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卒中“脑病”说探讨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062450)
【摘要】 卒中,当为猝中,即中风病,指急性脑血管病变。明清以前医家皆将卒中的病因病机、定位与心、肾、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明清以后才将卒中之病位定在脑。实际上由于心、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卒中,属于气的中介作用,即通过中介作用,导致脑功能失调,从而出现脑病症状。此即“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统。例举了晚清及民国医家三张的“内风脑病”学说,乃卒中“脑病”学说之端始。对卒中的病因病机,通过“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统,给予详细阐述。
【关键词】 卒(猝)中;中风病;中介作用;脑病
1 卒中概念与病机
卒中,当为猝中,应读促众(cu zhong),非读足钟,即中风病,亦称卒中风,本是中医病名[1],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变相近。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症状而得名,故其病位在脑。卒中,是由多种致病因素,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即脏腑的病理变化、功能失调,亢逆上冲于“脑”,导致脑络痹阻或血溢脑络之外,从而引起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中介作用系人体之气的功能之一,即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2]。中介作用既可以是脏腑经络之正常功能表现,也可以是脏腑经络的异常病理变化。此即“病因---中介作用(脏腑功能失调)---脑(靶器官)”轴系统。
2 卒中病位在脑
对卒中的病名解释,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云:“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3]此已明确指出卒中之病位在“脑”,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之病位及症状等相吻合。
2.1 脑病的临床表现
脑为元“神”之府,具有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的生理功能。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总称。神的内涵是广泛的,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为狭义之神的范畴[3]。而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传统观念认为是由“心”所主,实际上都是大脑功能的具体表现。所以凡是此“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失调后,则会导致脑的功能失调,出现脑病症状。具体表现有:⑴脑病的神经症状,如头痛、头(眩)晕、耳鸣、肢麻、抽搐、振颤、健忘、痴呆、不寐、魇、瘫痪、失音(语)、痿证、、谵语、嗜睡、昏迷等;⑵脑病的精神症状,如感知障碍(感觉过敏、内感不适、错觉、幻觉)、思维障碍(联想障碍、妄想)、情感障碍(情绪高涨、焦虑、恐惧)、记忆障碍(遗忘、记忆错误)、智能障碍、意志障碍等和⑶脑病的心身症状,如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癔病状态、疑病状态、强迫状态、失现实感等[4]。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经典《内经》根据古代哲学概念及五行学说的理论,将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
2.2 脑的功能分属五脏而总统于心
《内经》认为,“神”由心所主,心主神志而藏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并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而分别归属于五脏,五脏藏五神,将五脏称为“五神脏”。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神虽分藏于五脏,而总由脑所主的“元神”和心所主的“识神”来调节和控制。但历代医家皆重视心主神志而藏神,将脑所主的“元神”融于心神之内,从而忽略了脑所主的元神,并皆遵从而沿用,结果导致脑的功能未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而未充分开发研究和利用。
2.3 明清以后,脑得到重视
至明清时期,脑的功能才逐渐得到重视。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云:“脑为元神之府。”[5]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云:“灵记之性不在心在脑。”[6]等。明清时期,西说渐入,特别是到了晚清及民国时期,中医学者接受西方医学理论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并倡“中西汇通、衷中参西”。此时期“脑病”理论得到空前发展和重视,卒中“脑病”说,则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卒中“脑病”说,实源于“晚清及近代医家,师承前哲,并折衷中西医学而倡‘内风脑病’说,实为近代医家对中风一病之重大贡献。”[7]此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医家当属三张,即张伯龙(士骧)、张山雷(寿颐)和张锡纯(寿甫)。如张伯龙云:“今西医国家,以中风证为血冲脑气筋病,谓人身知觉运动,皆主于脑。”等[7]
