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肠胃蠕动快,屁多,有齿痕舌,10年病史,希望能有好心人帮助

丘处机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2/07
帖子
15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我一直有个难言之隐,就是肠胃很不好,蠕动快,屁特别多,非常影响交际,今到论坛,希望有好心人指点迷津。
病因如下:
本人26,男性,患病已有10年正,从小身体不是很好,经常发烧,头发打生下来就少且黄,小时候常吃饭的时候水泡饭;而且不注意身体,夏天运动后常喝冷饮。而且小的时候从别的小朋友出学得摩擦刺激下体以获得快感的恶习,从6岁一直持续到12岁,总的来说频率不高,但是后来回想其感觉很伤阳气。、
初中时这个恶习得到控制,三年可能只有只有十几次,这个时候肠胃还没有出现蠕动过快和屁多的现象,但是饭量和同龄人比起来要差点,经常吃饭时没胃口。
到高一(99年)时候开始就有点屁多了,但因为量很少,我一直以为是体味过重;到高二(2000年)的时候就比较严重了,感觉屁时不时从屁股漏出来,看过中医,好像开得有人参,吃了几付药后反而肠鸣和打屁的现象好像一下子就冒出来了,忍都忍不住,当时询问医生,医生说正常的,就继续吃了两天,结果症状到了一天24小时都在打屁和肠鸣情况,只有停药了;(2001年~2002年)高二到高三陆续吃过整肠生,丽珠肠乐,黄连素,庆大霉素,都没效果;高三(2002年)的时候因有次吃冷酥肉(没把肉热开)导致腹泻了一周多,肠胃问题日益严重,当时好像是吃的什么东西隔1个小时就拉出来了,都好像没怎么消化。从吃中药开始屁股一直是湿湿的像大便后没擦干净,这种情况一种持续到2009年才慢慢有好转。
高中那次腹泻后一直比常人怕冷,基本上都要比别人多穿一件衣服,而且小腹左下部分一直发热(感觉好像是脾脏的地方在发炎)高三体检的时候医生说是脾大。到了大学之后一直锻炼身体,又拼命增加饭量,体重才从高中的90多斤变为130多,到大学毕业完,基本上小腹才左下部才没怎么发热,还有一个是因为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因为每次SY完后那几天肠鸣和打屁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在高中和大学期间SY次数也很少。
参加工作后肠蠕动勤和**多的现象一直存在,早上大号后要好点,但是只要吃饭后还有喝水和症状就会很明显。
09年年初的时候经朋友介绍吃一位火神派中医的药,医生诊断是脾阳不足(有齿痕舌,白苔,脉沉,还有面白,说话的时候总感觉气不是很足,),同时脾阳影响肾阳(总觉得阴囊很湿,而且根部一直发热)。医生开的是以姜附桂为主的药,但是吃完之后肠鸣和屁多的现象一直没有好转,反而痰变得非常多(白痰,一直到今年2010年都是这样)所以吃了两个月后又停了。09年一年把SY这个坏习惯解除掉了,期间也坚持早睡和站桩锻炼,身体这一年非常健康,都没得什么病,但是齿痕舌,肠鸣和屁多的现象一直在,2000年到09年大便一直不成形,到09年底的时候在用中里巴人书中介绍的推腹法推腹的时候怀疑肚子常年不适的感觉(不明显,但是注意的时候会感觉到,而且在推腹的时候的感觉左边和右边比明显有异常的感觉,很像手掌的热量传不进左腹)就因为脾胃热量不够,就吃了两周的附子理中丸,那两周就一直打喷嚏和流鼻涕,感觉好像是因为09年身体状况好点后配合药的功效把脾胃里面的寒气排出来一样。吃完两周后再吃附子理中丸效果就不明显了,因为网上看了很多类似的症状和医生的治疗方法,我又吃了2天的附桂理中丸,但是马上就口干舌燥,只好在今年2月初的时候再次找09年那个火神派的中医看。医生还是认为是肾阳影响的脾阳,但还没影响到心阳(大概是这个意思),说现在治疗的办法还是先治脾阳,再治疗心阳,而且
委婉的说去年方子可能没弄好,给我变了方子(第一次):
桂枝15 苍术15 白术15 法夏20 陈皮15 砂仁15 白寇10 茯苓20 黄芪50 炙甘草8 党参15 南山楂25 吴茱萸10 小蓟15,主要目的是把中焦脾胃里面的湿排出来,吃了三天之后感觉好像没什么效果,反而肠鸣和**的现象还更多了,而且一天一次大便的改为了一天二次到三次大便,齿痕舌依旧,我有一个亲戚,略通中医,我质询他,他说方子里面没有让人拉肚子的药,也搞不懂为什么,这三天的药吃完后再找这位火神派的医生看,说了吃药的症状,他认为可能是脾胃太虚弱了,但是不很确定原因,就又
变了方子:(第二次):
桂枝15 黄芪20 党参25 茯苓25 炒白术25, 升麻15, 炒苍术15, 炙甘草50, 炮姜35, 砂仁20 豆蔻15, 吴茱萸15 小茴香,20,又开了三天,而且还去配了什么固本培元的药(好像有紫河车)让我吃一个月试试,他说他以前碰到过有个肠鸣屁多的病患,所以突然想到这中固本培元的办法(而且在配这个药方之前问我什么时候有腹泻的情况,我说是10年前,还问我之前身体情况怎么样,瘦不瘦),
我想问的是:1这位火神派的中医的诊断结果是对的吗?
2如果是对的,那为什么我吃最近的药的时候要拉肚子,而且屁还更多了?
3如果大家有什么补充和建议意见,希望帮助我,说实话,得这个病整整10年了,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希望能

