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4 获得点赞 88 声望 38 年龄 44 2010/01/29 #1 王惟恒先生新著《读经典,学中药》pdf——部分章节(原版原式)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6 声望 38 年龄 54 2010/01/31 #3 《冷庐医话》中有一个故事,说有的大夫,警告人们:服食膏粱厚味,脚上就会长大疔疮,依据竟然是《内经》里有‘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一句。可见中医典籍,词句古奥,易被误解的事情很早就有了,更何况现代王维恒先生的读经典系列,以现代的语言,揭示中医奥旨,对普及中医真的是件大好事,更适合爱好中医的普通民众阅读参考
《冷庐医话》中有一个故事,说有的大夫,警告人们:服食膏粱厚味,脚上就会长大疔疮,依据竟然是《内经》里有‘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一句。可见中医典籍,词句古奥,易被误解的事情很早就有了,更何况现代王维恒先生的读经典系列,以现代的语言,揭示中医奥旨,对普及中医真的是件大好事,更适合爱好中医的普通民众阅读参考
人参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904 获得点赞 855 声望 113 年龄 43 2010/02/02 #4 药在精不在多,医圣伤寒论一书也不过百味,前人说屡用达药,可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甚至名医,并不需要药药精通。蒲辅周先生曾经说过“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其实方与药的理是差不多的。是书虽然只写了50味药,但是善读书者如果能学能用,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研,那离中医登堂入室已经不远了
药在精不在多,医圣伤寒论一书也不过百味,前人说屡用达药,可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甚至名医,并不需要药药精通。蒲辅周先生曾经说过“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其实方与药的理是差不多的。是书虽然只写了50味药,但是善读书者如果能学能用,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研,那离中医登堂入室已经不远了
曾伟峻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7/08 帖子 12067 获得点赞 48 声望 0 年龄 44 2010/02/02 #5 我所赞同的“经典”一词的解释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因为已经历史选择,所以并不是新酒,而是陈酿,很多是共识的东西。书中所列的内部不突出新、奇。学医之初,总是追求新奇,其实最后蓦然回首,一切还在“经典”中。
我所赞同的“经典”一词的解释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因为已经历史选择,所以并不是新酒,而是陈酿,很多是共识的东西。书中所列的内部不突出新、奇。学医之初,总是追求新奇,其实最后蓦然回首,一切还在“经典”中。
cd小草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1/26 帖子 7109 获得点赞 27 声望 38 2010/02/02 #6 读经典,国医奥妙何方解;学中医,系列解析透精华。识读王维恒先生的读经典系列书籍,以通俗易懂的诠释解析了国医的奥妙,粗读令人渐入医道,细读让人叹其平藏奇法,而爱不释手
泰 泰然居士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0/26 帖子 416 获得点赞 2 声望 18 2010/02/02 #7 本书资料丰富翔实,读之使人开阔思路,真正做到了: 一册在手,汇集历代本草精华 提要钩玄,有效指导临床应用 独辟蹊径,免却初学翻检之苦 深入浅出,直指登堂入室之门
王 王艳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09/11/28 帖子 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10/02/02 #8 本书选取的中药知识都很精彩,对增进临床技能大有裨益,感谢王惟恒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佳作!
董兴辉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08/10/28 帖子 20890 获得点赞 207 声望 68 2010/05/18 #13 自神农本草始,药物的数量日益繁多,而常用者,终归是几十种而已。 可见识药不在多,而在精。 本书遴选常用药物,解析透彻,诚为初学者之良书。将此书细细玩味,自可步入中药之门。
诗意人生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6/16 帖子 807 获得点赞 16 声望 18 年龄 34 2010/06/20 #19 经典 是古代大家的心血 随着时间的淘洗 如今留下的是最宝贵的 但咱们的古文 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断层 以致现在的我们苦捧经典 却无从下手 而王惟恒先生这类人的存在 却为我们这些基础浅薄的人提供了可能 实乃吾辈之大幸!
经典 是古代大家的心血 随着时间的淘洗 如今留下的是最宝贵的 但咱们的古文 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断层 以致现在的我们苦捧经典 却无从下手 而王惟恒先生这类人的存在 却为我们这些基础浅薄的人提供了可能 实乃吾辈之大幸!