2.4 《内经》卒中昏迷期称谓 乃三张卒中脑病说之端始
《内经》中对“大厥、薄厥、煎厥”的论述,三张皆认为是卒中病的昏迷期表现,而且是脑病症状。如张伯龙云:“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此即今之所谓猝倒暴仆之中风……今所谓中风猝仆,不知人事之病,益信西医血冲脑气筋之说,与《素问》暗合,可以互相引证……《素问》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亦即西医所谓血冲脑经。若激扰后脑,则昏不知人;激扰前脑,则肢体不动;激扰一边,则口眼喎邪,或为半身不遂,左右瘫痪等证……《素问》所谓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于西医所谓血冲脑气筋,信而有征。盖肝风内动,气血上冲于脑,扰其后脑则昏不知人,扰其前脑,在一边则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在两边则为全身瘫痪。”[7]张山雷云:“凡猝倒昏瞀,痰气上壅中风,皆由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犯冲脑,震扰神经,而为昏不识人,喎邪倾跌,肢体不遂,言语不清诸证,皆脑神经失其功用之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一条,亦即此内风自扰,迫血上菀之病,更与西学血冲脑经之说,若合符节。”[7]张锡纯云:“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经。其甚者,致令神经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西医名为脑充血证……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之为煎厥、大厥、薄厥。”[8]
3 卒中的病因病机 即“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
对于卒中的病因病机,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云:“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3]此论述非常客观公正,不同于其他教材之处在于明确指出,卒中病位在“脑”。即“病因—中介作用(脏腑功能失调)---脑”轴系失调。
3.1 “怒--肝气上逆--脑”轴系
临床观察,以情绪波动、暴怒引发卒中者最为多见。因暴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化风,或阳亢化火,风火相煽夹气血上冲于脑,煎熬血液,灼液为痰,导致痰瘀痹阻脑络,或灼伤脑络,络破血溢,瘀阻脑内,引发卒中。此实为“怒则气逆伤脑”之病机;怒为病因,而肝气亢逆起中介作用,脑系靶器官[9]。如张锡纯云:“盖肝为将军之官,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夹气血而上冲脑部,以致昏厥。”[8]
3.2 “火热--心肝上冲--脑”轴系
五志所伤、情志过极,除伤肝外,还可导致火热亢盛,从而引动心火和或肝火,气逆上冲,夹气血上冲于脑,扰于神窍,既可煎熬血液,灼液为痰致气血运行不畅,痰瘀闭(痹)阻脑络,亦可灼伤脑络、络破血溢、瘀阻脑内引发卒中[9]。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举通论》云:“怒则气上……怒则气逆。”逆,气机逆乱;上,脑也。逆由怒而生,“怒则气逆”,此即“气有余便是火”、“五志化火”之谓也。
3.3 “饮食--脾(痰湿热瘀)--脑”轴系
长期嗜食膏粱肥甘厚味、酗酒饱食,可损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火),火热生风,导致风火痰(浊)热内盛,窜犯经络,上阻神窍,闭阻脑络或灼伤脑络、络破血溢,发生卒中。或痰(浊)湿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血粘(稠)滞度增高,痰湿瘀血交结,闭阻脑络而成卒中[9]。
3.4 “劳欲—肾虚—脑”轴系
烦劳或房劳太过,可损伤元气、耗伤肾之阴精,易使阳气升张,导致气机逆乱,虚火上炎或阴虚阳亢,或兼夹痰浊、瘀血,上扰清窍脑络,导致脑络闭阻或血溢脑络之外,发生卒中[9]。
3.5 “积损正衰—脉络瘀阻(痰浊、瘀血)--脑”轴系
年老体弱 ,机体脏腑功能衰退,或久病气血不足,元气耗伤,积损正衰,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交阻于脉络,从而闭阻脑络发生卒中。
3.6 “肥胖—经络(痰湿热瘀)—脑”轴系
体质因素,如素体肥胖,或过食膏粱肥甘厚味、酗酒饱食,致形体肥胖,形成痰湿体质。痰湿壅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血粘(稠)滞增高,痰瘀交结,闭组脑络或油脂油膏过盛,痰瘀郁久而化热生火,灼破脑络,血溢脑内而成卒中[9]。
4 脑卒中之称谓