有好心人帮助我。
我补充下其他的症状:
1大便10年一直不成形,感觉便中水比较多,
2之前到冬天手足很容易冰冷,近两三年又好转,特变是最近一年年冬天脚都没有冷透过,只是手感觉还不是很暖和;
3手脱皮现象09年有,痰非常多,都是白痰;
4 下眼皮黑眼圈很明显,好像是脾虚;
5 嘴唇比常人要红,吃完麻辣的或是喝酒后感觉好像有点肿大一样;
6 每天早上醒来都觉得脸颊有点浮肿;
7 有轻微脱发现象,09年戒除SY后消失,头发慢慢回复;
8,阴囊根部一直有点热,09年初吃完火神派的药之后阴囊潮湿的情况倒是基本没有了;
9 ,曾有突聋的情况,后高压氧治好;
 
我补充下:
1大便10年一直不成形,感觉便中水比较多,
2之前到冬天手足很容易冰冷,近两三年又好转,特变是最近一年年冬天脚都没有冷透过,只是手感觉还不是很暖和;
3手脱皮现象09年有,痰非常多,都是白痰;
4 下眼皮黑眼圈很明显,好像是脾虚;
5 嘴唇比常人要红,吃完麻辣的或是喝酒后感觉好像有点肿大一样;
6 每天早上醒来都觉得脸颊有点浮肿;
7 有轻微脱发现象,09年戒除SY后消失,头发慢慢回复;
8,阴囊根部一直有点热,09年初吃完火神派的药之后阴囊潮湿的情况倒是基本没有了;
 
这病应该是胃寒肠热,挟有内湿。用半夏泻心汤合茯桂术甘汤也许有效。
 
经方老师,像齿痕舌是怎么回事呢?还有我脾胃是不是很虚弱哦,我吃饭胃口都不错,但是就是一道下午5点~8点肠胃就开始响了,而且打屁, 有医生说是运化动能太差了,我感觉我也是有点虚胖,虽然经常运动,但是肌肉好像不多,
 
回复 4# 丘处机


体内有水湿的人,就会有齿痕。胃寒,食物不消化,遗入肠中,肠加速蠕动以代替胃功能,故肠热,即肠虚热。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发酵成气,故可见屁多。肠热又可见下利,胃寒又可见畏寒。
 
老师,那像我这两天吃了中药为什么反而这些症状还加重了呢?是排病反应还是其他??
 
胃寒之人,多血运不畅,四肢为人体之末,故可见手足冷。
 
经方老师,那吃这两次的中药我反而拉稀和屁多还有肠鸣,是寒气排出来了(排病反应)还是怎么回事呢?
 
你说的肠胃响,应该是肠鸣。有时候刚开始服用药物,机体功能增强,有时候也会出现好象症状加重了,但很快就会好了。就是他们说的排病反应的。但依我看,你的病中有肠虚热,又有胃寒,又有寒湿水饮,用半夏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应该相对会好一点
 
还有,胃口好并不代表脾胃好。消化好,才算脾胃好。我是不是有点啰嗦了?
 
