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7/08
- 帖子
- 12067
- 获得点赞
- 47
- 声望
- 0
- 年龄
- 44
【概述】
痛经系指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的一种急性发作性小腹疼痛。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期开始时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呈阵发性下腹和腰骶部绞痛,重者可出现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乏力,四肢厥冷乃至晕厥等。痛经可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针灸主要用于原发性痛经。
现代针灸治疗痛经的首篇报道见于1951年[1],在五十年代以针灸治疗痛经的资料颇多。有的通过数十例患者的观察,证实针灸对重度及中度疼痛者,有明显止痛作用。日本的针灸家用皮骨针治疗痛径也有良好的效果[2]。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开展了艾灸、耳针及穴位注射等治疗本病,但资料不够多。八十年代开始,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文章急剧增多,无论在有效穴位的筛选,穴位刺激法的扩展及病例数的积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所收集的资料统计,针灸治疗痛经的有效率在90%以上。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承浆、大椎;2、十七椎下、阿是穴。
配穴:承山、三焦俞、肾俞、气海俞。
阿是穴位置:下腹部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组,效不显时加用或改用配穴。承浆穴,以28号1寸针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约30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大椎穴将针刺入皮下,向深部缓慢进针,使针感向背部下方传导,亦留针30分钟。十七椎下,以28号1.5~2寸针快速刺入皮下后,针尖对准第五腰椎棘突下,向下斜刺捻转提插,针感要求向下达子宫,并朝会阴方向放射,待剧痛缓解可根据症情,持续提插捻转运针5~10分钟,予以留针30分钟。阿是穴用艾卷作温和灸,距离以局部温热不灼烫为度。承山穴双侧均取,以6寸毫针速刺入皮,徐徐捻转进针,以有强烈针感为度,留针15~30分钟。其他穴位,亦用提插捻转,使针感扩展到小腹部,留针15分钟。上法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年未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经期腹部稍感不适;有效:症状减轻,随访1年内仍有复发;无效: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
共治182例,临床痊愈148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4%[3~6]。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按证型分3组。1、气滞血瘀:中极、气海、三阴交;2、气血两虚:关元、足三里、血海;3、寒湿凝滞:命门、带脉、归来。
配穴:肾俞、次髎、地机、天枢。
(二)治法
据所辨之证型取主穴,酌加配穴。用28号2寸长之毫针,迅速破皮,然后沿皮下刺入1.5寸。针刺的方向,腹背部穴均向下,四肢穴均向上。然后施行提插加小捻转的补泻手法,气滞血瘀型用泻法,寒湿凝滞型用平补平泻手法,气血两虚型用补法。但刺激宜轻。留针20~30分钟,每隔3~5分钟运针1次。针后,关元、足三里及归来可以艾卷作温和灸15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共治134例,痊愈93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3%[7,8]。
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行间、公孙、隐白、太冲、三阴交、关元。
(二)治法
主穴均取。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以腕力进行弹刺,刺时要求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垂直。每分钟叩刺70~90次。每穴叩刺约1分钟,中等强度刺激,以局部微出血为度。于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治疗,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观察3个疗程(三个月)。
(三)疗效评价
共治106例,临床痊愈30例,显效39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7%[9]。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肝、胆、肾、腹、内分泌、肾上腺、耳背沟、耳迷根、皮质下。
配穴:恶心呕吐加胃,心烦不安加心、神门。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3~4穴,据症加配穴。用王不留行子,以胶布固定于所选的耳穴上。每次一侧穴,双耳轮替。嘱患者每日自行做不定时按压,每天按压10次左右,每次按压2~3分钟。耳穴出现发热效果更佳。每周换贴2~3次。治疗的起始时间及疗程,同毫针法。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080例,结果临床痊愈891例,显效159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9.4%[8,14,15]。
冷灸
(一)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
(二)治法
灸药制备:斑蝥、白芥子各20克,研极细末,以50%二甲基亚 砜调成软膏配。
主穴每次取1穴,可交替使用,每次于经前5日贴敷第1次,月经始潮或始觉腹痛贴第2次,两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贴时,取麦粒大之药膏置于胶布上贴敷。一般贴3小时揭去药膏,可出现水泡并逐渐增大,2~3日后渐干瘪结痂。如水泡擦破,涂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82例,经一个疗程后,显效56例,有效1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8.1%[11]。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神阙、关元。
配穴:三阴交。
(二)治法
敷药制备:分为二方。Ⅰ号方为肉桂、细卒、吴茱萸、玄胡索、乳没各10克,研极细末配;Ⅱ号亦为丁香、肉桂、玄胡索、木香各等分,研末,过100目筛,和匀,备用。
