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治牙痛用四花上穴治疗。再变回足三里穴

2296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2/05
帖子
2588
获得点赞
124
声望
38
一50多岁男子。患左侧上牙痛。痛在下关穴附近。时而引下牙痛。该处牙肉肿使牙变得很长。讲话吃饭都碰击疼痛。已有一月多。也曾到多出治疗。中医按肾虚治疗仍无效现症。时而痛时而不痛。牙齿松动。牙肉浮肿。舌谈润脉浮大。
针董穴四花上穴。针入痛止。5分钟后。又痛。心想舌淡润。脉浮大。乃肾虚牙痛。何不补之。提插补泻,疼痛止。

复诊。当日牙已不痛。而且针灸过后。牙肉马上消肿。现在有点酸痛。四花上穴其实是足三里穴。资料说皆能补肾。效不更穴。大补足三里穴加灸。

后遇上年纪肾虚牙痛者。都用足三里穴。有伴虚实夹杂。就先泻后补。或遇疼痛不止之时。可先针下关痛止后。再针足三里先泻后补。又遇肾虚伴气虚中气不足牙痛者。仍有好效果。不过足三里在胃经能补中气不足。已是在情理之中了。

这样治疗肾虚牙痛。本人使用成功率是很高的。向大家推荐。相互学习。
 
呵呵,牙痛长腿痛短
 
脾胃为后天。以养先天。具有升清降浊功能。五脏六腑无不靠这种功能推动自身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所以足三里穴位。有多向性多功能作用。能补能泻。故论坛有人称足三里为老母鸡。我又认为它是石膏和黄连。它具有清热解毒祛湿作用。

我们要活用穴位。就是要知道穴位性能功能作用。这样就不会仅守一种治法一个部位疼痛。如足三里具有升清降浊。健脾胃祛湿。补脾肾作用。就能上治头部前面痰浊疼痛。前治肚腹三里留。后治腰疼。这就典型的异病同治。病位虽异。但病因相同。这样一个比喻更好。同病因不同名。如一个通缉犯。不论他如何乔张打扮。或在另一个地方以不同姓名和身份出现。都终归是他。也难逃警察法眼。总之一个穴位或一组穴位。就像内科处方一样。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只要病因相同。就能取效。

《 席弘赋》“耳内蝉鸣腰士似折。膝下明存三里穴”
《医宗金鉴》“足三里治风湿中。诸虚耳聋上牙痛”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赢瘦冷痹肾败”
《会元针灸学》。。泻三里而能平肝。降逆通肠“
 
上面已说过。足三里具有多种功能功效。如何运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这就看各人的经验和技术了。
王乐亭说过:针刺五分深。其治疗效果至胫部。针刺一寸治疗作用在腹部。刺一寸半深则治疗效果在因喉。如深刺三寸则能平降血逆,用于气血上逆诸证。使巅顶之血下行。

又如足三里治面瘫。若针感上传脸部就有速效。

杨维杰说:四花上穴{足三里}针深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点刺出血治胃疼。
这就是针刺足三里深浅治病大楷。所以说运用足三里不单要知道它的功能功效。也要知道使用穴位的深浅度和针尖所向治病。这才是所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若针感上传脸部就有速效。
针感如何上传呢?向下可以,向上没做出过。
 
犯逃千里,难出法眼
 
上面已说过。足三里具有多种功能功效。如何运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这就看各人的经验和技术

怎么运针才能让针感到面部?
 
谢谢楼上慧眼把如此好帖给翻了出来,学习。
 
小议四花上穴与足三里

2296

一男子,50多岁。患左侧上牙痛,痛在下关穴附近,时而引下牙痛。该处牙龈肿胀,患者自觉此处牙变得很长,讲话吃饭稍有触碰即发疼痛,已有一月多。曾到多处治疗,找他处中医按肾虚治疗仍无效。现症:牙痛时发时止,牙齿松动,牙龈浮肿,舌淡润脉浮大。
针:董氏四花上穴(在膝眼直下三寸,胫骨外帘,足三里穴内侧一寸处),针入痛止。5分钟后,又痛。心想舌淡润,脉浮大,乃肾虚牙痛,何不补之。提插补泻,疼痛止。

复诊:当日牙已不痛,而且针灸过后,牙龈随之消肿,现在有点酸痛。四花上穴其实接近足三里穴,有资料说皆能补肾。效不更穴,大补足三里穴加灸。

按:后遇上年纪肾虚牙痛者,都用足三里穴。有伴虚实夹杂者,就先泻后补。或遇疼痛不止之时,可先针下关穴痛止后,再针足三里先泻后补。又遇肾虚伴气虚中气不足牙痛者,仍有好效果,当然足三里本在胃经,能补中气不足,已是在情理之中了。这样治疗肾虚牙痛。本人使用成功率是很高,故向大家推荐,以便相互学习。

再按:脾胃为后天之本,以养先天,具有升清降浊功能,五脏六腑无不靠这种功能推动自身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所以足三里这一穴位,有多向性多功能作用,能补能泻。论坛有人称足三里如老母鸡,是言其可补。我又认为它是石膏和黄连,并具有清热解毒祛湿作用,是言其可泻。

我们要活用穴位,就是要知道穴位性能功能作用,这样就不会囿于一种治法一个部位疼痛。如足三里具有升清降浊,健脾胃祛湿,补脾肾作用。就能上治头部前面痰浊疼痛;前治肚腹疾病,即‘肚腹三里留’;后治腰疼。这就是典型的异病同治,病位虽异,但病因相同。做一个比喻或许更好,如同病因但不同名的疾病,就像一个通缉犯,不论他如何乔装打扮,或在另一个地方以不同姓名和身份出现,都终归是他,也难逃警察法眼的。总之,一个穴位或一组穴位,就像内科处方一样,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只要病因相同,就能取效。《席弘赋》:“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医宗金鉴》“足三里治风湿中,诸虚耳聋上牙痛”。《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赢瘦冷痹肾败”。《会元针灸学》:“泻三里而能平肝。降逆通肠..”,这些论述都是扩展足三里主治范围的依据。

再按:上面已说过,足三里具有多种功能、功效。如何运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这也看各自的经验和技术了。
王乐亭说过:针刺五分深,其治疗效果至胫部;针刺一寸深,治疗作用在腹部;刺一寸半深则治疗效果在咽喉;如深刺三寸则能平降血逆,用于气血上逆诸证,使巅顶之血下行。

又如足三里治面瘫,若针感上传脸部就有速效(要针感向上,一般要求病人平躺,同时针尖斜刺向上)。

杨维杰说:四花上穴{足三里}针深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点刺出血治胃疼。

这就是针刺足三里深浅治病大概。所以说运用足三里不但要知道它的功能功效。也要知道使用穴位的深浅度和针尖所向治病。这才是所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当外膝眼之下方三寸,胫骨外缘贴骨下陷中处是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