好的,经方老师,我这段时间再把我的病情发展情况再每日更新,谢谢老师不厌其烦帮助!
"肠虚热,又有胃寒,又有寒湿水饮,用半夏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我记住了,明天我再咨询下,
再次谢谢!
 
樓主,你這是大氣下陷,吃一些升陷湯就會好一些了。
 
當然,想服升陷湯的必要條件,是你的屁不能有多少臭味。如果臭氣大,就是另一回事了。
 
回复#东楚龙野虎
怎么说呢?2002年~03年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臭味的,现在呢,好像有点味道哦,哎,这个病太影响交际了
 
今天是吃如下方子药:
桂枝15 黄芪20 党参25 茯苓25 炒白术25, 升麻15, 炒苍术15, 炙甘草50, 炮姜35, 砂仁20 豆蔻15, 吴茱萸15 小茴香,20
和老师配的固本培元(好像有紫河车,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感觉有点腥味)的粉粉的第二天,拉肚子的症状要好一点,没有那么想上厕所,但是还是屁多;感觉好一点的是好像白痰要少一点了,还有齿痕舌好像也要少一点了,而且骑车上下班的时候觉得身体很热,刚开始把手套脱了,最后都热得把衣服挠起来了,(自我感觉不是09年吃附桂中药的时候的燥热,而是很舒服的热,)然后感觉视觉和嗅觉还有精神这两天都有很大提高,好像有点回到了青春期的那种感觉,
固本培元的粉粉应该不会这么有效吧??!!
 
哦,看你方子,裡面就有升陷湯的主要藥物。
 
谢谢东楚龙野虎好心人。
因为吃药以后两小时就要大号而且屁更多,所以给火神派中医老师说了,老师也有点郁闷,不敢用黄芪补气了,吃这个药候为什么要拉肚子他也没说,就换了方子:
白附片:60干姜50 炙甘草80 官桂75法半夏20 砂仁15 豆蔻10 小茴香净20 炮姜 35 海螵蛸20 茯苓25 , 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变方子,只有明天吃了再写情况,这几天真成了屁王
 
