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7/08
- 帖子
- 12067
- 获得点赞
- 48
- 声望
- 0
- 年龄
- 44
【概述】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系脑部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以偏瘫、失语及昏迷等为常见。起病急骤是其共同特点。包括脑出血、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脑血管痉挛等,后三者统称缺血性中风。针灸主要用于脑出血和脑梗塞的救治。
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病情急剧严重,先为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偏瘫,甚者可在短时间内意识模糊而进入昏迷状态。脑梗塞亦多发于老年人,因急性脑供血不足而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症。
本病现代针灸治疗,一般用于其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亦可用于急性期。其中急性期应用针灸配合抢救的临床资料,始见于五十年代初[1]。而最为急重的脑出血,五十、六十年代就有多篇报道,有的文献还累计了较多的病例[2,3]。但在治疗上基本沿用传统方法。自七十年代头针疗法以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对刺灸之法的深入研究和多种变革之法推广应用,使本病疗效不断提高。目前,脑出血的急性期还需要中西医疗法协同进行综合治疗,其有效率在60%左右[4]。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急性期有效率达90%左右,可单纯应用针灸,且进一步发现,以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梗塞的针灸疗效较好,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较差[5]。有人曾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了针刺和烟酸治疗的对比观察,结果两组间疗效未见显著差异[6]。值得指出的是中风自愈率的问题。部分中风患者有自发性代偿的倾向,影响了针灸疗效的客观估价。对此,也有单位将针刺疗效和只用对症支持疗法的疗效作了比较,发现针刺组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针灸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是不容置疑的[7]。近年来的大量实践表明,中风针灸治疗的时机十分重要,无论何种类型的中风都应争取早期救治。另外,最近有一些针灸工作者开始重视对中风引起的智力障碍及某些精神障碍的治疗。
为了探索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国内已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并获得多方面的客观数据。如通过对急性患者脑电图、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脂蛋白等治疗前后的测定,均显示有显著改善。提示针灸可使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部血循环量增加,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加强病灶周围的脑细胞的营养,改善皮层抑制状态,增强代偿机能,促进脑组织的修复[6,7]。最近,还从针刺对中风病灶的超微结构的影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8]。
【治疗】
体针(之一:脑出血)
(一)取穴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
配穴:合谷、足三里、太冲、委中、极泉、风池、翳风。
(二)治法
本法用于脑出血后1~4周之病情相对稳定的阶段。
先刺双内关,直刺1~1.5寸,施提插结合捻转泻法,运针1分钟,复刺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震颤)法泻之,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刺三阴交,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1~1.5寸,提插补法,至病人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同极泉。委中仰卧抬腿取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针风池,针尖向结喉,进针1.0~2.0寸。采用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针刺翳风,同风池。针合谷,针尖斜向三间,第二掌骨下缘部位,采用提插泻法。每日针2次。
脑出血的操作手法,一般要求轻捷熟练,用弱刺激;症情稳定,情况较好的病人可酌用中强刺激或强刺激。除极少数穴位外,均不留针。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测量血压,如血压明显升高者,操作需谨慎,必要时暂停针刺。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临床治愈:思维正常,语言清楚,肢体功能基本恢复;2、显效:思维正常,语言、上肢及下肢有一项恢复不完全;3、好转:病情有进步,意识、语言及上下肢功能有一定的恢复。
治疗54例,据此标准,痊愈28例(51.8%),显效15例(27.8%),好转11例(20.4%)[9]。
体针(之二:脑出血)
(一)取穴
主穴:风府、哑门。