因卒中病位在脑,故名脑卒中。卒中,后写为猝中、脑猝中者,或首见于晚清及民国医家。如张山雷云:“猝中之证,肝阳上扰……猝中之病,火升痰升……猝中之患,其病标皆是肝阳暴动,其病本即为血液不充。”[7]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云:“迨至宋末刘河间出,悟得风非皆有外中,遂创为五志过极动火而猝中之论。”[8]并说:“吾国所谓中风者,即西医所谓脑猝中也。”[7]对于脑卒中一词的来源,大多数西医学者认为是西医病名,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病学专家王忠诚教授在《名医名家谈脑血管病》中云:“脑卒中是由外文stroke翻译而来,可确认为是脑血管病。并以急性脑血管病变为主。临床上所指的脑血管病发作即指急性脑血管病,因此也有人称之为脑卒中。”[10]如此说来,脑卒中系由西方传入,但卒中一词确系中医之病名[1]。因卒中病位在脑,亦名脑卒中,应读脑猝中,或与外文stroke偶合而已。
5 结语
综上所述,卒中,当为猝中,即中风病,本是中医病名,其病位在脑,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变相近。卒中是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出现“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等脑病症状。其病机是“病因—中介作用(脏腑功能失调)---脑”轴系失调。
参考文献
[1] 金栋.卒中病名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3):156,156-158
[2]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6,88—89
[3] 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4,125
[4] 施杞,周康.临床中医脑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9--33
[5]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936
[6]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医林改错注释[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8
[7]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49,49—54,56--57,64—65,86
[8]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第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11—112,112,113
[9] 金栋.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7):457,458,458,458,458
[10] 王忠诚主编.名医名家谈脑血管病[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8,48
2010-02-08.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062450)
【摘要】 卒中,当为猝中,即中风病,指急性脑血管病变。明清以前医家皆将卒中的病因病机、定位与心、肾、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明清以后才将卒中之病位定在脑。实际上由于心、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卒中,属于气的中介作用,即通过中介作用,导致脑功能失调,从而出现脑病症状。此即“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统。例举了晚清及民国医家三张的“内风脑病”学说,乃卒中“脑病”学说之端始。对卒中的病因病机,通过“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统,给予详细阐述。
【关键词】 卒(猝)中;中风病;中介作用;脑病
1 卒中概念与病机
卒中,当为猝中,应读促众(cu zhong),非读足钟,即中风病,亦称卒中风,本是中医病名[1],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变相近。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症状而得名,故其病位在脑。卒中,是由多种致病因素,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即脏腑的病理变化、功能失调,亢逆上冲于“脑”,导致脑络痹阻或血溢脑络之外,从而引起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中介作用系人体之气的功能之一,即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2]。中介作用既可以是脏腑经络之正常功能表现,也可以是脏腑经络的异常病理变化。此即“病因---中介作用(脏腑功能失调)---脑(靶器官)”轴系统。
2 卒中病位在脑
对卒中的病名解释,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云:“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3]此已明确指出卒中之病位在“脑”,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之病位及症状等相吻合。
2.1 脑病的临床表现