泄泻20余年治验解惑
患者,男,54岁,2006年6月26日初诊。20多岁时即开始泄泻,日四五次,泻出物或为稀便,或为水样,伴肠鸣隐痛,倦怠乏力,感冒不断,中西药治疗无效。去年8月因“心动过速”昏迷,出院后更增易饥,皮肤不定处灼热感等症。形体消瘦,面色苍黄少华,脉虚数,舌苔薄黄。诊为泄泻,辨证为元气不足,谷气下流,阴火僭越,脾失健运。处以升阳益胃汤原方:红参10g,炒白术12g,黄芪30g,黄连10g,法夏12g,炙甘草10g,陈皮10g,茯苓12g,泽泻3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2g,柴胡10g,白芍12g,生姜10g,大枣20g。 7月3日二诊。上方服3剂,便稀程度减,肠鸣,恶寒,易饥感及皮肤灼热感均减轻。原方再服7剂。 7月12日三诊。大便渐成形,日仅2次,腹鸣止,再服原方5剂。7月20日除乏力、多食后胃不适外,已无其他不适,大便条状,精神转好,纳食正常,改用参苓白术散善后。 老师本例患者病程长达20多年,久经中西医治疗,或小效一时,或全然无效。用常规健脾利湿、涩肠止泻、温中健运等法显然难以收效。联系到该患者易饥,皮肤不定处灼热感,我想到了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出升阳益胃汤时所标示之主证:“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大便不调——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认为该患不仅症状相似,且病机符合,于是试投,果一箭中的。 学生泄泻一证,古有濡泻、洞泄、腹泻、注泻、暑泄、大肠泄、下利等名称,现代多以外感,食滞,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分型诊治。老师一开始即跳出了以上泄泻诊治范围,选用了李东垣针对脾胃阳气下降,阴火上乘所立的升阳益胃汤,且随手取效。请先给我们讲一讲您的临床思路好吗? 老师接诊这个病人,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一个有着20多年病史的患者,中西药早己遍尝,常规治疗不应再在考虑之内:第二,这么长的病史,外感或食伤致泻的可能已不复存在;第三,排除以上两点后,再对其泄泻性质和伴见诸症深入思考,其证无肝肾受累之象,而有脾胃受伤及肺气之征,尤有提示意义的是,有皮肤不定处灼热这一被东垣视为阴火僭越之特征性见症。据此认为,其病机和症状与东垣所立的升阳益胃汤证完全相符,因而选用了该方。 这一思路说明,诊治疑难病首先必须从思维上跳出常规诊疗圈子。突破常规思维后,思路可纵横驰骋,在自己的知识库中寻找和选择最佳诊疗方法。这可能是一个复杂过程,也可能是一个简单选择。本例采用的汤证辨证法就是一个简单选择。这种“简单”,不是说其技术简单,而是说临证思维活跃的医生,跳出循轨思维后,可能一下就会看到通常远离视线而又极合适的治法。这种选择的获得,不仅取决于技术水平,更取决于思维能力。思维不畅者,纵然知道该方该法,临床未必能想到。故有不怕不知道,就怕想不到之说。 学生看来临证思维对于取得临床疗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刚才讲到本例病案治疗应用的是汤证辨证法,什么是汤证辨证?它在临床又怎样使用呢? 老师汤证辨证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临床遣方用药法,也是一种最早使用的辨证论治方法。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辨治的。其应用原则是,有是证用是方。即只要见到该方出方原条文所列之“证”,即可使用。它省去了中间辨证环节,这一点不仅对因临床时限而难以深入辨证者,有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同时对于因常规辨证法难于理解而被废用的方剂,提供了实际使用的可能。而经验证明,有时这是一些从不被人重视的方剂发挥奇特效果的惟一途径。为什么汤证辨证法会有这么独特的作用呢?这是因为创方医家所列之“证”,均为其无数次重复,而得以确认;而所定之药,又为其反复筛选始得以确定,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有的到今天还难以被清楚认识。如《金匮要略》之古今录验续命汤,条文云可“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但所用之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等药,很难找到与所列症状之对应关系。换言之,离开了汤证辨证法,用其他任何辨证法恐怕都难以理解以上组合,而先师江尔逊却具证用之,治疗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等引起的瘫痪,收到了神奇的效果。多年来我们沿用,亦历验不爽。可见,汤证辨证是一种不可取代的辨证论治方法。这种“证”经方最为典型,而时方也从不忽视。如四君子汤为运化力弱,食少便溏,面色萎白,语言低微,四肢无力等脾气虚弱证而设;若伴见胸膈不利,呕吐吞酸等夹痰湿者,则为六君子汤证;若再见腹满气滞,嗳气纳呆等,则为睥虚失运,气滞痰生之香砂六君子汤证。现在医界正着力研究的方证关系,就是要对汤证辨证蕴含的深刻内涵加以揭示。 学生由此看来,方是随证出的。面对这个腹泻患者,您采用了治疗泄泻并不常用的升阳益胃汤,请给讲讲该方所适用的泄泻的证候特点,好吗? 老师该证的病机可以用“元气不足,谷气下流,营气不濡,阴火上僭”加以概括。其症状表现是,元气不足,致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谷气下流,致大便不调,小便频数;营气不濡,致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阴火上僭,致口苦口干,或身无定处发热等,导致该证的根本原因是饮食劳倦所伤。