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不诊脉辩证亦可用中药乎?! 金 栋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2
不诊脉辩证亦可用中药乎?!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脉诊乃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种诊断方法;而辨证则是中医学之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有些人片面的认为,中医诊脉最准确、最神秘,诊断价值最大;而有些医者因不会辩证则舍去辩证而盲从辨病。通过多年的临床体会发现,若单凭脉诊,则贻误大焉!而只辨病不辩证,则疗效堪忧!从目前中医之临床脉诊及辩证又是怎样的呢?不诊脉及辩证有时亦可使用中药,网上不是有帖子说“中医硕士生不会摸脉”吗!这并不稀奇。为什么?

因为脉诊的诊断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淡漠,或被边缘化了;而有些疾病基本不用诊脉。因不会辩证只能盲从辨病而疗效堪忧矣!不管承认与否,这就是事实。

在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中,中药汤剂最能体现中医辩证施治的特色、精髓和价值,特别是内、妇科疾病以及许多疑难杂症者。若辩证精当,中药治疗效果明显,这当中脉诊的诊断价值最大,不能低估和忽视。所以若使用中药汤剂,必须诊脉及辩证。但是如果不用汤剂,而用中成药或中药针剂,脉诊及辩证的价值很难充分体现,有时或可忽略。何也?临床使然,西医使然。

新型中成药的问世和中药针剂的广泛使用,使得中医脉诊的诊断价值逐渐被淡漠、或被边缘化了,并使得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受到严重挑战。为什么?因为目前中成药、非处方中成药和中药针剂的使用,并非皆是中医大夫,许多是西医大夫或患者本人自行使用。西医大夫或者患者本人使用,基本上是按病选用,或按媒体广告选用,即辨病施治。这当中又有多少去诊脉及辩证乎?!对于此,脉诊及辩证则形同虚设而无任何价值。如治感冒、咳嗽、发热、慢性胃肠病、慢性肝病的中成药、非处方药中的中成药以及治疗心脑血管病中的活血药、补气活血药、补气升阳药、行气活血药和消炎的清热解毒药等等,住院后西医大夫用得最多。又有谁去诊脉及辩证乎?!又有谁会诊脉及辩证?

如果是中医大夫使用,有时要四诊合参而辨证施治。四诊合参当然有脉诊了,但是使用中成药和中药针剂是很难体现出脉诊及辩证的价值了。中药汤剂最能体现中医辩证治疗的精髓和价值,是因为能灵活变通,辩证选药,加减化裁,脉诊价值最大。而中成药和中药针剂是固定处方,很难灵活加减化裁,有其局限性,脉诊及辩证则受限制而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正因为如此,有时脉诊及辩证只是一种虚设,对于许多疾病有时并无实际的临床意义,故而有“不诊脉辩证亦可用中药乎?!”之现实与疑惑及感叹!
2010-02-08.
 
我认为可以。因为脉诊辨证极大地束缚了对病症的判断方式,中医正是抱残着这些守缺而越来越没法治病的。
 
试问诊断疾病为什么非要死靠在那一线微小的脉搏上呢?人的得病原因就都体现在那么一点点的手腕上吗?
为什么不能朴素合情理一些呢?
 
我觉得,治病是要清楚得病的原因,病起的来源是根本。
而脉诊再强大,诊到的也只是病症,就是病的现象而已。欲从现象治其病,是谓从末探本,不可得也。
 
显于色,望可知
发于声,闻可知
见于症,问可知
证于变,切可知

不知脉,不能求其变,其效难知。。
 
所以啊,望闻问切,切是最末流。
 
望为神,闻为圣,问为常,切为技。现在我们皆非神圣,又何必尽流于工技,所以取之恒常之问!
 
神圣难及,故取之巧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当然你说也有道理,试想,一个有名的中医日诊近百人,若都四诊必 备,累死也看不完
 
“不诊脉辩证亦可用中药乎?! ”

实际上有些疾病基本不用诊脉及辩证,历代方书便是例证,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千金方》、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和剂局方》、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等等。所以那些过分夸大脉诊的诊断价值,是不切实际的。
 
有以上言论者一看就是只管开药不管疗效的“医院医生”,相信你要是自己开诊所而且是纯中医,也许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临床常见患者来诊时,常一言不发,投腕待诊。什么意思?你不是中医吗?好,中医就要评脉说病。你说的准确,好,赶紧开药就是!说的不对?嘿嘿!抬身就走,嗤之以鼻!
诊脉就是临床第一关,第一关不过,是不会有多少患者找你看病的!这是事实。
“望闻问切,切是最末流”真的如此吗???就这些最末流的东西你掌握了吗?不会诊脉你认为还可以称为中医吗?如果一个对脉诊一点都不熟悉的中医,怎么能做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呢?脉理不明,四诊合参就是一句空话,这个叫作“望闻问”三诊合参。这个“三诊合参”在临床上恐怕也是一句空话,说道底就是一个“问”。这个是现在中医的通病,用问诊代替四诊合参。哪怕是西医也讲究“视触扣听”怎么可以一个“问”字了得?凡是信任中医的人,又有谁会只相信问呢?
 
四诊合参,辩证求因,良医何由三折肱,不就是为了更精确的诊断吗。大医精诚
 
诊病必先“问”明原由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现代医者都知道,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对于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史、自觉症状、既往健康状况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知道,摸脉是摸不出来的。若不问明白,仓促诊脉,难以作出正确诊断。中医经典早有明示,如《素问•征四失篇》云:“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

对于这句经旨,后世《内经》注家予以了明确客观注释。

如明•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九•四失》注云:“凡诊病之道,必先察其致病之因,而后参合以脉,则其阴阳虚实,显然自明。……不先察其因而卒持寸口,自谓脉神,无待于问,亦焉知真假逆从,脉证原有不合,仓促一诊,安能尽中病情?心无定见,故妄言作名。误治伤生,损德熟甚,人已皆为所穷,盖粗疏不精所致,此四失也。”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盖不问病因,仓促持脉以应病家之问,惟妄言诈名以欺人耳。妄言,是信口胡说。诈名,是杜撰病名……本只不问病因,卒持寸口两点,但因仅凭切脉,不能全部掌握病情,而欲妄行施治,已属粗工,病情未掌握,指下难明,心中无数,当病家询问病情时,就只能信口胡说,杜撰病名来进行搪塞,粗工的伎俩,至此就完全而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是为粗尽极。”[4]

而古代医家在诊病时就非常强调问诊的重要性,如《景岳全书•十问篇》说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症之首务也” [5],并创立了“十问歌”,至今仍沿用。清•赵晴初云:“脉居四诊之末,望、闻、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辨证之要。”(《存存斋医话稿续集》)但有的医生为了显示医技,故弄玄虚,在诊病时不是详细询问病情,而是巧言诓人,过分夸大摸脉,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结果让病人误认为只要一摸脉,什么病都知道了。久而久之,便对中医产生了在诊断上“只摸脉”的片面认识。
 
中医对有些病是可以不用诊脉,但从来不诊脉的一定不是中医。


换句话说,懂脉,未必每个患者都需要脉诊,可以做中医用中药,,不懂脉,而用中药,是瞎用,称不上中医

天使有翅膀,有翅膀的除了天使还有鸟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