神阙穴用Ⅰ号方,于月经前3日取本品2~3克置于5号阳和膏中粘匀,贴于穴区,2日1次,直贴至经行3日,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另用苏叶100~150克煎水冲洗阴道。Ⅱ号方贴关元,疼痛剧烈时加三阴交,于月经始潮或疼痛发作时取敷药2克置于胶布上贴穴,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贴6日为一疗程。上述二方,可任选一方应用。
(三)疗效评价
共治89例,其中以Ⅰ号方治54例,显效25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9%[12];Ⅰ号方治35例,显效30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13]。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耳穴)、三阴交。
(二)治法
主穴均取。用氦氖激光治疗器,进行照射。输出功率为2.5毫瓦,通过道光纤维功率减为1.5毫瓦。波长为6328埃。每穴照射5分钟。每次1侧穴,交替照射。自行经前10日开始治疗,隔日1次,5~6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68例,显效35例,有效2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2.3%[16]。
温针
(一)取穴
主穴: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内关、肾俞 。
配穴:关元、命门。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二穴,均双侧,配穴酌加1穴。以28号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选一对主穴行温针。其方法为:用薄铁皮卷成高3~5厘米,直径2~4厘米园筒,在筒壁上穿5~7排孔,每排8~10孔,在筒下端1.5厘米处作一铁篦上装满艾绒。先将鲜姜片中间穿孔套于针体贴放在皮肤上,点燃筒下端艾绒套在针体上,并行固定,随时从底部用吸淮橡皮球打气助燃。当皮肤有灼热感时再加姜生片垫上,保持筒内一定温度。于月经来潮3~5日行第1次温针,以后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25例,结果临床痊愈254例,显效15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6.7%[17]。
电针
(一)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血海、三阴交、曲骨。
配穴:足三里、地机、太冲、商丘、合谷。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如效不显,加用或改用配穴。主穴之前面四穴用28号毫针刺之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为2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曲骨穴用红外线照射。每次均为30分钟。配穴亦施以电针,法同上。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45例。结果:临床痊愈3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10]。
皮肤针加艾灸
(一)取穴
主穴:胸椎9~腰椎3之督脉段。
(二)治法
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作中等度叩刺,3~5遍,继用艾条作温和灸10~15遍,最后以艾条雀啄灸法从上向下依次在主穴每一椎体棘突下各灸5分钟,以不烫伤为度。每日2次,6日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高原性原发性痛经,共68例,结果显效54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1%[19]。
痛经系指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的一种急性发作性小腹疼痛。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期开始时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呈阵发性下腹和腰骶部绞痛,重者可出现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乏力,四肢厥冷乃至晕厥等。痛经可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针灸主要用于原发性痛经。
现代针灸治疗痛经的首篇报道见于1951年[1],在五十年代以针灸治疗痛经的资料颇多。有的通过数十例患者的观察,证实针灸对重度及中度疼痛者,有明显止痛作用。日本的针灸家用皮骨针治疗痛径也有良好的效果[2]。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开展了艾灸、耳针及穴位注射等治疗本病,但资料不够多。八十年代开始,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文章急剧增多,无论在有效穴位的筛选,穴位刺激法的扩展及病例数的积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所收集的资料统计,针灸治疗痛经的有效率在90%以上。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承浆、大椎;2、十七椎下、阿是穴。
配穴:承山、三焦俞、肾俞、气海俞。
阿是穴位置:下腹部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组,效不显时加用或改用配穴。承浆穴,以28号1寸针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约30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大椎穴将针刺入皮下,向深部缓慢进针,使针感向背部下方传导,亦留针30分钟。十七椎下,以28号1.5~2寸针快速刺入皮下后,针尖对准第五腰椎棘突下,向下斜刺捻转提插,针感要求向下达子宫,并朝会阴方向放射,待剧痛缓解可根据症情,持续提插捻转运针5~10分钟,予以留针30分钟。阿是穴用艾卷作温和灸,距离以局部温热不灼烫为度。承山穴双侧均取,以6寸毫针速刺入皮,徐徐捻转进针,以有强烈针感为度,留针15~30分钟。其他穴位,亦用提插捻转,使针感扩展到小腹部,留针15分钟。上法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年未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经期腹部稍感不适;有效:症状减轻,随访1年内仍有复发;无效: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
共治182例,临床痊愈148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4%[3~6]。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按证型分3组。1、气滞血瘀:中极、气海、三阴交;2、气血两虚:关元、足三里、血海;3、寒湿凝滞:命门、带脉、归来。
配穴:肾俞、次髎、地机、天枢。
(二)治法