配穴:意识障碍加脑清、百会、人中;血压高加曲池、太冲;大小便障碍加秩边、阴陵泉;上肢瘫加肩 、肩、尺泽、外关、二间;下肢瘫加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
脑清穴位置:胫骨外缘,解溪穴上2寸处。
(二)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酌加配穴。从急症入院起,每次选1主穴,两穴交替,以得气为度(昏迷患者,进针深度以不起过颈围的12~14%为宜)。配穴每次取6~10个,一般用针刺之法,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如为闭证,可用三棱针点刺井穴出血;如为脱证,可艾卷雀啄灸足三里、气海。待症情稳定,用G6805电针仪通电10~2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46例,临床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死亡8例,有效率为83.6%[14]。
体针(之三:脑梗塞)
(一)取穴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假性球麻痹加风池、翳风。
(二)治法
先取主穴,根据病情轻重和突出和症状表现,加取配穴。操作手法与脑出血稳定阶段所用针法一致。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本法被称为醒脑开窍法,治疗急性脑梗塞及后遗症期患者617例,按上述脑出血稳定阶段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率为59.3%,总有效率达99.4%,其中,发病1~10天的399例,临床痊愈253例(63.41%),总有效率达99.3%。通过针刺前后电生理测定,证明本法有镇静、降压、解痉、苏醒的作用[10]。
体针(之四)
(一)取穴
主穴:百会、肩{4}、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绝骨、涌泉。
配穴:足三里、太冲、丰隆。
(二)治法
每次取4~5个主穴,酌配1~2配穴。深刺后采取提插加捻转的平补平泻之法,运针2分钟,留针30分钟,间隔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1~2次。
(三)疗效评价
以此法治疗69例急性脑梗塞病人,有效率为92.31~93.3%[6,7]。
头针(脑梗塞)
(一)取穴
主穴: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
(二)治法
每次选用2~3区,均针瘫痪肢体之对侧穴区(足运感区可双侧同用)。在所选定的刺激区域,分开病人头发,常规消毒后,采用28号2.5~3寸长毫针沿头皮斜刺,依一定方向刺至该区应有的长度。以每分钟240~260次频率持续捻针3~5分钟,最好能使患侧肢体出现麻热感、抽胀感或出汗,留针15~20分钟,中间再捻针一次。
(三)疗效评价
应用此法治病急性脑梗塞病人1400例,有效率在94.7%~98·5%。头针和体针之间,疗效有无差异?有人认为无差异,亦有人提出体针效果优于头针,但多数人主张:二者结合,疗效更佳[11~13]。
眼针(脑梗塞)
(一)取穴
主穴:上焦、下焦。
(二)治法
主穴均取,以患侧为主,可根据情况配合健侧。先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区的范围内,轻轻按压穴区,以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及有舒适感处作为刺激点。针刺时,以左手指压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毫针,轻轻刺入,在经区界限内沿皮直刺或横刺,不用手法。根据症情,顺着眼针经穴分布顺序进针为补,反之为泻,留针5~15分钟,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只限于神志清楚,肌肉、肢体均未变形,肌力在0~3度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共治453例,总有效率在97%左右(痊愈率23.1%)[15,16]。
拔罐
(一)取穴
主穴:胸椎2~8夹脊穴,腰椎1~5夹脊穴。
(二)治法令患者取卧位或正坐位,选取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然后针头斜向椎体缓慢深刺,当有麻胀感觉时立即停止进针,并将针退出。然后以闪火法在针刺部位上拔罐,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04例,结果基本痊愈(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生活自理,并能做轻微劳动)59例,显效(肢体功能恢复,可扶杖行走,生活可自理)19例,有效(肢体功能部分恢复,尚不能生活自理)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1%[17]。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气海、命门。
(二)治法
敷药制备:黄芪60g、威灵仙60g、鹿角霜60g、赤芍20g、川芎30g。上药混匀制成酒精浸膏。再取肉桂9g、丁香9g,提取其挥发油加入浸膏中,脱去酒精,制成乳剂,置于冰箱中备用。
使用时,将乳剂均匀涂在两块小方纱布上(涂药面积4cm×4cm),分别置于2个主穴上,然后在纱布上用坎离砂腰带固定加温。每日1~2次,每次1小时,二周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本法主要用于中风后智力障碍者。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计算力、定向力、记忆力基本达到5级;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三力”中有二项以上提高1级以上,或其中一项提高2级以上;有效: 自觉症状好转,“三力”中有1项提高1级者:无效:均无好转。