因此,凡具上述临床表现者,即可称为升阳益胃汤证。本例病人具有腹鸣腹泻,倦怠肢懒,面色苍黄,形体消瘦,身无定处发热等,可说是完全符合该方主证,故用之即效。 学生这个病机确实不是通常泄泻证所具有的。因此,常规治法很难收效。这也许就是一部分泄泻病人久治无效的原因吧。东垣针对这种病机设计出了疗效卓著的升阳益胃汤,该方补泻同用而远离固涩,疏渗同施而不独实脾,确实匠心独具。而对其组合机理,我还不甚明了,请老师讲一下该方的立方主旨。 老师该方的方名即体现了其功效,药物组合又体现了东垣先生脾胃学说的一个重要理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具体讲该方由三大类组成:一类为升阳,柴胡、羌活、独活、防风,既有升清降浊之功,又起风以燥湿作用;二类为益胃渗湿,白术、人参、黄芪、炙草、茯苓、半夏、陈皮、泽泻、白芍,所谓益胃,实为益脾,补脾复渗湿,是为健脾运湿;三为泻阴火,黄连用以降熄阴火。在元气不足与阴火僭越这对矛盾中,元气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元气不足与脾肺亏损又可互为因果。因此,在针对亏损和不足的同时,加用黄连,就构成了一个对元气不足,谷气下流,营不濡养,阴火僭越病机独具针对性的方剂。 学生既诊为泄泻,必有大便次数增多和粪便清稀,甚至水样等表现,那么升阳益胃汤所针对的泄泻,其泻出物的性质如何辨别呢? |||患者,男,54岁,2006年6月26日初诊。20多岁时即开始泄泻,日四五次,泻出物或为稀便,或为水样,伴肠鸣隐痛,倦怠乏力,感冒不断,中西药治疗无效。去年8月因“心动过速”昏迷,出院后更增易饥,皮肤不定处灼热感等症。形体消瘦,面色苍黄少华,脉虚数,舌苔薄黄。诊为泄泻,辨证为元气不足,谷气下流,阴火僭越,脾失健运。处以升阳益胃汤原方:红参10g,炒白术12g,黄芪30g,黄连10g,法夏12g,炙甘草10g,陈皮10g,茯苓12g,泽泻3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2g,柴胡10g,白芍12g,生姜10g,大枣20g。 7月3日二诊。上方服3剂,便稀程度减,肠鸣,恶寒,易饥感及皮肤灼热感均减轻。原方再服7剂。 7月12日三诊。大便渐成形,日仅2次,腹鸣止,再服原方5剂。7月20日除乏力、多食后胃不适外,已无其他不适,大便条状,精神转好,纳食正常,改用参苓白术散善后。 老师本例患者病程长达20多年,久经中西医治疗,或小效一时,或全然无效。用常规健脾利湿、涩肠止泻、温中健运等法显然难以收效。联系到该患者易饥,皮肤不定处灼热感,我想到了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出升阳益胃汤时所标示之主证:“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大便不调——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认为该患不仅症状相似,且病机符合,于是试投,果一箭中的。 学生泄泻一证,古有濡泻、洞泄、腹泻、注泻、暑泄、大肠泄、下利等名称,现代多以外感,食滞,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分型诊治。老师一开始即跳出了以上泄泻诊治范围,选用了李东垣针对脾胃阳气下降,阴火上乘所立的升阳益胃汤,且随手取效。请先给我们讲一讲您的临床思路好吗? 老师接诊这个病人,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一个有着20多年病史的患者,中西药早己遍尝,常规治疗不应再在考虑之内:第二,这么长的病史,外感或食伤致泻的可能已不复存在;第三,排除以上两点后,再对其泄泻性质和伴见诸症深入思考,其证无肝肾受累之象,而有脾胃受伤及肺气之征,尤有提示意义的是,有皮肤不定处灼热这一被东垣视为阴火僭越之特征性见症。据此认为,其病机和症状与东垣所立的升阳益胃汤证完全相符,因而选用了该方。 这一思路说明,诊治疑难病首先必须从思维上跳出常规诊疗圈子。突破常规思维后,思路可纵横驰骋,在自己的知识库中寻找和选择最佳诊疗方法。这可能是一个复杂过程,也可能是一个简单选择。本例采用的汤证辨证法就是一个简单选择。这种“简单”,不是说其技术简单,而是说临证思维活跃的医生,跳出循轨思维后,可能一下就会看到通常远离视线而又极合适的治法。这种选择的获得,不仅取决于技术水平,更取决于思维能力。思维不畅者,纵然知道该方该法,临床未必能想到。故有不怕不知道,就怕想不到之说。 学生看来临证思维对于取得临床疗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刚才讲到本例病案治疗应用的是汤证辨证法,什么是汤证辨证?它在临床又怎样使用呢? 老师汤证辨证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临床遣方用药法,也是一种最早使用的辨证论治方法。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辨治的。其应用原则是,有是证用是方。即只要见到该方出方原条文所列之“证”,即可使用。它省去了中间辨证环节,这一点不仅对因临床时限而难以深入辨证者,有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同时对于因常规辨证法难于理解而被废用的方剂,提供了实际使用的可能。而经验证明,有时这是一些从不被人重视的方剂发挥奇特效果的惟一途径。为什么汤证辨证法会有这么独特的作用呢?这是因为创方医家所列之“证”,均为其无数次重复,而得以确认;而所定之药,又为其反复筛选始得以确定,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有的到今天还难以被清楚认识。