蛔作用。
【主治】胆道蛔虫症腹痛明显者。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附记】本方为天津南开医院经验方。
54.4胆道驱蛔汤(一)
【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槟榔50克,木香、苦楝根皮、使君子、元胡各15克,大黄、厚朴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驱蛔止痛。
【方解】方中槟榔、苦楝根皮、使君子杀虫驱蛔;木香、元胡、厚朴理气止痛;大黄泻下,促进蛔虫排出。本方以驱蛔为主,对发病初期的胆道蛔虫病有较好疗效。
【主治】蛔滞型胆道蛔虫病。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本方为遵义医学院经验方。
54.5胆道驱蛔汤(二)
【来源】曹仲和,《医方新解》
【组成】广木香9克,枳壳6克,槟榔30克,苦楝皮、使君子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行气散结、驱虫定痛。
【方解】方中广木香、枳壳宽畅胃肠为主药,且广木香对止胆绞痛、舒胆肌痉挛效果好;槟榔、苦楝皮、使君子肉驱蛔杀虫为辅药,且苦楝皮与使君子肉均有明显驱蛔作用;槟榔导泻以利虫体排出,并长于驱除蛲虫和姜片虫;使君子肉尚能驱除蛲虫。诸药相伍合用,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且药味精简,配伍适当,既为驱虫良方,又有解痉止痛之效。
【主治】胆道蛔虫症。并治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及姜片虫病。
【疗效】据报道:用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病100例,治愈率为91%,有效率达100%,无1例施行手术。
【附记】马有度云:以本方合四逆散加乌梅,治疗胆道蛔虫病,取效颇捷。用于小儿蛲虫病,亦能获效。且常兼收驱蛔之效,可谓一举两得。
54.6胆蛔汤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炒榧子肉15克,使君子12克(打碎)、枣子槟榔12克(切)、乌梅10克,苦楝根白皮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驱虫,安蛔,止痛。
【主治】胆道蛔虫、肠道蛔虫,亦可治蛔虫性肠梗阻。
【加减】腹痛甚者、加木香、枳壳、砂仁;热象明显者加黄连、黄柏;大便秘结者加枳实、玄明粉、大黄;脾虚者加四君子汤或参芩白术散;蛔虫性肠梗阻亦可配合针刺四缝穴,或加服生油50毫升,口服或胃管给药。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54.7拔萃四逆散
【来源】郑慕韩,《百病中医集验高效良方》
【组成】柴胡、枳壳各5克,白芍、元胡各9克,川椒、甘草各3克,黄连6克,乌梅12克,苦楝根皮15克,元明粉12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利胆,安蛔蠲痛。
【方解】本方是由四逆散合《外台秘要》苦楝根汤,更益以安蛔蠲痛咸寒润下,取通则不痛之义化裁而成。方用柴胡、白芍和解少阳、调理气机;柴胡合枳壳升清降浊;芍药合甘草缓急舒挛;乌梅、川椒、黄连酸辛苦合用,宗前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之旨;苦楝根有泻热杀蛔之效;元胡有行气止痛之功;元明粉咸寒润下,宽肠解痉。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安蛔蠲痛之功。
【主治】蛔厥(胆道蛔虫病)。
【加减】阳明腑实加连翘、茵陈、山栀,重用元明粉;脾虚腑寒,酌加附子、桂枝。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54.1清胆涤异汤
【来源】杨林,《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大黄30~50克(后入),蜣螂虫1对(研末,分2次冲服),郁金10克,木香、槟榔、枳实、白芍、生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通下驱蛔,缓急止痛。
【方解】方中以大黄、蜣螂虫为主药,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峻逐腑浊瘀积毒气;蜣螂虫性寒味咸,有通便破瘀攻毒之功,能把蛔虫异体载而推之;木香、槟榔、郁金、枳实疏肝破气之力较强,协肋主药,能疏其郁滞,冲涤异物返回胆道;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通下驱蛔,缓急止痛之功。
【主治】胆道蛔虫病。
【加减】发热,加蒲公英、金钱草;胁痛甚,加柴胡、白芍剂量加倍;胆囊肿大,加白鲜皮、炮山甲;黄疸,加茵陈;胃酸少者,加木瓜、乌梅;呕吐甚,加姜半夏、竹茹;食欲不振,加炙鸡金、焦山楂。
【疗效】治肝胆管死蛔虫35例,临床治愈(临床体征、症状消失,B超、血象正常)27例;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仍见肝胆管内残留索状物)7例;无效1例。
54.2通胆安蛔汤
【来源】黄国华,《四川中医》(12)1987年
【组成】大黄、枳实、芒硝、川椒、乌梅、川楝子各10克,茵陈、金钱草、使君子各30克。另备食醋,小儿适当减量。
【用法】先服食醋50~100毫升,一日3次(小儿减量),上药每日1剂,水煎服,煎取浓汁6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1日服3次。
【功用】通下排蛔、祛瘀止痛。