脑为元“神”之府,具有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的生理功能。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总称。神的内涵是广泛的,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为狭义之神的范畴[3]。而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传统观念认为是由“心”所主,实际上都是大脑功能的具体表现。所以凡是此“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失调后,则会导致脑的功能失调,出现脑病症状。具体表现有:⑴脑病的神经症状,如头痛、头(眩)晕、耳鸣、肢麻、抽搐、振颤、健忘、痴呆、不寐、魇、瘫痪、失音(语)、痿证、、谵语、嗜睡、昏迷等;⑵脑病的精神症状,如感知障碍(感觉过敏、内感不适、错觉、幻觉)、思维障碍(联想障碍、妄想)、情感障碍(情绪高涨、焦虑、恐惧)、记忆障碍(遗忘、记忆错误)、智能障碍、意志障碍等和⑶脑病的心身症状,如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癔病状态、疑病状态、强迫状态、失现实感等[4]。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经典《内经》根据古代哲学概念及五行学说的理论,将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
2.2 脑的功能分属五脏而总统于心
《内经》认为,“神”由心所主,心主神志而藏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并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而分别归属于五脏,五脏藏五神,将五脏称为“五神脏”。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神虽分藏于五脏,而总由脑所主的“元神”和心所主的“识神”来调节和控制。但历代医家皆重视心主神志而藏神,将脑所主的“元神”融于心神之内,从而忽略了脑所主的元神,并皆遵从而沿用,结果导致脑的功能未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而未充分开发研究和利用。
2.3 明清以后,脑得到重视
至明清时期,脑的功能才逐渐得到重视。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云:“脑为元神之府。”[5]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云:“灵记之性不在心在脑。”[6]等。明清时期,西说渐入,特别是到了晚清及民国时期,中医学者接受西方医学理论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并倡“中西汇通、衷中参西”。此时期“脑病”理论得到空前发展和重视,卒中“脑病”说,则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卒中“脑病”说,实源于“晚清及近代医家,师承前哲,并折衷中西医学而倡‘内风脑病’说,实为近代医家对中风一病之重大贡献。”[7]此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医家当属三张,即张伯龙(士骧)、张山雷(寿颐)和张锡纯(寿甫)。如张伯龙云:“今西医国家,以中风证为血冲脑气筋病,谓人身知觉运动,皆主于脑。”等[7]
2.4 《内经》卒中昏迷期称谓 乃三张卒中脑病说之端始
《内经》中对“大厥、薄厥、煎厥”的论述,三张皆认为是卒中病的昏迷期表现,而且是脑病症状。如张伯龙云:“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此即今之所谓猝倒暴仆之中风……今所谓中风猝仆,不知人事之病,益信西医血冲脑气筋之说,与《素问》暗合,可以互相引证……《素问》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亦即西医所谓血冲脑经。若激扰后脑,则昏不知人;激扰前脑,则肢体不动;激扰一边,则口眼喎邪,或为半身不遂,左右瘫痪等证……《素问》所谓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于西医所谓血冲脑气筋,信而有征。盖肝风内动,气血上冲于脑,扰其后脑则昏不知人,扰其前脑,在一边则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在两边则为全身瘫痪。”[7]张山雷云:“凡猝倒昏瞀,痰气上壅中风,皆由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犯冲脑,震扰神经,而为昏不识人,喎邪倾跌,肢体不遂,言语不清诸证,皆脑神经失其功用之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一条,亦即此内风自扰,迫血上菀之病,更与西学血冲脑经之说,若合符节。”[7]张锡纯云:“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经。其甚者,致令神经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西医名为脑充血证……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之为煎厥、大厥、薄厥。”[8]
3 卒中的病因病机 即“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
对于卒中的病因病机,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云:“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3]此论述非常客观公正,不同于其他教材之处在于明确指出,卒中病位在“脑”。即“病因—中介作用(脏腑功能失调)---脑”轴系失调。
3.1 “怒--肝气上逆--脑”轴系
