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中药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3 帖子 3150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2008/08/02 #1 古代医家将陈皮、半夏、枳壳、麻黄、狼毒、吴茱萸称为六陈药。并称之为陈久者良。这其中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無 無齋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6 帖子 98 获得点赞 1 声望 0 2008/08/02 #2 为什么都要有理论根据哪? 这个思维方式我看是不利于中医学习的。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是要告诫这个那个? 在青春期我们都会有怀疑和叛逆的心态,但成了过来人了。 就会觉得那些告诫是不需要是么“理论根据”的。
为什么都要有理论根据哪? 这个思维方式我看是不利于中医学习的。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是要告诫这个那个? 在青春期我们都会有怀疑和叛逆的心态,但成了过来人了。 就会觉得那些告诫是不需要是么“理论根据”的。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2008/08/02 #3 中医的继承就是这样,传统的东西最好的途径就是到实践中去再证实,确实有效,还是要探究其理的,从中总结提高,如果糊涂着用,用到最后还是糊涂
李大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1120 获得点赞 5 声望 38 年龄 40 2008/08/02 #4 中医理论体系确实不够健全,之所以很多人不信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理不通,道不明
东 东关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01 帖子 108 获得点赞 1 声望 0 2008/08/02 #5 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气和味,六陈药之气均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容易发生副作用。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副作用,故必须将上述六种药放置一段时间,让药气逐渐挥发,至张氏所言之“稍和”为度,并不是无期限放置,否则,药就会失去功效
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气和味,六陈药之气均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容易发生副作用。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副作用,故必须将上述六种药放置一段时间,让药气逐渐挥发,至张氏所言之“稍和”为度,并不是无期限放置,否则,药就会失去功效
诚信中药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3 帖子 3150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2008/08/02 #7 白头翁先生所言极是,不管我们是学校中医还是学习其他东西,不仅要知道其然,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从中总结提高,如果糊涂着用,用到最后还是糊涂。。
杏林一脉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6 帖子 2827 获得点赞 31 声望 38 2008/08/03 #8 生药干药;陈药熟药,炙用不炙用;其分子结构是不一样的;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为更好地发挥中药运用; 若每个中医院校再开一科中药化学课,岂不美哉? 这就是《中华本草》乃目前最完善的中药典籍的原因所在。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4 获得点赞 87 声望 38 年龄 44 2008/08/04 #10 今晚读李翰卿书,其言:在灵丘县开始行医时,有大量的伤寒病出现,审之,与《伤寒论》所述之麻黄汤无异,余处以麻黄汤治之,无一例有效。我就到药店中观察所用的药物,结果发现所用的麻黄都是陈久数年的,当时考虑是否是新陈有异呢?于是我亲自到野外采回麻黄试用,结果均一剂而愈。
今晚读李翰卿书,其言:在灵丘县开始行医时,有大量的伤寒病出现,审之,与《伤寒论》所述之麻黄汤无异,余处以麻黄汤治之,无一例有效。我就到药店中观察所用的药物,结果发现所用的麻黄都是陈久数年的,当时考虑是否是新陈有异呢?于是我亲自到野外采回麻黄试用,结果均一剂而愈。
李小荣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26 帖子 67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08/08/04 #11 原帖由 花香丁 于 2008-8-4 00:00 发表 今晚读李翰卿书,其言:在灵丘县开始行医时,有大量的伤寒病出现,审之,与《伤寒论》所述之麻黄汤无异,余处以麻黄汤治之,无一例有效。我就到药店中观察所用的药物,结果发现所用的麻黄都是陈久数年的,当时考虑是 点击展开... 这个问题也要辩证的看! 很多病需要取药物的峻烈之性!
原帖由 花香丁 于 2008-8-4 00:00 发表 今晚读李翰卿书,其言:在灵丘县开始行医时,有大量的伤寒病出现,审之,与《伤寒论》所述之麻黄汤无异,余处以麻黄汤治之,无一例有效。我就到药店中观察所用的药物,结果发现所用的麻黄都是陈久数年的,当时考虑是 点击展开... 这个问题也要辩证的看! 很多病需要取药物的峻烈之性!
Y yzx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21 帖子 2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08/08/04 #12 辨病识病靠的是医生,而去疾治病靠的是药物作用; 所以完成治病救人这一过程,既要有洞察病机的医者,还需有上乘的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