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读《温病条辨》笔记

李大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1120
获得点赞
5
声望
38
年龄
40
作者: 张明雪 何 伟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便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整个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位医学家,先是明末的吴又可,著有第一部温病专书《瘟疫论》,把温病学说,从伤寒学说中脱胎出来;继之迎来了温病学说的全盛时期——清代,出现了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四大温病学家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其中以叶天士贡献最大,是温病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其次,便是吴鞠通,他在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基础上,又补充了三焦辨证法则,制定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温病治疗方剂,使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体系更加臻于完善。
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体系,是根据叶天士的“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之说发展而来的,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各有所长,不能互相替代,从现在的临床实践看,卫气营血辨证虽比较符合温病的发病规律,也比较容易掌握,但也有不足之处,而其不足之处,正是三焦辨证之所长。《温病条辨•下焦篇》中指出温病发展的后期,常见肝肾之阴受损的情况,并详尽论述了如何论治,为温病学派强调的“养得一分阴,保得一分命”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治法。
《温病条辨》对各个季节的温病,如冬温、风温、春温、湿温、暑温等的特点、变化规律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清晰详尽的论述,使辨证与辨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前人所未能做到的,更应指出的是,吴氏将秋燥纳入温病范围,补前人之未备。此外,《条辨》在温病治法上的承前启后作用,也不可磨灭。如对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的作用阐述,为后人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直到今天,我们在治疗温病高热时,往往还依靠“三宝”使患者安度难关,这是祖国医学不用物理降温之法,而又绝少后遗症的关键所在。又如雪梨浆与五汁饮等,解决了高热患者的补液问题。对下法的应用,《温病条辨》在《伤寒论》下法基础上,结合温病的特点,创制了增液汤、宣白承气、导赤承气、牛黄承气、新加黄龙汤等方,是温病学派提出的“无水行舟”理论的具体应用,使下法在温病治疗中得到更灵活的应用。
吴鞠通还倡导以性味论治法,性味治法源于《内经•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这一治法在《温病条辨》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卷一治温病初起的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吴氏分别称之为辛凉轻剂、辛凉平剂和辛凉重剂;又《伤寒论》的五苓散,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吴氏称之为“甘温淡法”;喻昌的清燥救肺汤,是治疗温燥伤肺的常用方,吴氏称之为“辛凉甘润法”。他的这种以性味治法统领方剂的方法,在《温病条辨》中占全书方剂的八成,这也是该书的鲜明特色。
该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处处注意保护阴液。“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胜必伤阴”,在温病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化燥伤阴的病机,阴津的盛衰直接关系到温病患者的存亡,必须给予重视,所以在《温病条辨》238法中,以清温救阴为治者近乎一半,以期“留得一份正气,便有一分生机”。并根据温病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保阴护液方法,如初期主用辛凉,以透邪于外;中期主用甘寒、咸寒,以清热保阴;后期主用甘咸重浊,以滋阴潜镇。还强调不可滥用苦寒之药,不可见小便不通,即用淡渗通利之品,所有这些都是他出于顾护津液的考虑,是对温病学内容的完善。
 
温病护阴,伤寒护阳

不同的治疗目的都有他的适用范围,温病学派主张的‘护阴’必须以温病为前提,从吴鞠通医案中也可以见到很多‘护阳’用伤寒法的医案
 
瑭所以三致意者在于湿温一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