如《金匮要略》之古今录验续命汤,条文云可“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但所用之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等药,很难找到与所列症状之对应关系。换言之,离开了汤证辨证法,用其他任何辨证法恐怕都难以理解以上组合,而先师江尔逊却具证用之,治疗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等引起的瘫痪,收到了神奇的效果。多年来我们沿用,亦历验不爽。可见,汤证辨证是一种不可取代的辨证论治方法。这种“证”经方最为典型,而时方也从不忽视。如四君子汤为运化力弱,食少便溏,面色萎白,语言低微,四肢无力等脾气虚弱证而设;若伴见胸膈不利,呕吐吞酸等夹痰湿者,则为六君子汤证;若再见腹满气滞,嗳气纳呆等,则为睥虚失运,气滞痰生之香砂六君子汤证。现在医界正着力研究的方证关系,就是要对汤证辨证蕴含的深刻内涵加以揭示。 学生由此看来,方是随证出的。面对这个腹泻患者,您采用了治疗泄泻并不常用的升阳益胃汤,请给讲讲该方所适用的泄泻的证候特点,好吗? 老师该证的病机可以用“元气不足,谷气下流,营气不濡,阴火上僭”加以概括。其症状表现是,元气不足,致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谷气下流,致大便不调,小便频数;营气不濡,致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阴火上僭,致口苦口干,或身无定处发热等,导致该证的根本原因是饮食劳倦所伤。因此,凡具上述临床表现者,即可称为升阳益胃汤证。本例病人具有腹鸣腹泻,倦怠肢懒,面色苍黄,形体消瘦,身无定处发热等,可说是完全符合该方主证,故用之即效。 学生这个病机确实不是通常泄泻证所具有的。因此,常规治法很难收效。这也许就是一部分泄泻病人久治无效的原因吧。东垣针对这种病机设计出了疗效卓著的升阳益胃汤,该方补泻同用而远离固涩,疏渗同施而不独实脾,确实匠心独具。而对其组合机理,我还不甚明了,请老师讲一下该方的立方主旨。 老师该方的方名即体现了其功效,药物组合又体现了东垣先生脾胃学说的一个重要理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具体讲该方由三大类组成:一类为升阳,柴胡、羌活、独活、防风,既有升清降浊之功,又起风以燥湿作用;二类为益胃渗湿,白术、人参、黄芪、炙草、茯苓、半夏、陈皮、泽泻、白芍,所谓益胃,实为益脾,补脾复渗湿,是为健脾运湿;三为泻阴火,黄连用以降熄阴火。在元气不足与阴火僭越这对矛盾中,元气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元气不足与脾肺亏损又可互为因果。因此,在针对亏损和不足的同时,加用黄连,就构成了一个对元气不足,谷气下流,营不濡养,阴火僭越病机独具针对性的方剂。 学生既诊为泄泻,必有大便次数增多和粪便清稀,甚至水样等表现,那么升阳益胃汤所针对的泄泻,其泻出物的性质如何辨别呢? |||老师在该方使用时,这还不能作为首要问题。这是因为该方所适用的泄泻均是慢性的,虚实夹杂,病涉多脏,表现不一。从泻出物而言,已多不是急性泄泻时之大量水样物,故东垣在表述其性质时使用的是“大便不调”,这说明可为水样,也可是稀便,或者黏液便。我曾治某患,年仅34岁,泄泻达15年。每次排出极少黏液便,时轻时重,重时日排四五次,伴肠鸣腹胀,肢体筋脉疼痛,目红,乱梦连天,脉细数,舌苔薄白。该病虽为黏液便,但无脓血后重,而其伴见症目红、乱梦连天则提示了“阴火僭越”,肢体筋脉痛又反映了营不濡养,于是,处升阳益胃汤原方3剂。二诊时目红消失,乱梦大减,尤其可喜的是,大便每日仅1次,且量明显增多,通畅而无黏液,续用前方加黄芪以巩固疗效。 学生老师所论使人看到了一代宗师李东垣突破脏腑辨证,融汇经典,出神入化的立方匠心,但我还有一点不明白,即乌梅丸也是桂枝、细辛等“风药”和黄连、黄柏等苦寒药,及当归、人参等益气药同用,也治久利,它在临床的使用原则和辨证与升阳益胃汤有哪些不同呢? 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因为它是一个具有普遍鉴别意义的典型。首先,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厥阴内寄相火,阴中有阳,病后每多寒热错杂,厥阴风木,又常影响中土,因而多土虚木克证。乌梅丸寒热并用,土木两调,正是针对这种病机而设的。该方主治为蛔厥,其酸苦甘辛合用,又是对蛔“得甘则动,得苦则下,闻酸则静,得辛则伏”的全面考虑。《伤寒论·厥阴》病篇338条在详述了蛔厥的症状后,出乌梅丸,最后加了一句“又主久利”。说明该方主治是蛔厥,并可用治久利。这种久利是什么表现昵?当然是经久不愈的寒热错杂证。去年我治一37岁之男子,交替泻稀烂便,水样物,黏液便7个多月,粪检有脂肪球、白细胞,肠镜检查无异常,某大学附院诊为肠功能紊乱症,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患病半年多,体重下降约15kg。来诊时日泻2~6次,便后肛门灼热胀痛,脉迟细,舌质红,苔黄。诊为寒热错杂之久利证,处以乌梅丸加石榴皮、生麦芽。服药2剂泻即止,再服3剂仅余肛门热胀感,加枳壳、木香,又服4剂痊愈。两个月后体重恢复正常。以上理论认识和临床案例说明,乌梅丸的病机为寒热错杂,土虚木克,而非升阳益胃汤的谷气下流、阴火上僭;其组方原则为寒热并用,酸苦甘辛同施,而非与补益泻火药同组,其临床功效为温脏安蛔,而非升降阴阳,其所治之泻多有后重肛热,而非泄泻之同时,每见面热、心烦、身热等症。可见,在中医学里,很多粗看相似的方证,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模糊或混淆了其区别,临床轻则无效,重则误人,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就是古代医家对这个道理的刻骨名言。 学生听老师讲后,认识了东垣所创升阳益胃汤的精妙,真是其方寓巧意,其效堪称奇。 泄泻20余年治验解惑 刘方柏
 