临床观察,以情绪波动、暴怒引发卒中者最为多见。因暴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化风,或阳亢化火,风火相煽夹气血上冲于脑,煎熬血液,灼液为痰,导致痰瘀痹阻脑络,或灼伤脑络,络破血溢,瘀阻脑内,引发卒中。此实为“怒则气逆伤脑”之病机;怒为病因,而肝气亢逆起中介作用,脑系靶器官[9]。如张锡纯云:“盖肝为将军之官,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夹气血而上冲脑部,以致昏厥。”[8]
3.2 “火热--心肝上冲--脑”轴系
五志所伤、情志过极,除伤肝外,还可导致火热亢盛,从而引动心火和或肝火,气逆上冲,夹气血上冲于脑,扰于神窍,既可煎熬血液,灼液为痰致气血运行不畅,痰瘀闭(痹)阻脑络,亦可灼伤脑络、络破血溢、瘀阻脑内引发卒中[9]。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举通论》云:“怒则气上……怒则气逆。”逆,气机逆乱;上,脑也。逆由怒而生,“怒则气逆”,此即“气有余便是火”、“五志化火”之谓也。
3.3 “饮食--脾(痰湿热瘀)--脑”轴系
长期嗜食膏粱肥甘厚味、酗酒饱食,可损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火),火热生风,导致风火痰(浊)热内盛,窜犯经络,上阻神窍,闭阻脑络或灼伤脑络、络破血溢,发生卒中。或痰(浊)湿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血粘(稠)滞度增高,痰湿瘀血交结,闭阻脑络而成卒中[9]。
3.4 “劳欲—肾虚—脑”轴系
烦劳或房劳太过,可损伤元气、耗伤肾之阴精,易使阳气升张,导致气机逆乱,虚火上炎或阴虚阳亢,或兼夹痰浊、瘀血,上扰清窍脑络,导致脑络闭阻或血溢脑络之外,发生卒中[9]。
3.5 “积损正衰—脉络瘀阻(痰浊、瘀血)--脑”轴系
年老体弱 ,机体脏腑功能衰退,或久病气血不足,元气耗伤,积损正衰,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交阻于脉络,从而闭阻脑络发生卒中。
3.6 “肥胖—经络(痰湿热瘀)—脑”轴系
体质因素,如素体肥胖,或过食膏粱肥甘厚味、酗酒饱食,致形体肥胖,形成痰湿体质。痰湿壅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血粘(稠)滞增高,痰瘀交结,闭组脑络或油脂油膏过盛,痰瘀郁久而化热生火,灼破脑络,血溢脑内而成卒中[9]。
4 脑卒中之称谓
因卒中病位在脑,故名脑卒中。卒中,后写为猝中、脑猝中者,或首见于晚清及民国医家。如张山雷云:“猝中之证,肝阳上扰……猝中之病,火升痰升……猝中之患,其病标皆是肝阳暴动,其病本即为血液不充。”[7]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云:“迨至宋末刘河间出,悟得风非皆有外中,遂创为五志过极动火而猝中之论。”[8]并说:“吾国所谓中风者,即西医所谓脑猝中也。”[7]对于脑卒中一词的来源,大多数西医学者认为是西医病名,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病学专家王忠诚教授在《名医名家谈脑血管病》中云:“脑卒中是由外文stroke翻译而来,可确认为是脑血管病。并以急性脑血管病变为主。临床上所指的脑血管病发作即指急性脑血管病,因此也有人称之为脑卒中。”[10]如此说来,脑卒中系由西方传入,但卒中一词确系中医之病名[1]。因卒中病位在脑,亦名脑卒中,应读脑猝中,或与外文stroke偶合而已。
5 结语
综上所述,卒中,当为猝中,即中风病,本是中医病名,其病位在脑,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变相近。卒中是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出现“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等脑病症状。其病机是“病因—中介作用(脏腑功能失调)---脑”轴系失调。
参考文献
[1] 金栋.卒中病名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3):156,156-158
[2]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6,88—89
[3] 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4,125
[4] 施杞,周康.临床中医脑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9--33
[5]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936
[6]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医林改错注释[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8
[7]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49,49—54,56--57,64—65,86
[8]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第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11—112,112,113
[9] 金栋.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7):457,458,458,458,458
[10] 王忠诚主编.名医名家谈脑血管病[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8,48
201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