【方解】蛔虫具有钻孔性、上行性,喜碱恶酸,易钻入胆道。治以通利胆腑,安蛔止痛。方用乌梅,味极酸,配以食醋,使蛔得酸而静;川椒味辛,使其得伏;使君子肉驱杀蛔虫;川楝子理气疏肝;金钱草、茵陈清热利胆,大黄、芒硝、枳实利胆泻下通便。诸药合用,共奏通下排蛔、祛瘀止痛之效。据现代药理研究:使君子酸钾,对蛔虫有麻痹作用;川椒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可作驱虫剂。川楝子能麻痹虫体;乌梅有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茵陈有明显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物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排出等;茵陈素有驱虫作用。本方有解痉、止痛、利胆、抗菌、驱蛔等多种效能,故临床疗效满意。
【主治】胆道蛔虫症。
【加减】如腹痛不止,可在右背肩部压痛点明显处配合按摩,一般5~10分钟止痛。如呕吐甚,服药时须少量多次频服,或在上药中加入人参6克。
【疗效】治疗100例,痊愈98例,无效2例(治疗中并发了化脓性胆管炎,行了急症手术)。治疗时间:2天以内70例,3天内25例,5天以上5例,平均住院天数2.4天。止痛时间平均为1天,最短的只服1次药即止痛。
54.3驱蛔汤
【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槟榔、使君子各30克,苦楝皮根15克,乌梅5枚,木香12克,枳壳6克,川椒、细辛、干姜各3克,玄明粉9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安蛔驱蛔。
【方解】本方由《伤寒论》之乌梅丸衍化而成。方中乌梅安蛔;槟榔、使君子、苦楝皮驱蛔;川椒、细辛、干姜温脏;木香、枳壳理气,玄明粉泻下,有助于蛔虫之排出。诸药合用,有较好的驱蛔安蛔作用。
【主治】胆道蛔虫症腹痛明显者。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附记】本方为天津南开医院经验方。
54.4胆道驱蛔汤(一)
【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槟榔50克,木香、苦楝根皮、使君子、元胡各15克,大黄、厚朴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驱蛔止痛。
【方解】方中槟榔、苦楝根皮、使君子杀虫驱蛔;木香、元胡、厚朴理气止痛;大黄泻下,促进蛔虫排出。本方以驱蛔为主,对发病初期的胆道蛔虫病有较好疗效。
【主治】蛔滞型胆道蛔虫病。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本方为遵义医学院经验方。
54.5胆道驱蛔汤(二)
【来源】曹仲和,《医方新解》
【组成】广木香9克,枳壳6克,槟榔30克,苦楝皮、使君子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行气散结、驱虫定痛。
【方解】方中广木香、枳壳宽畅胃肠为主药,且广木香对止胆绞痛、舒胆肌痉挛效果好;槟榔、苦楝皮、使君子肉驱蛔杀虫为辅药,且苦楝皮与使君子肉均有明显驱蛔作用;槟榔导泻以利虫体排出,并长于驱除蛲虫和姜片虫;使君子肉尚能驱除蛲虫。诸药相伍合用,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且药味精简,配伍适当,既为驱虫良方,又有解痉止痛之效。
【主治】胆道蛔虫症。并治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及姜片虫病。
【疗效】据报道:用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病100例,治愈率为91%,有效率达100%,无1例施行手术。
【附记】马有度云:以本方合四逆散加乌梅,治疗胆道蛔虫病,取效颇捷。用于小儿蛲虫病,亦能获效。且常兼收驱蛔之效,可谓一举两得。
54.6胆蛔汤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炒榧子肉15克,使君子12克(打碎)、枣子槟榔12克(切)、乌梅10克,苦楝根白皮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驱虫,安蛔,止痛。
【主治】胆道蛔虫、肠道蛔虫,亦可治蛔虫性肠梗阻。
【加减】腹痛甚者、加木香、枳壳、砂仁;热象明显者加黄连、黄柏;大便秘结者加枳实、玄明粉、大黄;脾虚者加四君子汤或参芩白术散;蛔虫性肠梗阻亦可配合针刺四缝穴,或加服生油50毫升,口服或胃管给药。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54.7拔萃四逆散
【来源】郑慕韩,《百病中医集验高效良方》
【组成】柴胡、枳壳各5克,白芍、元胡各9克,川椒、甘草各3克,黄连6克,乌梅12克,苦楝根皮15克,元明粉12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利胆,安蛔蠲痛。
【方解】本方是由四逆散合《外台秘要》苦楝根汤,更益以安蛔蠲痛咸寒润下,取通则不痛之义化裁而成。方用柴胡、白芍和解少阳、调理气机;柴胡合枳壳升清降浊;芍药合甘草缓急舒挛;乌梅、川椒、黄连酸辛苦合用,宗前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之旨;苦楝根有泻热杀蛔之效;元胡有行气止痛之功;元明粉咸寒润下,宽肠解痉。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安蛔蠲痛之功。
【主治】蛔厥(胆道蛔虫病)。
【加减】阳明腑实加连翘、茵陈、山栀,重用元明粉;脾虚腑寒,酌加附子、桂枝。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