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试析《伤寒论》中的脾胃证候

菟丝子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01
帖子
18268
获得点赞
102
声望
0
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是人体受纳水谷,运化精微,濡灌诸经的主要器官,诸类病证的发生演变、治疗转机,无不与之相关。《伤寒论》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诸方面,实为以脾胃为本作为治疗指导思想之楷模,论中涉及脾胃证候之条文约二百条之多。笔者试从《伤寒论》中,藉脾胃证候阐述病因病机、诊断主证病名、鉴别病证病位、揭示误治变证、确立治疗原则、推测传变预后之有关条文,择例试析,以窥一斑。

1 阐述病因病机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恃脾胃证候,知其病因,乃审证求因。17条(据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姜建国主编《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下同):“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此条以“得之则呕”揭示了湿热内蕴,禁用辛甘温之剂的病因病机。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法,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此条藉“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揭示了发汗伤阳,胃中虚冷之病机。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溅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此条中“不能食”、“大便初硬后溏”乃胃阳素虚,复感寒邪之证,是“胃中冷,水谷不别”之故。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本条“不能食”是“胃中虚冷”所致,若以胃家实误攻之,中阳更伤,必致胃败而生哕逆之变证。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该条阳明病“反不能食”,反映了“胃中必有燥屎”之病机。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13,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13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本条言无表里证,脉又浮数,当是热盛于里,“故可下之”以泄其热。下后脉不浮但数,此气分之热虽减,血分之热尚在,血热并于胃,则消谷善饥,乃至六七13不大便。所以本条藉“消谷善饥”、“六七13不大便”作出了“有瘀血”的病理结论。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此条“自利不渴”是因脾虚寒盛之故。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本条论述了邪阻胸阳,气机上逆的证治。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此条“喜唾,久不了了”指出由于脾胃虚寒、寒饮不化而致涎唾在胸脘,故日:“胸上有寒”。

2 诊辨主证

病名74条:“中风发热,六七El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此“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乃蓄水重证—— 水逆证的主证特征。96条:“伤寒五六13,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阐述少阳病轻症小柴胡汤证的主证、或然症及治法方药。129条:“何谓脏结?答日: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日脏结”。该条指明脏结主证系“饮食如故,时时下利”。180条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273条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326条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蚍。下之利不止”。上述三条均藉脾胃证候,作为诊辨何病之提纲。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此条能食与否,反映了胃阳之盛衰,胃气之强弱,且藉斯辨中风中寒。333条诊断“除中”:“伤寒六七13⋯⋯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又如382条确定霍乱主证:“问日:病有霍乱者何?答日: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 鉴别病证病位

辨病证,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本条以“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辨胃中干;以“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辨蓄水证。又332条辨别是否除中证:“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存”。
辨病势,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本条脉见关上细数乃脾胃气伤,且以“腹中饥,口不能食”判断为一二日误吐,病势尚浅;以“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判断为三四日误吐,病势已深。
辨虚实,12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本条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辨因吐下肇致之胃结成实、热聚于肠的调胃承气汤证(实证);以“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辨误吐伤脾(虚证),不可作柴胡汤证。
辨表里,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本条以“絷絷汗出”、“汗出不恶寒”辨表证已解,以“下利呕逆”、“心下痞硬满”、“干呕短气”辨里证未和。
辨寒热,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本条以“欲呕吐”辨为胃不得降、“胸中有热”;以“腹中痛”辨为脾不得升、中焦有寒,此即上热下寒。又如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本条以“欲饮水”辨为热证;以“不用水”辨为寒证。

4 揭示误治

变证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本条提示热邪内蕴者禁用桂枝汤,恐致吐脓血之变证。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本条以“水药不得入口”的阐述了发汗后,胃气已虚之误治逆证:以“必吐不下止”揭示误汗肇致的中气更虚,脾胃升降失司。89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蜕”。本条揭示了素有寒者误用汗法,致胃中虚冷,“必吐蜕”。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苓黄连汤主之”。本条以“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揭示了虚寒不利。误用吐下,导致表热内陷于上,阳气更伤于下,形成寒热格拒的胃热脾寒证。

5 确立治疗原则

脾胃是正气之源,这就决定了治病必须重视脾胃。《伤寒论》藉脾胃证候,确定治疗原则,指导组方用药,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治疗思想。如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不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苓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397条:“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上述数条中,均恃脾胃见证指导治疗,细味研读,勿赘自明。仲师还有注意饮食调摄、顾护脾胃之训。如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放令人徽烦,损谷则愈”。

6 推测传变预后

185条:“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溅溅然者,是转属阳明也”。本条以“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溅溅然者”说明太阳表证未罢而热阻于胃,转属阳明。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本条藉“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推测若不及时治疗,必将因水谷不消,湿邪内郁,而成谷疸。358条:“伤寒四五13,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本条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预测伤寒四五13,邪气入里转阴,当脾胃虚,遂邪入阴,自利欲作。270条:“伤寒三13,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本条以“能食而不呕”预告邪不传三阴,推测为脾阳不衰。383条:“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13当愈”。此以“能食”、“颇能食”预告病情转愈。339条:“伤寒热少微厥,指头黑,嘿嘿不欲食,烦躁。数13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本条中由“不欲食”到“欲得食”,提示胃气渐复,“其病为愈”。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360条:“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367条:“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369条:“伤寒下利,13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上述四条,均言脾胃阳衰,失于纳运,见诸下利。若脾胃阳气渐复,下利自止,爰可预告病有转机,多向愈可治;若下利不止,是脾胃化源将竭,则难有生机,故推测预后不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