共治65例,痊愈5例,显效20例, 有效9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18]。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系脑部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以偏瘫、失语及昏迷等为常见。起病急骤是其共同特点。包括脑出血、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脑血管痉挛等,后三者统称缺血性中风。针灸主要用于脑出血和脑梗塞的救治。
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病情急剧严重,先为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偏瘫,甚者可在短时间内意识模糊而进入昏迷状态。脑梗塞亦多发于老年人,因急性脑供血不足而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症。
本病现代针灸治疗,一般用于其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亦可用于急性期。其中急性期应用针灸配合抢救的临床资料,始见于五十年代初[1]。而最为急重的脑出血,五十、六十年代就有多篇报道,有的文献还累计了较多的病例[2,3]。但在治疗上基本沿用传统方法。自七十年代头针疗法以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对刺灸之法的深入研究和多种变革之法推广应用,使本病疗效不断提高。目前,脑出血的急性期还需要中西医疗法协同进行综合治疗,其有效率在60%左右[4]。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急性期有效率达90%左右,可单纯应用针灸,且进一步发现,以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梗塞的针灸疗效较好,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较差[5]。有人曾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了针刺和烟酸治疗的对比观察,结果两组间疗效未见显著差异[6]。值得指出的是中风自愈率的问题。部分中风患者有自发性代偿的倾向,影响了针灸疗效的客观估价。对此,也有单位将针刺疗效和只用对症支持疗法的疗效作了比较,发现针刺组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针灸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是不容置疑的[7]。近年来的大量实践表明,中风针灸治疗的时机十分重要,无论何种类型的中风都应争取早期救治。另外,最近有一些针灸工作者开始重视对中风引起的智力障碍及某些精神障碍的治疗。
为了探索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国内已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并获得多方面的客观数据。如通过对急性患者脑电图、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脂蛋白等治疗前后的测定,均显示有显著改善。提示针灸可使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部血循环量增加,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加强病灶周围的脑细胞的营养,改善皮层抑制状态,增强代偿机能,促进脑组织的修复[6,7]。最近,还从针刺对中风病灶的超微结构的影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8]。
【治疗】
体针(之一:脑出血)
(一)取穴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
配穴:合谷、足三里、太冲、委中、极泉、风池、翳风。
(二)治法
本法用于脑出血后1~4周之病情相对稳定的阶段。
先刺双内关,直刺1~1.5寸,施提插结合捻转泻法,运针1分钟,复刺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震颤)法泻之,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刺三阴交,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1~1.5寸,提插补法,至病人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同极泉。委中仰卧抬腿取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针风池,针尖向结喉,进针1.0~2.0寸。采用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针刺翳风,同风池。针合谷,针尖斜向三间,第二掌骨下缘部位,采用提插泻法。每日针2次。
脑出血的操作手法,一般要求轻捷熟练,用弱刺激;症情稳定,情况较好的病人可酌用中强刺激或强刺激。除极少数穴位外,均不留针。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测量血压,如血压明显升高者,操作需谨慎,必要时暂停针刺。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临床治愈:思维正常,语言清楚,肢体功能基本恢复;2、显效:思维正常,语言、上肢及下肢有一项恢复不完全;3、好转:病情有进步,意识、语言及上下肢功能有一定的恢复。
治疗54例,据此标准,痊愈28例(51.8%),显效15例(27.8%),好转11例(20.4%)[9]。
体针(之二:脑出血)
(一)取穴
主穴:风府、哑门。
配穴:意识障碍加脑清、百会、人中;血压高加曲池、太冲;大小便障碍加秩边、阴陵泉;上肢瘫加肩 、肩、尺泽、外关、二间;下肢瘫加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