据所辨之证型取主穴,酌加配穴。用28号2寸长之毫针,迅速破皮,然后沿皮下刺入1.5寸。针刺的方向,腹背部穴均向下,四肢穴均向上。然后施行提插加小捻转的补泻手法,气滞血瘀型用泻法,寒湿凝滞型用平补平泻手法,气血两虚型用补法。但刺激宜轻。留针20~30分钟,每隔3~5分钟运针1次。针后,关元、足三里及归来可以艾卷作温和灸15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共治134例,痊愈93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3%[7,8]。
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行间、公孙、隐白、太冲、三阴交、关元。
(二)治法
主穴均取。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以腕力进行弹刺,刺时要求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垂直。每分钟叩刺70~90次。每穴叩刺约1分钟,中等强度刺激,以局部微出血为度。于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治疗,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观察3个疗程(三个月)。
(三)疗效评价
共治106例,临床痊愈30例,显效39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7%[9]。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肝、胆、肾、腹、内分泌、肾上腺、耳背沟、耳迷根、皮质下。
配穴:恶心呕吐加胃,心烦不安加心、神门。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3~4穴,据症加配穴。用王不留行子,以胶布固定于所选的耳穴上。每次一侧穴,双耳轮替。嘱患者每日自行做不定时按压,每天按压10次左右,每次按压2~3分钟。耳穴出现发热效果更佳。每周换贴2~3次。治疗的起始时间及疗程,同毫针法。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080例,结果临床痊愈891例,显效159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9.4%[8,14,15]。
冷灸
(一)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
(二)治法
灸药制备:斑蝥、白芥子各20克,研极细末,以50%二甲基亚 砜调成软膏配。
主穴每次取1穴,可交替使用,每次于经前5日贴敷第1次,月经始潮或始觉腹痛贴第2次,两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贴时,取麦粒大之药膏置于胶布上贴敷。一般贴3小时揭去药膏,可出现水泡并逐渐增大,2~3日后渐干瘪结痂。如水泡擦破,涂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82例,经一个疗程后,显效56例,有效1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8.1%[11]。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神阙、关元。
配穴:三阴交。
(二)治法
敷药制备:分为二方。Ⅰ号方为肉桂、细卒、吴茱萸、玄胡索、乳没各10克,研极细末配;Ⅱ号亦为丁香、肉桂、玄胡索、木香各等分,研末,过100目筛,和匀,备用。
神阙穴用Ⅰ号方,于月经前3日取本品2~3克置于5号阳和膏中粘匀,贴于穴区,2日1次,直贴至经行3日,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另用苏叶100~150克煎水冲洗阴道。Ⅱ号方贴关元,疼痛剧烈时加三阴交,于月经始潮或疼痛发作时取敷药2克置于胶布上贴穴,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贴6日为一疗程。上述二方,可任选一方应用。
(三)疗效评价
共治89例,其中以Ⅰ号方治54例,显效25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9%[12];Ⅰ号方治35例,显效30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13]。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耳穴)、三阴交。
(二)治法
主穴均取。用氦氖激光治疗器,进行照射。输出功率为2.5毫瓦,通过道光纤维功率减为1.5毫瓦。波长为6328埃。每穴照射5分钟。每次1侧穴,交替照射。自行经前10日开始治疗,隔日1次,5~6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68例,显效35例,有效2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2.3%[16]。
温针
(一)取穴
主穴: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内关、肾俞 。
配穴:关元、命门。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二穴,均双侧,配穴酌加1穴。以28号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选一对主穴行温针。其方法为:用薄铁皮卷成高3~5厘米,直径2~4厘米园筒,在筒壁上穿5~7排孔,每排8~10孔,在筒下端1.5厘米处作一铁篦上装满艾绒。先将鲜姜片中间穿孔套于针体贴放在皮肤上,点燃筒下端艾绒套在针体上,并行固定,随时从底部用吸淮橡皮球打气助燃。当皮肤有灼热感时再加姜生片垫上,保持筒内一定温度。于月经来潮3~5日行第1次温针,以后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25例,结果临床痊愈254例,显效15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6.7%[17]。
电针
(一)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血海、三阴交、曲骨。
配穴:足三里、地机、太冲、商丘、合谷。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如效不显,加用或改用配穴。主穴之前面四穴用28号毫针刺之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为2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曲骨穴用红外线照射。每次均为30分钟。配穴亦施以电针,法同上。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45例。结果:临床痊愈3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10]。
皮肤针加艾灸
(一)取穴
主穴:胸椎9~腰椎3之督脉段。
(二)治法
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作中等度叩刺,3~5遍,继用艾条作温和灸10~15遍,最后以艾条雀啄灸法从上向下依次在主穴每一椎体棘突下各灸5分钟,以不烫伤为度。每日2次,6日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高原性原发性痛经,共68例,结果显效54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