来源:爱爱医

患者,男,34岁。04年8月就诊。主因慢性腹泻年余伴腰背酸痛半年就诊。曾求治于多家医院及诊所无效而就诊。查:体瘦面色苍黄,舌淡略胖,苔黑水滑脉沉细。辨为脾虚湿盛久病及肾之象。治宜补脾祛湿兼补肾气。与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治疗20余天未效。后患者又辗转多方求治未果。05年3月因周身酸痛又来我处求治,因脾胃素虚拒服西药,乃思得一方,用炒白术40g水酒各半煎服,三剂。患者三天后复诊告曰,身痛愈半,而且腹胀腹泻竟也大轻,即用原方5剂续服。2月后询之,言腹泻已愈(未服它药)。后因受凉又曾复发二次,均用此方而愈。
查本草,有谓白术为健脾猛将者,言其能补脾燥湿,利水安胎之功。检视原处方中,每方白术均为必用,然不及此单方用之效宏。细思之,乃白术量小(10~15g)不能见效,或诸药配伍相互掣肘之故?故临床选方用药极当思之再三,不可孟浪,对单方验方亦应重视挖掘,不可小看!今日发表此文,实不敢藏私,见解拙陋,意在抛砖,望各位同道指正
 
首先谢谢yizhonglao老师!
其次我也感到很困惑,因为我主要症状是肠鸣,屁多,其他像上文列举的“面色苍黄,形体消瘦,身无定处发热”症状,所以看了这篇文章后也很困惑,深感中医“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要说主要的症状的话,我觉得自己属于那种身上火不够旺的人,整个人显得有点虚胖,感觉水分比较多一些,其次是说话总觉得中气不足,不知道是遗传的原因还是从小有SY的坏习惯,现在人看上去总觉得有点娃娃脸(好像感觉是激素含量要比常人低)
,之前看过一些伤精的文章,自我判断应该是属于伤精伤阳气的症状,头发又有微脱,戒除SY一年后好转;
我希望自己能在30岁之前织好这个病,毕竟困扰我10年了,好像30岁过后人的阳气就降幅就有点大,如果我是伤精阳虚导致的这个病的话,那30岁后好就有点难了,
说了这么多都是自我推测,希望能有好心人指点迷津。今天改方子(没黄芪)后马上肠鸣和屁就少了很多,其他的暂无变化。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