脑清穴位置:胫骨外缘,解溪穴上2寸处。
(二)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酌加配穴。从急症入院起,每次选1主穴,两穴交替,以得气为度(昏迷患者,进针深度以不起过颈围的12~14%为宜)。配穴每次取6~10个,一般用针刺之法,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如为闭证,可用三棱针点刺井穴出血;如为脱证,可艾卷雀啄灸足三里、气海。待症情稳定,用G6805电针仪通电10~2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46例,临床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死亡8例,有效率为83.6%[14]。
体针(之三:脑梗塞)
(一)取穴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假性球麻痹加风池、翳风。
(二)治法
先取主穴,根据病情轻重和突出和症状表现,加取配穴。操作手法与脑出血稳定阶段所用针法一致。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本法被称为醒脑开窍法,治疗急性脑梗塞及后遗症期患者617例,按上述脑出血稳定阶段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率为59.3%,总有效率达99.4%,其中,发病1~10天的399例,临床痊愈253例(63.41%),总有效率达99.3%。通过针刺前后电生理测定,证明本法有镇静、降压、解痉、苏醒的作用[10]。
体针(之四)
(一)取穴
主穴:百会、肩{4}、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绝骨、涌泉。
配穴:足三里、太冲、丰隆。
(二)治法
每次取4~5个主穴,酌配1~2配穴。深刺后采取提插加捻转的平补平泻之法,运针2分钟,留针30分钟,间隔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1~2次。
(三)疗效评价
以此法治疗69例急性脑梗塞病人,有效率为92.31~93.3%[6,7]。
头针(脑梗塞)
(一)取穴
主穴: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
(二)治法
每次选用2~3区,均针瘫痪肢体之对侧穴区(足运感区可双侧同用)。在所选定的刺激区域,分开病人头发,常规消毒后,采用28号2.5~3寸长毫针沿头皮斜刺,依一定方向刺至该区应有的长度。以每分钟240~260次频率持续捻针3~5分钟,最好能使患侧肢体出现麻热感、抽胀感或出汗,留针15~20分钟,中间再捻针一次。
(三)疗效评价
应用此法治病急性脑梗塞病人1400例,有效率在94.7%~98·5%。头针和体针之间,疗效有无差异?有人认为无差异,亦有人提出体针效果优于头针,但多数人主张:二者结合,疗效更佳[11~13]。
眼针(脑梗塞)
(一)取穴
主穴:上焦、下焦。
(二)治法
主穴均取,以患侧为主,可根据情况配合健侧。先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区的范围内,轻轻按压穴区,以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及有舒适感处作为刺激点。针刺时,以左手指压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毫针,轻轻刺入,在经区界限内沿皮直刺或横刺,不用手法。根据症情,顺着眼针经穴分布顺序进针为补,反之为泻,留针5~15分钟,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只限于神志清楚,肌肉、肢体均未变形,肌力在0~3度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共治453例,总有效率在97%左右(痊愈率23.1%)[15,16]。
拔罐
(一)取穴
主穴:胸椎2~8夹脊穴,腰椎1~5夹脊穴。
(二)治法令患者取卧位或正坐位,选取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然后针头斜向椎体缓慢深刺,当有麻胀感觉时立即停止进针,并将针退出。然后以闪火法在针刺部位上拔罐,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04例,结果基本痊愈(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生活自理,并能做轻微劳动)59例,显效(肢体功能恢复,可扶杖行走,生活可自理)19例,有效(肢体功能部分恢复,尚不能生活自理)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1%[17]。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气海、命门。
(二)治法
敷药制备:黄芪60g、威灵仙60g、鹿角霜60g、赤芍20g、川芎30g。上药混匀制成酒精浸膏。再取肉桂9g、丁香9g,提取其挥发油加入浸膏中,脱去酒精,制成乳剂,置于冰箱中备用。
使用时,将乳剂均匀涂在两块小方纱布上(涂药面积4cm×4cm),分别置于2个主穴上,然后在纱布上用坎离砂腰带固定加温。每日1~2次,每次1小时,二周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本法主要用于中风后智力障碍者。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计算力、定向力、记忆力基本达到5级;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三力”中有二项以上提高1级以上,或其中一项提高2级以上;有效: 自觉症状好转,“三力”中有1项提高1级者:无效:均无好转。
共治65例,痊愈5例,显效20例, 有效9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