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序
张仲景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 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本文选自《伤寒论》。《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原名《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论》和《杂病论》两部分。成书于东汉末年,遭董卓之乱而散失不全。后经西晋太医王叔和收集、整理,宋代林亿又加以校正,即今所见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医学著作。
本文作者张机(约公元150年至219年),字仲景,南郡涅阳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期,当时社会动乱,豪强割剧,社会吞并,使农村破产,田园荒芜,疫病流行,人口大量死亡。正如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所述:“家家有缰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从张仲景的家族来说,自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不到十年,二百多口人就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病的就占十分之七。张仲景目睹这一悲惨情景,立志拯救民众于水火、祛除百姓之疾苦。于是“勤求古训,搏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该书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四十多种杂病的防治,作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了辩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近二千年来,一直是后世医家的必读之书,并被列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从事医学活动的缘由,以及撰写《伤寒杂病论》的经过,痛斥了当时那些“惟名利是务”而不留神医药的“居世之士”,提出了“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和“勤求古训、搏采众方”的警世名言。同时,对当时那些因循守旧、敷衍塞责的医疗作风,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重温先贤的圣文,面对目前的中医现状,不由不感慨万千!
祖国医学事业如何振兴和发展,仅靠几句感慨和空洞的口号是实现不了的,前贤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做出了标率,就看我们如何努力去做啦!
张仲景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 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本文选自《伤寒论》。《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原名《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论》和《杂病论》两部分。成书于东汉末年,遭董卓之乱而散失不全。后经西晋太医王叔和收集、整理,宋代林亿又加以校正,即今所见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医学著作。
本文作者张机(约公元150年至219年),字仲景,南郡涅阳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期,当时社会动乱,豪强割剧,社会吞并,使农村破产,田园荒芜,疫病流行,人口大量死亡。正如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所述:“家家有缰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从张仲景的家族来说,自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不到十年,二百多口人就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病的就占十分之七。张仲景目睹这一悲惨情景,立志拯救民众于水火、祛除百姓之疾苦。于是“勤求古训,搏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该书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四十多种杂病的防治,作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了辩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近二千年来,一直是后世医家的必读之书,并被列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从事医学活动的缘由,以及撰写《伤寒杂病论》的经过,痛斥了当时那些“惟名利是务”而不留神医药的“居世之士”,提出了“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和“勤求古训、搏采众方”的警世名言。同时,对当时那些因循守旧、敷衍塞责的医疗作风,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重温先贤的圣文,面对目前的中医现状,不由不感慨万千!
祖国医学事业如何振兴和发展,仅靠几句感慨和空洞的口号是实现不了的,前贤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做出了标率,就看我们如何努力去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